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俄罗斯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

11.第十一章俄罗斯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虽然他们在极左路线时期也经历了坎坷,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又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春风,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俄罗斯族继续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为祖国的繁荣展贡献着力量,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他们有人大代表、政协代表、语学家、画家、体育健儿等,不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着。

一、李莎

李莎,女,出生于苏联的萨拉托夫州,于1964年加入中国国籍,教授,俄语语学家。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法语系,曾任莫斯科地质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术编辑。1945年被授予“卫国战争期间英勇劳动奖章”。1946年随丈夫李立三来到中国,任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李莎即在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授,并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俄语编辑部顾问。李莎培养了大批俄语专业工作者,并为俄语教材的审定作出了很大贡献。曾担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有《苏联当代文学原著选读》,译有《水怪》《春芽》等。

二、戈沙

戈沙,黑龙江人,高级编辑、画家。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1年加入中国**。历任西北画报社创作室主任,《长春画报》编辑,吉林日报社美术组主任、高级编辑。主要从事报刊插图、油画、版画的创作。曾有许多作品获奖,如版画《古老的歌》获日中艺术交流金奖,《山村女教师》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佳作奖,《布达拉宫》获全国第十届版画展铜牌奖。戈沙还出版有《戈沙版画选》《戈沙丝绸之路版画选》《苏联藏书票选》等。

柯尔波娃·娜佳(?~1985),女,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区红旗农业机械厂医生。娜佳出生于巩留县莫合尔山区一个贫苦的家庭,她12岁时就给地主家当佣人。后来父母生病,生活无法维持,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妹妹沿街乞讨。新中国成立后,终于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为第一批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参加了中国**。1952年被选派往乌鲁木齐卫生专科学校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新疆伊犁地区,她身背药箱,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在当时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的况下,她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除了许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数十条生命。时至今日,伊犁当地的各族群众,还对她感念不忘。娜佳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好干部,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三、尼古拉·于希河

尼古拉·于希河,又名达兰纳夫·尼古拉·果立亚·伊万诺维奇·于希河,笔名郗和、余禾、雪亭、尼卡莱·果立亚等。1945年12月8日,出生于新疆裕民县。幼年时随母去苏联,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父回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和表演。历任新疆塔城京剧团、秦剧团,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青海省戏剧家协会,青海省京剧团的演员、舞美、编剧,青海金桥艺术团团长,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8年退休。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和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尼古拉·于希河创作起步较早,多以创作和改编戏剧作品为主。主要作品有《一枕黄粱》《叶里麦——故乡》《奴尔萨帕的控诉》《喀浪古尔河畔》《不朽的欧阳海》《雷锋——活雷锋》《怨谁》《生死关头》《昆仑剑出鞘》《断案衔冤》《丑娘娘挂帅》等。曾在《小女婿》《大回潮》《大龙袍》《宝莲灯》《打渔杀家》《芦荡火种》《战斗到拂晓》《瑶山春》《沙海剑魂》等数十台评剧、京剧、秦剧、话剧、电视连续剧中担任过重要角色。于希河后来还涉足电视领域,编导《土族风采》《撒拉族风采》《江河源纪行》《雪山·太阳鸟》《日月山作证》《当代中国侨乡·青海专辑》等电视专题片、艺术片。同时他撰写表了许多剧评和研究文章。其创作剧目《断案衔冤》获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丑娘娘挂帅》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编导的电视专题片《当代中国侨乡·青海专辑》获全国二等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十一章俄罗斯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