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七节婚姻习俗(1)

13.第七节婚姻习俗(1)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订婚确定关系后,便请专人看八字,择婚期。白族婚礼一般在腊月举行。婚礼一般需三天。第一天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杀猪羊,谢本主,装裱洞房,贴对联。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滇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用唢呐伴奏)、大本曲等曲调。人们一边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元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男方家要请父母双全的一对童男童女睡在新床上,叫“压喜床”。女方则和同村女伴话别。洱源西山一带夜晚还在村中燃起篝火,亲属与来客围绕篝火表演打歌。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中午迎亲。一般是“巳时轿,午时进门,未时交杯”。迎亲队伍由一男童牵全身披彩的一匹马(象征喜神所骑)和抬旌旗、吹唢呐、敲锣鼓的乐队开道,新郎和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来到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随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快,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可不去,有的地方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方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媒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一边哭,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恩,兄嫂、弟妹之,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

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坐轿或骑马,如果两家距离不远,则大多为步行。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喜庆的红色盛装,胸前挂着一面镜子,以示辟邪。有的地方新娘子还要戴墨镜,据说是为了遮住离家时哭红的双眼,同时也是为了不冒犯太阳神。新郎的男伴们走在前面,他们敲着锣鼓,燃放鞭炮,新娘的女伴们穿着绚丽多彩的盛装,簇拥着新娘走在锣鼓队的后面,偶尔和新娘窃窃私语,不时出银铃般的笑声。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是送亲和搬运嫁妆的队伍。在欢快、激越的锣鼓和唢呐乐曲声中,迎亲队伍在田坝村中欢声笑语,蜿蜒行进,构成一幅绚丽而美好的生活画面。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之后才能进洞房。

洞房门槛上放有一副马鞍,门楣上挂有一面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一阵嬉笑过后,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陪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唢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长辈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晚辈、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哈哈,少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欢乐和炽热的气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七节婚姻习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