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外评论选(3)
因此,在今天的某些日本人眼中,在南京进行大屠杀是有理由的:需要用一记迅速而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使中国的都掌握到日本人手中,所以,大屠杀可以用同战争有关的战略目标来进行辩解。***根据这种说法,罪行的问题就成了偶然性的和感性的问题了。许多美国的政治家、学者和报界人士用同样的方法将美国在中国、朝鲜和越南的战争罪行合理化(或加以忽视)。然而,这并非本书作者从历史角度或用类推法提出问题的本意所在。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把笔锋转移到了战后的年代。在第15章《历史的审判》中,注意的焦点转到了1946年1月由麦克阿瑟将军建立的远东军事法庭。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和蒋介石政权都已经在他们的**战争中利用日本人。作者认为,由于政治原因,美国和蒋介石政权都不想过重地惩罚日本人。因而中国法官及其助手们在审判中不得不自己去收集南京惨案的证据。由于他们的努力,在4月份,这场侵略和屠杀事件的领导人松井石根才被带上了法庭并被判有罪,于1948年12月被处决。
在结束语《不要忘记》中,作者描写了南京的纪念碑公园、墙饰和博物馆。在南京市里,对这些事件记忆犹新。但是,对于作者以及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南京大屠杀还没有在历史上取得它应有的地位。诚然,对多数西方读者来说(对日本人也如此),整整15年的中国战争(1931—1945)只不过是美日战争(194l一1945)和用原子弹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小小的、模糊不清的背景而已。这种对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公正的处理方法,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意识形态现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战争而不是我们的战争。中国人对这场战争所定的名字叫做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也许这就是徐志耕没有提到美国在对日战争中所造成的可怕的伤亡的原故吧。或者,这种省略也许是由于本书完全集中于这场大屠杀以及对罪犯的惩罚吧。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具有巨大道德力量和历史价值的书,它对亚洲问题的研究者、对历史上生不久的大规模毁灭的研究者,以及对那些决心记住完整历史的人们,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原载1996年美国《美中评论》钱存学译)
2。南京大屠杀
欧阳生日本十一月又生了一宗破坏中日友好的事件:位于长崎县西彼杵郡香烧町的“日中不再战”碑,被日本右翼份子用红漆涂抹玷污,而今年六、七月,京都的“周总理纪念诗碑”和名古屋象徵日中友好的石碑亦先后被人涂抹玷污。这些事件说明了在日本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毫无忏悔之心,对中日友好怀有敌意。早几年,他们便修改历史教科书,为其侵略罪行翻案,竟把“侵入”改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为了“解除敌人的抵抗”等等。
重温一下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最近,在本港出版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有助于我们了解五十年前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制造的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悲剧——在这个悲剧中有三十万中国人被杀害。
这本书的作者徐志耕不辞劳苦,走访了近百位当年身受苦难、至今仍活着的幸存者,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包括幸存者和目击者的诉说,以及虐杀者和战犯的自供),以沉痛的笔触,第一次全面、真实、形象、深刻地描绘了“南京大屠杀”的始末。
书中揭露了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四十多天屠杀中的种种血腥罪行:他们把放下了武器的大批中**人驱到一处,开机枪疯狂扫射。仅第六师团谷寿夫部下的大尉中队长田中军吉,便用他的“助广”军刀,像砍树和割草般斩杀了三百个中国难民。同田中军吉一样被日军称为“勇士”的两个少尉,更创造了令人指的“杀人比赛”。一个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近来闲得无聊时,就拿杀中国人来取乐。把支那人抓来,或活埋,或推入火中……”。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不完全的统计,在四十多天里,日本兵在南京强奸妇女达两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