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

16.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

一、秦汉汉族在华中的展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稳固展,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民族的转化,展成为汉族。

华中本是汉民族形成的历史舞台的一部分,汉族最初的组成部分,分布在华中的主要是居住于本区北部边缘的商人、周人,江汉地区的楚人,以及湖南湘江干流地区和江西赣中平原的部分扬越人等。他们在春秋战国之时无一例外地卷入了华夏民族熔铸的潮流,在秦汉时又都无一例外地随华夏民族的展转化而成了汉族。但是就整个华中而,及至西汉中期以前,除上述地区是汉族的聚居区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聚居地。

西汉中期以后有汉族移民陆续迁入,这从今湖南境有不少的汉族移民迁入使该地区当时的人口增长可以看出一些迹象。从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至平帝元始二年(2年),原长沙国范围内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9。2‰,超过全国同期的7‰的水平,与大致同期的长江下游地区相比则更高,原吴国范围内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至元始二年(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约4‰。东汉时期况也基本相似。从元始二年(2年)到永和五年(140年),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相当于原长沙国范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5‰、8。3‰和11。6‰,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湖南当时尚处于开初期,人口增殖的潜力很大,但持续的高增长绝不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应考虑到有大量移民的迁入。1由于中原地区人口相当稠密,迁入的人口应主要来自于中原,即汉族。中原汉人的大量迁入显然大大改变了当时湖南省的人口构成,扩展了汉族在湖南的分布面。

江西最早的汉族,主要是由楚人和部分越人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中展而来。西汉末年以后,江西省也有不少中原汉族迁入。如从元始二年(2年)至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约相当于今江西省)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2‰。没有汉族和其他区域的人口迁入补充,这种增长率是不可想象的。

二、魏晋南北朝汉族向华中的迁徙和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同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汉族人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大批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出山”并最终走上了汉化之路,华中汉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展时期,民族互动和同化成为这个时期华中汉族展的主旋律。

(一)中原汉人的大量南迁

华中地邻中原,因此,历史上中原每生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均有大量的人口流入本区。

东汉末年,中原混乱不堪,而同时期荆州在刘表的割据统治下却相对稳定,因此这时期就有大量中原流民迁入本区。《三国志·魏书·卫觊传》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又《后汉书·刘表传》说到刘表抵定荆州后,“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说明相对安宁的荆州在汉末吸收了不少外地移民。这些移民应主要迁入今襄樊和江陵一带。但上述迁入的人口很少在荆州长期定居下来。原因先是孙权两征荆州,每次都将数万人劫往江东;赤壁大战后,曹操又差不多把所控制的荆州居民全部北迁;刘备入川时,其军队主要是由荆州人组成,荆州为此也减少了不少人口。

孙吴时今江西地区可能接受了不少北方移民。据记载,东汉时它仅有豫章1郡13个县,后增至5郡1都尉,辖57个县。江西行政建置的大量增加除了与孙吴开山越有密切关系外,但移民的迁入也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早在永嘉(307~312年)之乱前,今两湖地区就接受了来自巴蜀的流民。西晋末年,氐人领李特李雄父子率流民在蜀中起义,304年李雄攻占成都建立成汉政权,迫使一部分蜀人逃离巴蜀,顺江而下迁入荆湘一带。他们初出巴蜀时至少有30余万人,但经四五年的战争残杀和被晋军俘虏别迁,最终能在荆湘定居的只有两三万人。1据《晋书·地理志》载:“时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居华容县。愍帝建兴(313~317年)中,并还南郡,并并丰都于监利。”可见蜀地流民主要安置在今湖北沙市、潜江、仙桃、嘉鱼、洪湖、监利之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6.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