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1)

1.序(1)

赵本夫选集第四卷刀客和女人外乡人到柳镇,沿街走一遭,就会现一个特点,这里茶馆特别多。***大略数一数,约有十四五家。在古黄河两岸的集镇上,茶馆如此密集,还是少见的。

细说起来,又并不奇怪。

柳镇坐落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岔路口上。东西一条街,南北一条街,组成丁字形。这还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格局。丁字街铺一层长条青石,小孩子端个碗在外面吃饭,若不小心把碗掉下地:“啷——”摔得很脆,自然,也很碎。青石板由于长年磨损,已经凸凹残缺,车辆碾过,出“咯噔咯噔”的震响。

丁字街伸出镇外,就是三条官道。往东通向苏北;往北通向鲁西南;往西通向皖北,沿这条路再往西走,越过安徽地面百十里,就到了豫东地区。柳镇南面,紧邻七百里黄河故道。解放前,这里沟壑纵横,黄沙滚滚,无路可走,直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末才修通了公路。现在,四省边境地区的十几个县互相来往,柳镇更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的繁忙是可想而知了。车马行人,一天到晚络绎不绝。每月三、六、九,又是集日,方圆几十里内的农民拥上来,里外都是人。逢上庙会,那就更热闹了。眼时农民一天天富起来了,可供交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街里挤不下,许多生意小摊便逶迤向镇子南边排出去,一直快排到古黄河滩头。这里有大片茂密的柳树林,挡风遮阳,林间空地便成了绝好的交易场所。那些大宗买卖,如木杂、家具、条编、骡马等,都安排在这里。镇里镇外,万头攒动,人欢马叫。不要说一般货物的销售了,单是人们对饮食、茶水的需求量也大得惊人,十几家茶馆常有供不应求之感,不得不另外设些临时茶摊。

柳镇的茶水生意越来越兴旺,茶馆主人们为了适应需要,纷纷把过去的小灶改成白铁皮的大茶炉。这样既省事又赚钱,还免去了烟熏火燎之苦。

凡事总有例外。在这十几家茶馆中,只有丁字街口老柳树底下那家小茶馆,固执地保留着旧式的七星灶。炉灶在茶房里沿墙砌成,一条火龙似的,上面开着圆洞,洞口放七只长嘴大铜壶,烧起来“咝咝”有声,开起来沸沸扬扬。添炭有些麻烦,要提起铜壶挨个来,一股股烟火往外扑,加上水雾蒸腾,烧茶人的手脸不大会儿便涂上一层灰。显然,这种茶炉已落后于时代。

这家茶馆的主人是个上了岁数的老女人。看得出,她很爱整洁。茶馆门旁一个石墩上,总是放着一个破了边的青铜盆,里面盛半盆清水,浸一条素花印染毛巾。老女人每捣弄一次炭火,便出来掸掸身上的灰尘,拧出湿毛巾擦一把。几次下来,盆里水脏了,再换上清水,仍旧放在老地方。

茶馆前头,有一棵三个人才能合抱的老柳树,树皮枯皱,疤痕累累,似乎已经老死了。其实不然,往上看,树干苍劲,势若飞腾,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树帽几乎罩住了整个三岔路口,浓密的枝条遮住日头、天光,树荫下凉气浸骨。风过处,常有一些朽枝残叶掉下来。老女人每隔一会儿,便打扫一遍,茶馆门前始终是干干净净的。客人坐在这里喝茶、乘凉,一边观看街头小景,是再好不过的了。

女主人很周到,却很少语,从不像一般老妇人那样唠叨,更不为招徕顾客而假作殷勤。她只是默默地做事,添炭、提水、冲茶,显得有条不紊。客人来了,简单地打个招呼:“坐吧。”但又绝不会让人感到一丝冷淡。

这女主人有六十多岁了,身材依旧那样挺拔,面孔仍旧那样白皙。由此可以判断,她年轻时没有出大力干过多少活儿。假如在薄暮或者晨光熹微的时候看她忙碌,你一定会禁不住出一声赞叹,遥想出她当年的风姿。然而,岁月毕竟是无的。这女人的头已经全白了,眼角、嘴角都布满了放射性的皱纹。细细端详,那完全是一副老人的面孔了。

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有。他们住在镇子东南角一座青砖瓦房的三合院里。家里包种了五亩地,还包管着七亩苹果园,生活很富裕。按说她已有条件享受天伦之乐,什么都不干了。可她不,宁愿一个人住在茶馆里,常年过着孤独的生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刀客和女人(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刀客和女人(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