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族称族源(3)

3.第一节族称族源(3)

从三国到两晋时期,在南中大姓的斗争消长中,爨氏独得展壮大。***隋代西爨统治已达洱海地区。南诏时,南诏王阁逻凤趁爨氏内讧吞并了西爨和东爨,以兵威胁西爨,“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今保山)”1,促进了滇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展。

五、唐宋时期白族民族共同体的展及形成

唐宋时期,大体等同于南诏(738~902年)至大理国(937~1352年)时期。一般认为,南诏是由乌蛮王族和白蛮贵族共同建立的国家,由于南诏以白蛮社会、经济和文化为基础,乌蛮王族后来也被白蛮化了。白蛮不等同于后来的白族,尚未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公元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这是一个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农奴政权。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展,使原本松散的白蛮部落迅速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理国的建立,标志着白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六、明代以来白族与汉族的相互融合

明代在云南大规模进行屯田,分军屯、民屯和商屯,几乎遍布云南全省,屯种土地面积占全省当时总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强。明代屯田影响深远。自战国末年到唐宋元时期,迁来云南的汉族人民人口数都未超过当地少数民族,并大都融合于白族先民之中,称为“白蛮”。元人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元代从昆明到楚雄、大理、保山一线的平坝地区都是“白人”(白族先民)的分布区。但到明代大规模移民屯田开始,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逐渐超过少数民族,原来世居昆明至保山一线的白族也大多数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在洱海区域的白族核心分布区,屯田的汉族人口又先后融入白族之中。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明代以前汉族白族化,明代以后白族汉族化,这是云南坝区民族展的总的规律。

白族是一个亲仁善邻的开放性民族。从古代银梭岛、白羊村新石器文化到海门口、大波那青铜器文化时期,活跃于洱海周围的是白族先民“洱滨人”。西汉末年,世居四川东部和滇池地区的邛僰和滇僰,在新莽政权镇压下部分西迁。汉晋时期,宦游、戍边、经商的汉族不断落籍云南;晋宋之际,不少内地汉人避乱到达洱海地区;唐代,南诏政权掳掠大批内地汉族人民,宋代也有不少四川起义军和农民迁来云南;明代大量移民屯田。历代先后移入云南的汉族不下百万,大都融合于白族之中,明以后白族又大部同化于汉族。此外,哀牢之后的南诏王族,云龙县的阿昌族和洱海地区少数彝族,也先后融合于白族之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节族称族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