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坤舆万国全图
第317章坤舆万国全图
1992年的春天,刘红民还没有写完《暮光审判》,就在新闻上看到了来自鹏城的消息。他知道,改革开放的真正浪潮已经来了。
时代的齿轮已经转动,而有些事情也到了必须该做的时候了。
因为刘红民的提醒,老苏还在挣扎,比原时空要坚持的要长。不过,按照他的估计,最多也只能是今年冬天了。
小鬼子那边的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了出来,经济崩溃之下,很多工厂都倒闭了。
去年年底,邹世芳那边也收网了,做空盈利高大90亿美元。这些钱全部被刘红民用来收购了小鬼子的工厂,而后这些工厂全都进行了产业转型,转移到了东北地区。虽然很多技术被小鬼子限制了,依然留在小鬼子本土,但是设备大多数都到了东北地区。
至于技术,邹世芳已经收买了一些技术人员,将技术给弄出了来了一些。有了这些技术之后,国内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按图索骥,然后去芜存菁,发展出属于咱们自己的技术体系。
这个是咱们所擅长的,也是咱们一直在做的。
咱们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思路。只要打开一道口子,咱们的技术就可以突飞猛进。
工厂搬迁到了国内,依然执行小鬼子的5S管理。不得不说,这套管理标准可以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和降低成本。虽然一开始国内的工人不是很习惯,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这套管理标准会节省很多事情。
刘红民也不指望这些工厂赚大钱,因为赚了钱之后,还会转手一道小鬼子那边的主厂,想要分红就需要再给小鬼子交个人所得税。
所以,刘红民情愿将这些钱都留在东北的工厂,给工人开出高薪,并且多在厂区附近建设家属小区。几十家工厂,在东北的三个海滨城市建立了开发区,直接带动了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除了股市上的钱之外,刘红民在小鬼子那边还有不少。这些钱刘红民在收购流失在小鬼子的艺术品,特别是古籍图册。小鬼子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只能卖出去一些。
刘红民在老美找了掮客成立了一家收藏公司,这些年已经收购了不少各国的文物。其他国家的文物,刘红民不管,但是所有的国内的,都会弄到香江进行展览,然后进行掉包弄回内地。
邹世芳找人向小鬼子提出收购,小鬼子自然不会买。这时候掮客的收藏公司出手,以略低一些的价格,将这些文物买到手。等运出小鬼子,就直接转到香江进行展览,就地制造赝品之后,进行掉包。
用这种方式,刘红民弄回来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刘红民在京城批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家个人的博物馆,对外宣称是里面都是复刻品,然后将这些真东西都收藏在其中。
如此瞒天过海之下,博物馆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在京城文物圈都出了名了。毕竟那些文物也是需要人打理的,虽然雇佣的人都签署的保密协议,还是难免会传出一些消息。有些人想要刘红民将这些东西上交,但是被刘红民给拒绝了。
这年头人心向利,就连皇宫的东西都敢往出偷。如果刘红民交了上去,说不定这些东西会到谁手。
那些搞回来的古籍,刘红民拜托葛朝光找了信得过的人帮忙整理。结果发现,里面记载的很多内容和国内的古籍对不上。
特别是从小鬼子那里搞来的一份《坤舆万国全图》,竟然和金陵博物馆里面的那副对不上。金陵博物馆的那副缺少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里面蕴含着令人震撼的信息。如果证实了,那么将会改变历史。葛朝光等人很兴奋,因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相。
但是刘红民却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在前世到了2024年,都没有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全部都是猜测。
或者有人找到了证据,但是却不敢公之于众,亦或者不能公之于众。
因为确凿的证据拿出来,将会引起世界动荡。历史溯源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一旦弄不好就会打破现行的世界秩序。在没有解决蘑菇弹的方法出现前,打破现行的世界秩序是很危险的。
只有温水煮青蛙,慢慢的改变世界上所有人的意识形态,才是正确的道路。
不过这些不是刘红民该想的,他现在只想找到那些证据。有没有是一回事,往不往出拿是另一回事。
收集证据无疑是一个大海捞针的活,刘红民也只能碰运气。好在他旗下公司的高管们都知道他喜欢古籍,所以经常帮他搜集珍惜古籍。刘红民也不亏待他们,升职加薪不能答应,但是绝对会双倍价格买下来。
高管们一开始还不习惯,毕竟他们是想要给刘红民送礼。但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谁让刘红民有钱呢!现在他们都将搜集古籍当做一场买卖,找到了刘红民需要的就发家致富,没找到也可以自己收藏。
慢慢的,这些高管都成为了收藏家,家里一大堆古籍。不过这些人对古籍并不是很了解,收藏也是为了等古籍升值,好赚上一笔。
3月末,理查德打来了电话。
“刘先生,《暮光审判》已经翻译好了,不过你应该有心理准备,它的销量可能还会下降。”
刘红民点头,“我知道,这个系列小说已经出了太多了。”
“不止如此。”理查德解释道:“小鬼子出现了经济危机,人们没有钱,所以造成了消费降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无关质量,只是大环境不好罢了!兰登书屋近两年出版的小说,销量都在下降。”
刘红民皱眉,“已经这么严重了吗?”
“当然!”理查德说道:“《矩阵世界》发行的时候,我们预测销量至少是两千五百万册,结果到现在才刚过两千万册,比预测的少了三四百万册。”
刘红民无语,难道图书行业真的不行了吗?
国内也是这种情况,不只是他的小说,而是整个图书行业都在缩减。反而是教辅材料与日俱增,销量连年上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