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6)

83.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6)

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白族彩绘工艺极其讲究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多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使彩绘不易褪色。彩绘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

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白族群众又将过去只应用于寺庙、祠堂等古建筑的壁画艺术扬光大,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当代的白族民居,普遍用壁画作装饰,特别是大理地区的白族住宅的门楼、照壁、屋檐、下墙壁等处,一般都画上山水、花鸟、人物等壁画,把白族民居装饰得典雅秀丽。绘画的内容多以当地宗教、民、风俗、风景名胜等内容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成为白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形式。

5。石宝山歌会

剑川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老君山脉。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茏,既是有“南天瑰宝”美誉的石宝山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万人歌会的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三天,剑川、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及歌手上万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剑川石宝山,在山上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及附近的山间林里,一边游览山林古刹,一边亮开嗓子,弹起三弦,无拘无束、通宵达旦地对唱白族歌,以纪念传说中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歌手,同时结识歌友,甚至寻觅终身伴侣。这一盛大的集会就是以对歌赛歌为特色的著名民族传统节会——石宝山歌会。

关于石宝山歌会的来源,白族民间有多种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南诏时,有个美貌的白族女歌手在宝相寺接连唱了三天三夜优美动听的曲子,最后在歌声中安然死去。爱好唱歌的白族人认为她是“曲神”下凡,就尊她为“曲姆”,并每年举行歌会来纪念她。凡是上石宝山对歌的人,都要先到曲姆坟前磕头。据说这样才能唱得好,在对歌中就可以相上心爱的人。还有一个传说讲,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给坝子带来虫旱灾害。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侣受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兄弟和十姊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的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后来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根据文献记载,石宝山歌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用相呼召。”石宝山歌会上以歌传,或吹树叶互相招引的景与之极为相似。蛮书的记载不能证明歌会在南诏时就已形成,但这种以歌寄的传统则是与石宝山歌会一脉相承的。在石宝山歌会上,白族青年以歌为媒,寻求知心伴侣。他们通过对歌互相了解,比试才能,倾诉心曲,所唱白语歌语优美,深意切,耐人寻味,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过唱曲对歌结成百年之好。每当出现优美动听的精彩对唱,人们就纷纷聚拢过来欣赏,从中获得至真至美的艺术享受。

除了青年人上石宝山对歌以外,在歌会上的男女老少都可尽地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族调可以得到幸福吉祥,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心愿,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唱调子成了他们的还愿之举。中年人则多数借歌会抒怀,表现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3.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