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5)

10.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5)

民间文学改革开放以来,土族民间文学研究迎来春天,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如:席元麟、黎大琦的《土族民间文学简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马占山的《土族民间音乐介绍》(《人民音乐》1982年第2期),席元麟的《简析土族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内涵》(《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2期),叶积德、景朝德的《土族民间文学浅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蔡西林的《土族民间文学概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云汉的《土族的“花儿”》(《满族研究》1997年第4期),昝登龙、张明海的《大通土族婚礼曲点滴赏析》(《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星全成的《土族民间故事刍议》(《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论土族史诗〈格赛尔〉》(《中国土族》1999年总第8期),陈景源、庞涛、满都尔图的《青海省同仁地区民间宗教考察报告》(《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1期),胡芳的《土族神话的分类及其内涵》(《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土族婚礼歌探析》(《中国土族》2001年第1期)、《文化重构的历史缩影——土族创世神话探析》(《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土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土族蟒古斯故事研究》(《中国土族》2006年第2期),蔡秀清的《试论“花儿”中的土族民俗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李永丛的《浅论土族民间文学的审美观》(《中国土族》2002年第3期),马光星的《创世神话:土族格萨尔的一种特殊叙事结构》(《民族古籍》2002年第4期),毕艳君的《话说土族民歌“库咕笳”》(《中国土族》2003年第2期),邢海燕的《试析土族民间叙事诗中的形象体系及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土族民间故事及其母题类型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蔡秀清的《话说土族生活歌谣的民俗学价值》(《中国土族》2004年第2期),董思源的《土族酿酒歌及敬酒歌》(《中国土族》2006年第1期),陈佳丽的《土族民间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中国土族》2006年第1期),王国明的《土族〈格萨尔〉及其研究状况探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徐秀福的《三川土族歌“库咕笳”》(《中国土族》2009年第1期),张静的《浅析土族歌的音乐风格》(《中国土族》2009年第2期),苍海平、马占山的《土族音乐文化概述——以互助方区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刘姝、郭晓莺的《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等。

语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土族语的调查研究便随即展开,但并未形成相关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族语的调查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产生了许多论文。如:照那斯图、李克郁等的《土族语民和方概述》(载于《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6月版),李克郁的《试析土族语词汇的组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席元麟的《土语构法凡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土族命名习俗及语特点》(《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同仁地区土族方——年都乎等村方调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土族惯用语浅析——兼议惯用语的土译汉问题》(《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布和、陈乃雄的《同仁保安语概要》(《民族语文》1981年第2期),陈乃雄的《年都乎土语的“数”》(《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李美玲的《试论土族文字中解决新词术语的方法问题》(《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乔生华的《土族文字创制述略》(《民族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李克郁、李美玲的《土族语、蒙古语对照词表(一)、(二)、(三)、(四)、(五)》(《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第1、2、3、4期),李美玲、李永翎的《〈蒙古秘史〉语音与土族语音比较》(《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坚赞道杰、贡保草的《土族语天祝话亲属称谓简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王远新的《城镇边缘土族村庄的语生活——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语使用、语态度调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