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8)

13.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8)

鄂,中心在今湖北鄂州市。***鄂立国甚早。张正明先生认为鄂国源于中原,商末在河南南阳盆地,入周后不久东迁至今鄂州市。3这个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现在考古现的鄂东南一带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文化来看,越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鄂视为当地越人建立的一个古国。退一步说,即使其核心部分来自中原,其主要居民仍应是当地的扬越之人。

鄂国很可能控制了大冶铜绿山的铜矿资源,因此曾经一度相当强盛,鄂侯也一度获得周夷王的恩宠。但也正因此,鄂国引来了亡国之祸。铜矿是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早在商代时期,为了获得东南地区的铜矿,商朝曾远征南下,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县境内建立起了一个军事据点。黄陂盘龙城遗址就是商人所建的据点。商亡之后,大冶铜矿重归越人控制,但中原共主周王,以及新崛起的楚国,均对它垂涎三尺。周厉王时,鄂国与周朝关系恶化,厉王遂派兵灭鄂,擒获了鄂侯。楚王熊渠却趁火打劫,抢先一步袭取鄂都,控制了鄂地,独霸铜绿山铜矿资源。

鄂国灭亡后,鄂地之越从此衰微,当地越人沦为楚国臣民,并逐渐与楚族融合。

干国,中心在今江西余干县。干国的范围,应为整个鄱阳湖平原,东连吴越,西接强楚。其建立者为干越。《汉书·食货列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别名也。”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它视为扬越的一支。

干国,文献记载多不详,较为确切的是它亡于吴国。《管子·内业篇》云:“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看来这场战争相当残酷,许多未换牙的干国儿童为了保家卫国而拔牙参战。但由于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干国还是被吴灭亡了。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春秋以前,至迟也当在春秋初年。1

干国虽亡,由于地处吴楚两强之间,该地在春秋至战国初年多次易手,或属楚或属吴及后起的越,成为各方统治均较薄弱的地区,因此当地的越人能较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直到秦末,当地越人还在番君吴芮的领导下参加了反秦起义。汉代以后,江西越人才逐渐融于汉族之中,但僻处山区的越人仍继续延续着自己的不甘屈服的濮人后来曾掀起了几次反楚斗争。如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10年),楚国遇到严重饥荒,曾被征服的庸人、濮人趁机而起,联合反叛,致使“楚人谋徙于阪高”。2

不过,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濮人的反叛每次均遭失败,并引来更大规模的镇压。濮人不得不步步向西南方向迁移。战国中期以后楚境已没有濮人活动的记载。没有迁走的濮人,应已融入楚人之中。部分濮人西迁进入巴中之地,融于巴人之中。

(三)庸人

庸也是一个古老的族群。与濮一样,他们也曾参加商末武王伐纣战争,并由此建立庸国,成为周的邦国之一。庸人的活动区域在今鄂西北及邻近地区,湖北的竹山县是其中心。

早在楚王蚡冒“始开濮地”之前,熊渠已举兵伐庸3,并最终使庸也沦为它的

前述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10年),庸濮趁楚大饥而联合叛楚。这次起兵初时对庸十分有利,但庸人未能掌握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最终被楚联合秦人、巴人,并拉拢先已归附庸人的群蛮击败。庸人从此亡国。由于这一结果的突性,大部分的庸人可能死于这场战争以后的屠杀之中,所以史书中不见有庸人外迁的记载。

(四)卢人

卢人,又称卢戎。《左传》桓公十三年杜预注曰:“卢戎,南蛮。”可见“卢”虽称戎,却属南蛮系统。

卢人也是一个古老的族群,也是参加武王伐纣的八大方国之一。所谓“庸、蜀、羌、髯、微、卢、彭、濮”是也。

卢人的居地,约在今湖北南漳县一带,1与楚国的早期展基地十分邻近,因此,当楚国向外扩张时,卢人必然当其冲。不过,卢人与楚人的早期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据张正明的意见,楚王熊渠伐庸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很可能同它东面的卢、罗、邓三国修好,让他们保持善意的中立。2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二节华中先秦族群概况(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