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4)

9.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4)

硕士论文中,杨正君的《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一文,对土族民歌进行了新的综合性分类尝试,并对其“互助”“民和”两大色彩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贾霄锋的《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一文,基于土司制度的整体性特征,比较研究了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区域性特征;邢海燕的《土族口头传统的确认》(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一文,运用影视调查的手段,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土族口头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并将土族口头文学形式放回到相应的生活场域中,考察其与民俗生活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徐长菊的《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土族民间多元宗教信仰》(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一文,主要对甘青地区土族的原始宗教、藏传佛教信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李端的《土族“纳顿”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一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对“纳顿”舞蹈进行了系统考察与研究;白锦绣的《青海土族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开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一文,在对青海土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青海土族文化旅游开的现状和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族文化旅游开的思路和策略;胡芳的《仪式与展演——土族纳顿节仪式的文化展演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07年)一文,从仪式的展演过程和表演艺术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土族纳顿节的仪式过程和表演体系,并对其仪式展演的特性、文化意蕴、功能和现阶段的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归纳和分析;赵英的《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一文,从李土司家族的婚姻与家庭、宗族管理体制与土司承袭、军事与经济制度、丧葬与祭祀、文化与信仰五个方面对该家族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宏观描述与微观论证;苏娟的《青海土族婚礼曲的研究》(都师范大学,2008年)一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婚礼曲的音乐形态特征、音乐文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王金霞的《土族民间音乐》(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一文,对甘青地区土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宋铮的《土族〈格萨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一文,从传播、比较、文本程式分析三个角度对土族《格萨尔》的形成与自身特点、传播现状等进行分析,探讨了史诗这一民族口头艺术形式在逐步式微现状下的拯救对策。***

3。研究论文

历史政治土族族源问题一直是土族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此见仁见智,他们的观点体现在相关论文中。其中主张和支持吐谷浑说的有顾颉刚的《从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的古代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芈一之的《从李土司族谱谈到吐谷浑与土族的关系及土族族源问题》《土族族源再考》,辛存文的《民和土族东伯府李土司世系考察》,李文实的《霍尔与土族》,马光星的《从土族的风俗以及口头文学看土族族源》,吕建福的《关于土族族源诸问题之管见——评土族简史有关论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等;主张和支持蒙古说的有李克郁的《土族族称辨析》(《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杜常顺的《史籍所见明清西北地区的“土人”与“土达”》(《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李生华的《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杨沛艳的《关于土族族源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等;陶克塔乎的《土族源流新议——兼谈土族的历史斗争》(《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土达原叙》(《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二文主张土族来源于明代的土达。此外,关于土族地区政治制度、人物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有秦永章、李丽的《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流官统治》(《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崔永红的《明代土族名将李英》(《中国土族》2004年第1期),张生寅、崔永红的《由〈西夏李氏世谱〉看李土司宗族内部的组织管理体制》(《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