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报告与大字报(1)

7.小报告与大字报(1)

在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大(小)字报了。***

提起它们,人们不约而同会想到“文革”,那时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曾是中国的一景。经过“文革”的城里人,除了不会说话的娃娃,以及从一开始就被打翻在地并踏上千万只脚的人,又有谁没贴过或者被贴过大(小)字报呢?

如果翻一翻史书,就会现大(小)字报的历史还真是长。大概从蔡伦造出了便宜的纸之后,街巷和城垣上就开始出现揭帖,属于中国人最早的作品表方式之一。东汉末年类似“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之类的歌谣,在诞生的时候,大抵是以无头帖子的形式出现在墙上的。这些揭帖,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大字报。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人们泄不满、抨击时政的工具。它们中既有如上泛泛的讥讽,也有针对某人某事的攻击,比如北宋末年童贯、蔡京专权时,有无头帖云:“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而明代成化年间,六科给事中的选拔,只取体貌伟岸者,于是有帖道:“选科不用选文章,只要生来胡胖长。”做学官的人大概最怵,那些舞文弄墨的秀才举子,稍有不慎,就会弄出来几个骂你的无头帖子。

前几天随便翻书,见到一则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子监下的敕谕,属于那种朱皇帝口授、翰林学士笔录的,很是原汁原味,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往烟瘴地面。钦此!”不而喻,朱皇帝在口授这则敕谕时,有点肝火上窜。

当然,这有原因。元代对科举和官学一向漫不经心,又经过元末清初的战乱,朱元璋登基以后,人才奇缺,不得不靠设在京师的国家学校国子监来应急,从国子监每年培养的学生,一出来就派下去做官。但是有一任国子监的祭酒(校长)有点窝囊,压不住茬,学校秩序有点乱,于是就惹起了事必躬亲的朱皇帝的雷霆之怒,撤掉了校长,同时布这道杀气腾腾的谕令,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子监的醒目处。

朱元璋龙颜大怒不希罕,实际上此人做了皇帝之后,经常怒气冲天,动辄杀人。希罕的是他身为皇帝,对“没头帖子”即大(小)字报的态度,真是恨得要将“龙牙”咬碎,写大(小)字报的人,一旦被抓住了,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而且还要全家抄没,配烟瘴地面。即使在文革中受尽了大字报之苦的老干部,对这东西的痛恨恐怕也赶不上朱皇帝万一。

虽说对私下写“没头帖子”痛恨不已,但这位朱皇帝却鼓励学生们打小报告,凡是打小报告的,说是要赏“大银两个”。所谓的“大银”大概就是银元宝,25两一个,明初百物都贱,大银两个估计买房置地都够了。朱皇帝不仅鼓励人们检举揭“现行犯”,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反革命”,如果有人乐意出,“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真是皇恩浩荡。按说,打小报告跟与写大(小)字报一样,都属于拿不上台面的行为,可是它们的命运在皇帝那里却恰好相反,一个上天,一个入地,甚至还要利用一个打击另一个。

其实,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听小报告,只不过像朱元璋这样**裸讲出来的,还不多见。当年韩非子给肉食者出主意,如何如何玩弄权术,引得秦始皇倾慕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此人,招数中就有“小报告”一项。秦以后的统治者虽然逐渐开始罢黜百家,但对于韩非子的招数并没有置诸脑后,实际上都在鼓励告密。最凶的武则天,用这个办法让大部分不满意她“牝鸡司晨”的人都掉了脑袋或者闭了嘴。

但是总体来说,告密之事,皇帝们鼓励归鼓励,可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土人对此大多不感兴趣,对于读书人而,这种行为不仅失德,而且大大有**份。虽然每朝每代总免不了有那么几个败类,但不到万不得已或者利益极大,没有土人敢于轻易一试,因为如果一旦事败露,那么将遭到全体士子的唾弃,不仅再也没人跟他诗酒唱和,连子孙后代都无法见人。正因为如此,尽管朱家皇帝公开鼓励告密,还是得依靠专门的特务机关东西厂和锦衣卫来刺探臣子的况。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所畏与无所谓 (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无所畏与无所谓 (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小报告与大字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