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节族源族称(2)

4.第二节族源族称(2)

二、源流辨析

关于毛南族的源流,有两种说法,一是外来说,二是原住居民说。***

持外来说的是毛南族民间。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外来的。如占毛南族89%以上的毛南族谭氏认为,他们的祖先叫谭三孝,是来自湖南的;毛南族覃氏则说,他们的始祖姓王名龙,是某朝的“国舅”,来自山东;卢氏说其祖是福建人;蒙氏说其族来自贵州等。他们甚至把这些传说编成始祖歌,刻入石碑,代代相传。其中最著名的是谭三孝的传说。相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毛南人谭灿元“恐后不知祖籍之所在”,便将谭三孝的传说“勒碑永存”。其碑文的内容记载了谭三孝来到毛南地区,开创毛南族谭氏的经历。称谭三孝原是“湖南籍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特授河池州知州事加三级记录二次,号谭三孝,字超群,讳泽深,奶名僚。幼习诗书,十五进士,二十补廪。明嘉靖元年(1522年)取中八名举人。二年会试,复中五十名进士。主考童起凤书升东粤肇庆高要知县,粤东督抚梁大栋拔擢广西庆远河池知州。莅任三年,厂务水灾,归贡(空)厂税银八千,无由填足,罢职归农,逃散异乡”。几经迁徙,最后“移居毛难土苗地方,卖货生理”。后因得到当地地理先生康节的帮助,选择在毛南堂八地方的“凤腾山”一地“礼葬严亲”。继而又同当地人方刚振结盟,联成姻缘,生男育女,耕织凿饮,同当地土苗互语,安居落户,逐步展成为毛南族第一望族。以上说法,还被民间歌师编成排见、山歌广为流传。目前绝大多数毛南人对此都持认同的态度。晚清时期,毛南名士谭妙机曾跋山涉水,远赴湖南寻根。谭妙机回来之后,向族人述说他曾到过湖南籍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并拜谒了谭氏宗祠。据他自己说,当时,谭氏宗祠门前有联云:有竹有梅先泽地;半耕半读古谭家。还得到谭氏的字辈诗二十字:道元洪光大,士子必登科;昌应居远祖,宗维胜泽长。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王昭武带领少数民族调查组对毛南族进行全面的调查,现谭家世谱碑上的内容多为杜撰:“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为乌有地名;“嘉靖元年(1522年)取中八名举人”,查当年档案,中举名单中并无姓谭者;主考官“童起凤”亦无其人;“粤东督抚梁大栋”也查无此人;当年的高要知县、河池知州,皆非谭氏。只是“高要”“河池”等地的地名属实,而毛南族地区的地名也属实。再看看谭妙机所传的那副宗祠对联,我们细一看就知道,那根本不是宗祠对联的形式,只是谭妙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位毛南族文人真的到过常德,也许他真的在某个地方找到了所谓的其祖先的源地。但那里早已一片荒芜,满眼芳草萋萋,除了风吹草动,已无人烟。于是,作为诗人的谭妙机免不了一声感慨:有竹有梅先泽地。笔者曾访问过谭妙机的后人,问他们其祖何以如此不远千里跑到洞庭湖畔寻根。按当时的交通状况,要徒步从桂西北到常德,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他的族裔谭珍珠说:“那时,谭妙机想参加科举,怕官府说毛南人是蛮人,不让考。所以一定要去证明自己不是蛮人,而是从湖南来的,也是汉人。”由此,我们再看看谭妙机的下联:半耕半读古谭家。分明就是他的美好愿望,谭氏的子孙一定要半耕半读,然后考取功名。

那么,既然谭氏是外来的,为什么其祖先一定定名为“谭三孝”,而不是别的?这其实是毛南族谭氏受桂西北文化的影响之故。在桂西北一带,几乎所有的谭姓和覃姓都认为其祖先是“谭三孝”。姓覃的人大多认为,他们的始祖本来叫“谭三孝”,后来改名为“覃怀满”。据此,有学者认为,“谭三孝”并无其人,只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在桂西北十分深入人心。有着强烈开放意识的毛南族也接受了这个“概念”,把自己的祖先定为“谭三孝”,认为自己是谭三孝的子孙,就可以不被别人另眼相看了。谭家世谱碑上明确记载,谭三孝于1543年来到毛南族地区,距今不到500年。可现在毛南族谭氏人口已有4万多。在毛南地区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口增长不会这么快。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毛南族谭氏的祖先为毛南族地区的原住居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二节族源族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