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后记(3)

25.后记(3)

我觉得这本书的可取之处,是客观分析和讲述了这些大案犯罪的起因和犯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的媒体上报道过相关消息。如果消息是一碗水,法制纪实应该是一口井。我所做的是在自己认为有水的地方使劲往下挖,这是个力气活,可一口井总比一碗水更解渴。所以,《解密北京大案》里的所有文章,很多内幕和详都是第一次披露。

事实上,如果不是工作上的原因,我绝不愿意跟犯罪的那些人打交道。我无法单纯用一种平静的心面对犯罪人。作为一个案件或者人物的记录者,我只能在采访时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与我所面对的犯罪人进行对话。从内心里,我对他们惋惜、同、怒其不争,甚至愤怒,这些绪都有。只是我在写作的时候,尽量平和一些,保持一种冷静的讲述。

正是那些身着赭衣的犯了罪的人们,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我记录下他们的犯罪轨迹,也记录下他们的心灵轨迹。任何一个案件或者任何一个人的犯罪都不是偶然的,把他们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上参照,他们就是时代展中的一个印点,是有时代特色的。一纸判决可以宣布案件的终结,有谁去关怀他们热望、苦闷、烦忧、迷茫的绪,谁把它们拿到阳光下一一晾晒?

我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当作铁栏里面的犯罪人。当我与他们面对面,甚至随着他们一起呼吸,一起讨论他们犯罪起因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某种无奈、迷茫以及悲愤,甚至会现自己深藏在内心深处却在现世生活中没有迸出来的原罪。我常常想,如果把我置于犯罪人生活的环境中,我也有可能去犯罪。犯罪是有前提的,就像一粒种子成为禾苗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旦这些因素具备了,犯罪的种子能不芽吗?所以,这本《解密北京大案》是从人性的角度探究犯罪起因,或者说是翻晒这粒犯罪种子所处的土壤,这是我写法制纪实文学的出点、着墨点,也是落脚点。

应该说,收入到这本书中的故事都很精彩。其实,精彩的文章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给人以心灵的提示。窥探别人秘密是很多人的嗜好,所以这类文章受关注程度更大。但不去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文章就没有思想。我愿意把犯罪人放到人性的背景下,感受他们的感**彩和人文因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那些接受我采访的当事人和犯罪人。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按照惯例,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要感谢很多人。我是个俗人,不能免俗,所以我要感谢很多人。先感谢我的领导们,没有他们的支持是不行的,比如主管我们的副院长贺荣,直接管我们的张悦、马强、薛峰,以及我的顶头上司,《法庭内外》的副主编毕东丽。其次要感谢我的法官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也是不行的,要列举的名字很多,比如北京高级法院的谭京生、卢小楠、王飞、杨克、杜莉红、符忠良、马宏玉、赵宇晖、郭宜;比如北京第一中级法院的郑卫阳、陆维敏、王东、赖琪,比如第二中级法院的白波、李永京。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我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的王文波、高志海、王鑫刚三位兄弟,以及远在黑龙江绥化的老哥陆有军,在本书的开篇之作《马德江湖》一文中,陆有军提供了很多他在绥化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还有我的同事胡浩立、我在天津高级法院工作的同学祖先海,中央民族学大学语学博士生张莉萍,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是我们共同合作的结晶。最后要感谢共同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的中国城市出版社的姚凤林、欧阳东两位副总编。据我所知,两位老总同时为一本书作责编,在中国城市出版社是开了先例的。尤其是姚凤林先生,他是我尊重的长者和相交了多年的朋友,我几乎所有法制纪实图书都是姚凤林先生担任责编的,老前辈热地为本书作序,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丁一鹤

2006年7月1日

null

全书结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解密北京大案(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解密北京大案(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后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