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官不像官”,绿水青山树丰碑(1)
掌握权力,往往会使人们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加自信,但也很容易走向自醉、自傲、自负,以为自己的本事大得不得了了,权力大得不得了了,地位也高得不得了了,飘飘然,不知所以。***但其实,“宦海沉浮”可能就在一瞬间。为什么?根本问题就在于,每个官员的权力都是别人给的。谁给的?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这个“谁”是不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建立新中国,组建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并根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将权力层层分解,授予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授予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由我们来具体地实施。正是有这样的权力授受关系,我们的干部也才有了由职务而表现出来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等等。
杨善洲对权利看得很淡,他知道“官架子”都是虚的,只有质朴和谦恭才是他的归宿。杨善洲的小名叫“马桩”,走出家乡多年担任保山最大的官后,他依然是群众心中那个朴实的农村娃。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
施甸建县之初,民间运输大量靠骡子和马车。一天午饭后,施甸街赵家门前有位赶马车的师傅想钉马掌,却无人相助,难以操作。正当他愁时,有人从旁边的杨家村进街小道走出,于是赶紧上去求助。来人二话不说走到马前,伸手端起马脚,摆出前弓箭步的架势,以膝盖作支撑。钉完马掌后,帮忙的人站起身来拍拍裤子上的土就离开了。帮忙的人前脚刚走,就有过路人凑到赶马车的师傅跟前搭话:“你可知道帮你钉掌的人是哪个?”“不知道。”“县委书记杨善洲。”赶马车的人愣了片刻感慨地说:“一点官架子没有,是个好官。”
**人的“范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官僚主义。**同志说:“领导人不能同人民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历史雄辩地证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杨善洲当了官,而且是厅官,他的“范儿”,似乎在一些人的眼里看来是那么的“不伦不类”:一是坚持自己是人民的官,杜绝优亲厚友,为家里的亲戚朋友使不上半分劲;二是始终如一的保持人民本色,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深入基层,坚持同人民群众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是始终坚持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在其位时心存内疚帮助自己的家乡不够,退下位来,用自己年届花甲的身躯义务为家乡种树二十年兑现承诺,这就是杨善洲同志,这就是一个厅官,这就是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范儿”。
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要组织、领导和帮助人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文化,解决油盐柴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吃饭穿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读书上学的问题、生疮害病的问题。而不是讲特权、赶时髦、摆架子,处处做起领导干部的“模样”,脱离基层,脱离群众。
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中,杨善洲同志当不当官都要为党和人民干事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令人敬佩不已。杨善洲由土改小组长起步,30余年间一步步走上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担任地委领导超过20年。退休了,又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带领家人和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了5。6万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交给国家。
有没有官衔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后,从来没把自己当“官”看,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只知道担起那份责任,在不同的岗位上不知道干了多少实事好事。从地市级领导岗位退下来,又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把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办了一件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
每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和杨善洲同志对比一下,看最初搞工作时实干拼搏,是否有谋求“一官半职”的潜意识;看走上领导岗位后干事创业,是否夹杂有当大官、逐名利的企图;看在“仕途不顺”时,是否有组织负我、放松工作、守摊混日的心态;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是否心灰意冷、不思作为甚至淡化党性做出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从而在思想上去掉一些庸俗的东西,在行动上拿出全新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