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章 悲壮的进军(2)
恰好,昌吉市新修了一座人民公园,需要在园内挖掘一个人工湖。部队在整编工作千头万绪、空前忙乱的况下,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派出一个营的部队投入施工。开始,军民的交往是不和谐的。供水常常出问题,买菜也要受刁难,干部战士在大街上行走,随时会遇到挑衅性的挖苦和唾弃。师党委提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个“文革”时期才用得着的口号,号召每一个指战员从大局出,忍辱负重。能够树立自己形象,取得群众信任和谅解的只有行动!
年轻的这一代干部战士明明是代人受过者,但是,军人的荣誉从来是与他们的前辈、与整个部队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既然有资格享受前人创造的光荣,也同样有责任洗刷历史留下的耻辱。咬紧牙,把羞辱和眼泪咽进肚子里,干!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无论如何要坚持走好最后一段战斗历程,写好最后一页历史。在这种特殊的带有悲壮色彩的激励中,指战员们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顽强和自觉,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十八天内完成了原定两个月的工程量。一座优美、明净的人工湖出现在昌吉人民面前。
人心的向背有时是突然变化的。应该说,主要不是有形的湖泊,而是年轻的干部战士们忍泪苦干的身影博得了群众的理解、赞佩和尊敬。现在,是一些曾经唾弃、羞辱过他们的人流着泪向部队道歉了。这支部队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市政府考虑部队撤编后的困难,主动提出愿意在计划之外更多地安排一些转业干部和家属。这件事在新疆传为美谈。
这时,1985年的国庆节就要到了。自治区准备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庆祝游行。军区党委意味深长地把受阅任务交给了这个即将撤销的师。
受阅前的训练在激昂的气氛中进行。每一个人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刻苦、认真和崇高的使命感。
10月1日,乌鲁木齐市中心广场流光溢彩,万头攒动,鼓乐齐鸣。
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咔,咔,咔……一个又一个步兵分队,踏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以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固有节奏,率先迈进了广场。
每一排面上挺进着二十个同样矫健的身躯,每一个节拍,荡起二十条同样敏捷的手臂和二十条同样善于登攀跨越的腿。军人的无比丰富的感,全部蕴蓄在最简单的固定直线和方块之中,军人的所有豪迈和勇猛体现在最单调的固定节奏之中。它把简单、对称、整齐的美推向极致,它迫使人们忽略一切个性的差异而感受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力量。一个军官或一个士兵,如果能在这样的场合出现一次,能够在那分不出你我的方阵中充当一员,他就会忘记一切屈辱、烦恼和一己的私利,而在一瞬间把个人升华为“军人”,升华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我们在城市和乡村,在公园、影院的门口或者在商店的柜台前面,经常看见军人。但是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现他们竟是这样的健美,这样的崇高,这样令人钦敬。阅兵式——没有节、没有故事的表演竟能使人无端地蓄满泪水,引出欢呼的**。
前导的步兵方队通过主席台前。大会广播员赞美着队伍的雄健整肃和人民军队的光荣。
突然,她语调一转,充满感地报告道:
“同志们!现在经过主席台的这支部队,再有五天,他们的番号就将从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了……”
人们突然摒住了呼吸,瞪大眼睛重新审视这支队伍的每一张面孔,每一步动作……莫名的泪水,从千万双眼睛里涌出来。突然有人喊出:“向人民解放军致敬!”“人民解放军万岁!”自的一呼百应的呼喊,冲开了一道道激的闸门……
军乐在响。
军鼓在敲。
士兵们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次的踏击声,震动着祖国的大地。
受阅的战士们,一张张脸上全挂着泪水……
历史,不论记载着多少荣誉,寄寓着多少感,我们总要与它告别。
面对未来,不论有多少代价,多少牺牲,我们也必须跨出决定性的一步。
人民解放军,在悲壮的气氛中,义无反顾地跨过了一道分界线,从旧的质与量走向新的质与量,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战时体制走向和平时期的建军轨道。
这支曾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