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节历史简述(1)

5.第三节历史简述(1)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的历史与其他民族的历史紧紧交融在一起,并相互促进,共同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展历程。***就侗族历史展脉络,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先秦时期

侗族没有本民族所创制的文字,远古历史的记忆只能从古歌、神话传说以及一些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端倪。一些民俗学者认为,“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只不过传说的制造者们并不是历史学家”1。传说同样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因为内容被不断的裁剪和拼接,使具有理性者看来似乎荒诞无稽,与史实相去甚远,幻想、虚构、夸张、生动的渲染成为其特点。但“传说是记忆的叙述,是基于历史的创作,是不断的虚构的过程,而历史却是不断的真实的过程,是社会科学”2。因而,从传说中我们也能寻觅到某种历史的影子,并作为理解一定民族社会文化的视角。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完整地构建出侗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社会历史,但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内容却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与许多民族一样,在侗族的传说中,其先民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侗族古歌《开天辟地》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龟婆孵生出来的。龟婆卵生诵藏(女性)和诵摁(男性),他们结合后生了12个子女,既有动物也有人类。人类章良和章妹认为人与禽兽不能共处,于是放火烧山,驱使虎进了山林,龙下了海,蟒蛇进了山洞,雷婆上了天。后来雷婆为报仇,洪水滔滔淹没了大地。章良和章妹躲进大葫芦里,并在蜜蜂、画眉、蜾蠃的帮助下战胜了雷婆。之后,章良章妹兄妹结合,繁衍了人类。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与大自然作艰苦斗争的场景,以及侗族先民的勇敢与智慧,同时还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血缘婚的历史遗迹和母系社会的朦胧记忆。

采集狩猎曾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侗族“哆耶”歌《手拉手》唱道:“公上山,把兽赶;婆下河,把鱼捉。公得肉,分众友;婆得鱼,分不留。人有份,喜盈盈;人得些,笑嘻嘻。手拉手,喊出声;脚跟脚,歌来和。”再现了一幅原始社会共产生活的图景。这种“上山打猎,见人有份”的原始平均分配习俗,直到进入阶级社会后,在一些侗族地区仍可寻觅到其踪迹。如在“月也”活动中,招待宾客时,同样不分老幼、性别、亲属远亲,均按人平分,各得熟肉一串,人称“吃肉串”。1

从考古掘来看,江浙沿海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以及广东曲江县的石峡和泥岭等文化遗址,学术界通常认为与古代越人有密切的关联性。2在这些遗址中,不仅现了稻谷的遗存,还现了一些居住遗迹,尤其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干栏建筑遗存,反映了六七千年前的越人先民已能适应自然环境,建筑了这种防潮湿、防虫害、通风透气的桩上民居。而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中,不仅稻谷耕作技术有了较高展,如出现了种耕、施肥等,而且在原始纺织业中出现了葛麻和桑蚕丝纺织,玉器雕琢工艺同时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此外,在一些遗址中还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如广西武鸣全苏山遗址、恭城加会遗址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都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和兵器,3这些都反映了古越人达的原始文化水平。《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耦而水耨。”稻作农耕、干栏建筑、精细的纺织技艺,至今在侗等壮侗语族民族中仍有显著的表现。

二、秦汉时期

作为古越人的后裔,无论是“骆越”抑或“西瓯”,秦汉时期的侗族先民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产水平仍在继续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三节历史简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