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中国未来海权,南海:东南亚的地中海(21)
该古代民族具体较实际名称为澳泰,英文名称为daic。***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在语或文化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此外,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与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密切关联。
根据调查分析,整个百越族群源于大约三万年前的中国南部沿海(广东汉族并非澳泰族群,广府、客家、潮汕都来自古代中原地区)。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中国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而在大约一万年前,一部分人离开北部湾的中国南部沿海,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一直到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成为马来族群的祖先。
“百越”也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分布在现华东、华南地区,也叫“百粤”、“诸越”。据中国历史学家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一文,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当时的“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晚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的时候,他试着向北扩张,曾经沿着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后来,强盛一时的越国日益败落,内乱不已。公元前306年,楚国大败越国,使其大伤元气。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帖帖地向楚国朝贡。这些越国的军民逐步融入当地的族群中去,形成了华东地区的古越族。东周时期,楚国是南方的强国,但是楚国南部边界并未到达如今的南海。据《史记》记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曾使楚国南平百越。这种现象在五岭以南却很少。这表明当时楚国的统治拓展到了如今的湘南地区,但未跨越五岭。而在五岭与海疆之间的广袤土地上,当时生活着大量的渔猎部落,即华南地区的古越族。由于历史的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又继续向南推进。
《淮南子?人间训》中曾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令尉屠睢指挥50万大军,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2路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在战争中,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其余4路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百越各部的顽强抵抗,秦军伤亡惨重,始终不能获胜,
秦军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今长沙宜章南下。尉屠睢军进至今乐昌曲江一带,遭到越人夜袭,尉屠睢战死。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