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节族际往来(1)
毛南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毛南族先民早就意识到闭关自守是难以进步的,因此,毛南族自古以来都积极地与周边民族友好往来。
毛南族与其他民族的族际往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杂居
根据毛南族的传说,历史上的毛南地区是很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包括水族、壮族、瑶族等兄弟民族。后来,其他几个民族或迁移,或融入毛南族。如瑶族,现在都迁到位于毛南族地区西边的打狗河西岸,与毛南族隔河而居,但却保持着与毛南族密切的交往。打狗河沿岸一带的瑶族同胞基本上都赶下南六圩,通过六圩与其他兄弟民族进行商品贸易。根据毛南族的传说,毛南族地区也曾经是水族的聚居地之一。在毛南族谭氏先祖的传说中,毛南族谭氏始祖谭三孝是当地水族领方刚振的女婿。后来,这里的水族大多都融入了毛南族。与毛南族交往最为密切的,应该是壮族。毛南族地区的北边是广西环江县的洛阳、川山、水源三个乡镇,南边是广西金城江区的拔贡镇,西边是南丹县的八圩乡和里湖乡。西北还与贵州省荔波县的翁昂乡接壤。这些地区有壮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毛南族都能与这些民族自由通婚、通商,友好往来。
二、迁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毛南族人也不断地向外迁徙,与其他民族杂居。据考证,毛南族在历史上曾有几次大规模的迁徙行动。这些迁徙行动大多都生在明清时期,现在都能从口述相传的传说中找到来龙去脉。如清末民初,毛南族最大的望族谭姓一支,远迁都安可道(今都安县)。近些年来,都安毛南族谭氏都派代表到凤腾山谭氏始祖谭三孝的墓前扫墓,认祖归宗。谭氏的另一支,于清朝中叶从下南波川村的“卡淡”举村迁到环江思恩镇的中山村。他们到中山村之后,也把新的居住地称为“讲淡”。“讲淡”是壮话,跟毛南族的“卡淡”之意相通。还有下南、波川两村的一部分毛南族人,迁到南丹的七圩。这些到七圩的毛南族人,虽然经历了两百年,至今仍然讲毛南话,一切风俗习惯都还保持毛南族的特点。除了毛南族人往外迁徙之外,也有其他民族同胞或因战乱、或因生意,到毛南族地区定居。这些外来人大多都居住在下南村的六圩街上。不管是往外迁徙的毛南族人,还是从外地迁到毛南族地区定居的外来人都能和睦相处。
三、临时**往
这种交往主要包括亲朋走访和其他文化活动。由于毛南族聚居地比较狭窄,不管从东到西,还是从南到北,基本上花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走完,从而便于与周边兄弟民族交往。因此,毛南族人都乐于跟周边兄弟民族同胞交朋友,大家互相走访,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毛南族有个换工的习俗,不但与本民族人换工,也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朋友换工。民国时期(1912~1949年),毛南族很多有文化的人都曾到南丹七圩、里湖一带开私塾,为那里的毛南族及其他民族学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有很多外来的知识分子到毛南族地区开学馆,为毛南族的教育事业作贡献。另外,由于毛南族聚居地是大石山区,狩猎曾是毛南族以及周边兄弟民族的主要生活支柱之一。农闲时节,一村、一屯或一族的亲戚朋友,喜欢相邀去狩猎。开始狩猎前,一拨人必须根据狩猎的地理环境,确定该地有几个“卡”(即野兽必须走的道口),然后安排持枪者守住卡。其他的人则带着狗驱赶猎物,一边追赶一边高声吆喝“错嗬”(毛南语),场面非常壮观。如果场地过于宽广,人手又少时,就相邀邻近的其他民族共同出猎,如居住在打狗河对岸的瑶族。获得猎物后,双方的人除进行还愿仪式外,就聚在一起将猎物做成精美的菜肴,共同享用。吃不完的,再按人和狗的数量均分。
四、大工程的合作
这个活动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的。如1966年修建水源乡下滩水库时,上南毛南族派出数百名青壮年,主动承担最繁重、最危险的炸石、运送石头、砌石等石方工程任务。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三南地区派出帮助壮族地区修建各项工程的人数达311422人次,做了2596420个工作日。使壮族地区的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有了迅速的展,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的展。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下浦水库,也是下南乡的毛南族和川山乡的壮族、汉族共同修建而成的。毛南地区的很多青年也参与了环江大桥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