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习”是顺利就业的关键保障(1)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已经很少把应聘者的学历放在第一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对招聘启示上的诸如“相关工作经验两年”之类的条款头疼而无奈,自己在学校里呆了四年,向哪里去要工作经验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应届毕业生,但是同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有的人却求职无门呢?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不难现,那些好就业的学生,大多数在校期间都有过丰富的实习经历,而那些找工作很难的学生则是缺乏实习经验,或者没有把实习当回事。所以才导致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寒窗十几载,我们可能读了一些书,但是我们走了多远呢?行万里路,这第一步就是从实习开始的。
校方观点:实习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因为学科上的差异,导致实习内容的不同,学校一般不会有专门安排实习的部门,因此,学生实习这项工作落实到了各个院系。我采访了各院系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工作的老师。
青岛大学文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王老师说,实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和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互磨合,从而让用人单位确定是否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实习生也能根据所实习的行业内容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以及更加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每年都有实习生直接拿到了实习单位的offer,还有的实习生,实习结束后,被更大更好的公司聘用。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挥的结果。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学校一般把正式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在这学期里,学校不开设课程,给学生自由的实习时间。一般要求实习不能少于两个月。当然,也有学校给大一新生安排了实习,把实习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实习合格获得学分。而且实习的学分是相对独立的,不能用修其他课程得到的学分来代替。有的院校为学生实习特设了小学期,大约两周到一个月不等的时间。小学期的实习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实习,由学校统一负责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
前几年学校会给学生提供实习单位,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对实习的态度也从被动变成主动,而且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不一定适合学生的个人展,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达成双赢的沟通,学生自主去找实习单位,学校对实习单位不再做政策性规定。
这样不仅节省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展,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实习来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早作打算。
我在采访大一新生时了解到,虽然他们对学校是否安排实习以及实习的内容概念模糊,但是他们表现出愿意早实习的愿望。尽管他们的实习计划听起来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这种现象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主动实习的心态。
实习大观园:各专业实习的几种类型
因为学科上的差异,各个专业的实习况各有特点。我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以下几种类型:
“能‘利’双收型”:市场营销学。这个专业的实习充分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许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带着各种文具去学生寝室推销,不管推销成功与否,都是实习报告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实习看起来和兼职很类似,不但锻炼人而且学生还能挣点零用钱。
“校园工厂型”:机械类专业。许多理工类的院校在校园里有专门为学生实习准备的工厂,这类实习一般是为大一学生安排的,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二是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不用出校门就能实习,方便学生。
“东奔西跑型”:法律专业。不管是在法院、检察院还是在律师事务所,如果真的想学以致用,那么两条腿绝对不能闲着,一般会有老师或律师指导,虽然不可能单独接案和调查,但是和整天坐在办公室整理案卷比起来还是更长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