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6)

11.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6)

宗教信仰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更加关注土族宗教信仰和婚丧文化,产生了一大批论文。如:李钟霖、李敏的《土族宗教习俗与藏传佛教》(《中国土族》1998年总第7期),白晓霞的《从“丰产”信仰看土族文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李巍的《土族神话中蕴含的萨满文化成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翟存明的《简述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的展历史》(《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张宏莉的《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何吉芳的《民和土族民俗中的尚火文化浅谈》(《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土族禁忌文化浅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文忠祥的《藏传佛教在民和土族地区的传播与文化整合》(《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马海寿的《从辛家“法会”看土族萨满遗风》(《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杨卫的《土族命名中的文化蕴含——对互助县两个村庄的调查》(《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鄂崇荣的《浅释民和土族村庙中的“装脏”仪式》(《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土族法拉“神”的宗教人类学解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徐长菊的《话说土族的太阳崇拜》(《中国土族》2004年第1期),杨卫、杨德的《土族“神箭”崇拜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文忠祥的《三川土族“纳顿”解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祁进玉的《文化多样性与宗教认同——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宗教的多样共存性考察》(《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胡芳的《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的文化象征与功能》(《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苍海平的《土族民间信仰及其仪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2期)等。

民俗文化土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研究论文有:李存福的《七彩纷呈的土族妇女服饰——土族服饰的文化微》(《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何峰的《民和土族丧葬习俗之调查与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潘乃谷的《土族婚姻家庭的变迁》(载于《甘肃土人的婚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坚赞道杰、贡保草的《土族语天祝话亲属称谓简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张成志的《浅谈土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李美玲的《从“kurgeen”一词看土族古代婚姻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何吉芳的《民和土族婚姻制度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曹娅丽的《试论土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审美观》(《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毕艳君的《论土族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利用》(《中国土族》2001年第2期),廖扬的《土族宗法文化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胡廷的《土族礼仪文化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张佩成的《积石山土族求子习俗的功能分析》(《甘肃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吕霞的《土族婚礼的艺术意蕴》(《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祁桂芳的《大通土族婚姻习俗文化意蕴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胡芳的《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中的表演艺术》(《中国土族》2007年第4期),贺喜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土族婚礼传承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杨晓燕的《土族妇女传统头饰“扭达尔”》(《中国土族》2009年第1期),曹娅丽的《青海土族“纳顿”舞蹈哑剧》(《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桑吉仁谦的《土族的禁忌文化》(《中国土族》2009年第2期),唐仲山的《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三节土族研究的相关论著(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