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与民为善,关心群众暖民心(1)
**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曾说,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同志指出了关心群众的重要切入点,那就是关心群众的一点一滴,从群众最关心的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小孩上学等问题入手,既把工作做大,又把工作做小、做细,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如春雨润物,化入人们心中。杨善洲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杨善洲一向秉持与人为善,关心群众,宽以待人的理念。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悄悄把工资拿出来给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自己却吃粗茶淡饭;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把科技干部家属转为城镇户口;他自己生病只舍得去小诊所开便宜的药,职工生病,他却非常慷慨,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救治。临终前还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当年胡耀邦到保山考察,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杨善洲将这副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也是这么做的。杨善洲最喜欢到农村下乡,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上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与群众同吃喝、同劳动。
杨善洲说:“群众思变,群众想富,我们还能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那绝不是**的干部。”党员干部就应当像杨善洲那样,关心群众的想法和需要,把为政做人与老百姓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工作才有生命力,才有旺盛的展前景。要真正把老百姓装在心中,宽以待人,与民为善。
周总理的一生就是关心群众,与民为善的典范,其中有两个细节感人至深。一个是周总理有定期查看家庭开支的习惯,一天晚上,他现盐的价格比以前涨了一分钱,就连夜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追查原因,原来是商店在进货的渠道中增加了损耗,便私自涨了一分钱,结果,有关部门受到了严肃批评,盐价也恢复到了原来价格。另一个是周总理到河北邢台看望地震灾区的群众,在对群众表讲话前,正刮着凛冽的寒风,周总理现群众迎风而立,就绕到人群的后面,自己迎风,让群众背风听他讲话。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周总理虽然身居显赫地位,但他始终是一个关心群众的有心人。
党员干部要做一个关心群众的有心人,是践行党的宗旨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群众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眼前的,又有长远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做关心群众的有心人,没有把心思放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就不可能准确地掌握民,不可能广泛深入地集中民智,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化解民忧,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做关心群众的有心人,对党员领导干部而,不是苛刻的标准,而是起码的要求。
有心人实为有人。领导干部只有对群众怀着真挚的感,才能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孔繁森之所以每次下基层都要随身携带一个药品箱,是因为他知道藏民吃药困难。郑培民每次出差归来赶上饭点,之所以要到路边一个小饭店付钱吃顿饭,是因为他知道这家饭店的主人是一对下岗夫妻。然而也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缺乏真实感,即使到群众中间去,也了解不到群众的实际困难,更不用说想方设法去解决了;有的因为没有深厚的感作基础,所作所为不是群众所盼的,虽然做得轰轰烈烈,但照样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将心比心才能得人心。那些对个人利益有心、对群众利益无心,把关心群众当样子做、当政绩谋的人,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人,不辞辛苦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才会成为关心群众的有心人,也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永远被人民群众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