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3)
《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祁进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该书在对“族群”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鄂崇荣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该书从信仰与仪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祭祀圈与信仰圈、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等不同角度对土族民间信仰问题进行了审视,不仅在学术视角和材料内容上具有较宽阔的视野和一定的新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学术界在青藏高原民间信仰研究中的不足,回应了欧美和港台学者在相关领域内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根据大陆和土族社会的具体语境对文化人类学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流派和台湾祭祀圈等理论中的个别观点提出了修正和补充。
除上述著作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产生了一批有关土族语、历史、民俗、音乐、文学等方面的著述,如:照那斯图的《土族语简志》(198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简志丛书),歌行的《土族风录》(1983年),李友楼的《祖国大家庭丛书——穿彩虹花袖的人》(1983年),哈斯巴特尔等的《土族语词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清格尔泰的《土族话语材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土族语和蒙古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李永瑜的《沙陀李晋王及后裔》(1994年),崔永红的《青海史话——土官与土司》(2004年),马占山的《土族音乐文化实录》(2006年),李逢春的《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2005年)等。
2.博士、硕士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族及其文化成为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成为近年来土族研究中的亮点。
博士论文中,祁慧民的《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一文,借助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全面调查和研究,从歌唱语环境切入,将土族民歌分列为原生型、混合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并认为原生型、混合型和融合型是土族民歌音乐本体形态方面的个性与共性的序列展现,其根源是土族固有的民族性和现实的地域性——对民族母源文化的坚持和对民族杂居地域内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祁进玉的《不同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一文,通过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探讨了土族的群体认同意识,该文后经作者修订,增补为专著,于2008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行;文忠祥的《土族民间信仰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一文,通过对土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灵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巫术为基本逻辑的各种祭祀仪式、禁忌、占卜等活动的研究,认为土族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是区别于正式宗教的一种较低层次的信仰方式,并在概述土族及其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土族民间信仰的生空间;裴丽丽的《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一文,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一个土族聚居的自然村——辛家庄为考察对象,以互助县五十乡五十村的合尔郡自然村以及其他邻近村庄作为参照,论述了自20世纪起尤其是1949年至今的时段中土族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在文化层面生的传承和变迁的过程中,探讨了土族文化展变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走向;白晓霞的《性别语境中的土族民间叙事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一文,以20世纪80年代土族地区的民间叙事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民间叙事置于性别语境中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