1.第一节华中概述(1)

1.第一节华中概述(1)

一、华中汉族的地理空间范围

华中位于中国中部内陆地区,东起东经119°32′,西至东经107°30′,南至北纬24°36′,北到北纬33°18′,包括湖南、湖北、江西3省,面积55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5。***73%;人口16695。79万,其中汉族15544。93万人。1

华中处于长江中游,长江从本区北部横贯东西,境内流域面积基本属于长江水系,水网稠密,湖泊众多,是著名的“水乡泽国”。

(一)华中的行政区划

华中古为“南蛮”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九江郡、长沙郡,汉时属扬州、荆州;元时置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明置湖广布政司、江西布政司;清时析湖广为湖南和湖北两省,江西省因之,以后基本未变。

据1995年版的《中国百科年鉴》2统计:

湖南省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张家界10个地级市,娄底、零陵、怀化3个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1个自治州,19个县级市,66个县,7个自治县,30个县级区;人口6586。54万,其中汉族5690。26万人。

湖北省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孝感、荆门、鄂州9个地级市,恩施土家族苗族1个自治州,24个县级市,42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32个县级区;人口5935。82万,其中汉族5690。26万人。

江西有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6个地级市,赣州、宜春、上饶、抚州、吉安5个地区,13个县级市,72个县,15个县级区;人口4173。43万,其中汉族4156。49万人。

(二)华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地图上看,华中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西部,长江从本区北部横贯而过,将平原分割为南北两块,南边一块又为湘鄂赣山地所阻,分为东西两片,东为鄱阳湖平原,西为洞庭湖平原,北边为江汉平原。平原四周山岭环绕,内部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由于地势低洼,水系紊乱,洪、涝、渍害严重。洞庭湖以南,低山丘陵、盆地交错,湘、资、沅、澧四水汇集其间。由于长期受湿热气候的风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华中的山地主要有湘鄂赣山地、湘鄂西山地、南岭山地和赣东山地。湘鄂赣山地的南部为罗霄山脉,绵亘于赣、湘边界,海拔1500~2000米,为赣江、湘江流域的分水岭,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是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北部为九岭山、武功山和在赣鄂两省边界上的幕阜山,海拔500~1500米。庐山位于幕阜山余脉的东端,耸立于鄱阳湖畔,主峰海拔1400余米,有仙人洞等胜迹,为我国著名风景区和休养、游览胜地。湘鄂赣山地为湘江与赣江流域的分水岭,各山脉间比较低平宽广的谷地为湘赣间的交通孔道。湘鄂西山地由于长江的切割,又分为湘西山地和鄂西山地两块。湘西山地西部与贵州高原的东缘相邻,东部以雪峰山为界,北部为武陵山脉盘亘,地势崎岖,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沿河分布着一些小型红层盆地。雪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多千米,主峰海拔在1900米以上,是沅江与资水流域的分水岭。鄂西山地由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等一系列山脉组成,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比起江汉平原来,显得相当高峻。山间沟谷深切,峡谷、盆地相间,各盆地为农业区。大巴山东段主峰神农架,最高点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是华中第一高峰,森林茂密,为一原始林区。大巴山、荆山是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巫山绵延在鄂川边境,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700~800米,长江切空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为鄂川间的天然孔道。长江三峡以南主要是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的余脉,溪谷深切,山岭顶部宽阔平坦,具有高原山地的特点,有恩施、宣恩等较大的河谷盆地,为农业区。本区石灰岩分布普遍,常有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和伏流河。南岭山地位于本区南部,主要包括本区的八面山、阳明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以及九连山、大庾山、诸广山、万洋山等,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间有众多大小不等的红层盆地,河流切割山地形成峡谷,贯穿盆地形成很多冲积平原,为主要农业区。南岭山地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又是华中与华南气候的分界线。大庾岭又名梅岭,为南岭中的五岭之一,梅岭古驿道中小梅关海拔仅300~400米,向为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赣东山地为武夷山脉盘踞,沿赣闽界绵延达500千米,为赣江、闽江流域的分水岭,一般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达2000余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节华中概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