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artⅢ昏君的苦衷(1)
赵构怕什么
一般一个故事都至少有两个主人公演对手戏,那跟秦桧演对手戏的这个人就是高宗赵构。那他是什么心态?你看,其实赵构的所有设计后来都奏效了。因为在历史上,人们都知道赵构是昏君,秦桧是坏蛋。因为秦桧权倾朝野啊,你看他父子俩人,他当宰相,儿子当枢密使。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军权,那还不挟持了皇帝啊,皇帝得怕他啊。
赵构构想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就是所有我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位而干的坏事,都是秦桧干的。我呢,就是人太好,糊涂,你们大不了叫我昏君。昏君又没什么了不起,反正我又不是坏人。所以你看秦桧临死的时候,赵构给他赐了八个字,叫“决策元勋、精忠全德”。什么意思呢?所有的决策你是功,所有的坏事都是你干的,好事也是你干的。精忠全德,精忠就是精忠岳飞那个精忠,这两个字岳飞不配,我给你;全德,你看你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我就是糊涂,我以为你道德上是完人,我不知道你坏。
可是,你真以为秦桧有那么大的权力吗?大家想一想啊,在宋代之前确实经常会出现权臣把握朝纲,然后造反甚至是篡位的事。可是自打宋太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出来,中国历史上还生过这种事儿吗?你去看宋代以后的历史,甭管是明朝、元朝、清朝,不管多大的权臣,皇帝想要丢弃你的时候,二指宽的条子就让你完蛋,管你是魏忠贤还是严嵩,都没有任何能力跟皇权博弈。尤其是当时宋朝的制度,军队是直接掌握在皇帝手里的,你宰相能翻出多大天儿去?
所以,当时赵构其实最怕的是什么?根本就不是秦桧的权力。而是秦桧本人。高宗赵构在秦桧死后跟一个叫杨存中的心腹就讲,说秦桧死了好,我从此上朝的时候靴中可以不带刀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秦桧你爱怎么闹都行,我真正怕的是你秦桧上朝的时候,扑过来弄死我、掐死我。这我真怕。所以我为了防范你这一个孤独的肉身,我靴里要带一把刀。你看,赵构他把这盘局已经算计得有多好。
秦桧当时以为,你看我17年鞍前马后,给自己身上泼粪,帮你挡所有的事,给你当白手套,那我死了,你看我儿子秦熺这么白生生一小伙子,现在是枢密使,让他当宰相就完了。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大概65岁左右,他快不行了,高宗赵构去看他。在古代皇帝“视疾”,你别觉得是领导到医院,提了个点心盒子和水果去关心下属,不是这意思。皇帝看你基本就是给你送终,你不死也得死。这个知识我是从看高阳先生的书得来的,所以皇帝“视疾”有的时候没安什么好心眼。
宋高宗去看秦桧的时候,秦爱卿长秦爱卿短的说了一大通。看完之后他就出来了,这时秦熺就问他说,你下面想让谁当宰相?高宗不阴不阳地讲了一句:此等事岂是卿能够干预的?丢下这么一句话就回宫了。
回宫当天晚上,二话不说让所有秦家人都致仕了。当天夜里一纸诏书出宫送到秦桧手里,秦桧一看,咯噔就咽气了。这就是秦桧的下场,就是立即被抛弃掉。当然此前赵构跟秦家其实有个约定,就是保你子孙富贵。所以后来虽然秦桧的子孙被剥夺了科名,但是还给他留了很多良田,所以秦家在经济生活上没有吃太多的苦,这也算是君臣之间的一个约定。
其实高宗心里非常清楚,秦桧死了之后他一定要干一件事,就是一方面要把秦桧的班底给它清除掉,可是另外一方面他一定还要保持秦桧路线不变。那怎么办呢?就只好从秦桧的班底当中去选人,他就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出这么一件事。
说秦桧手下有两死党,一个叫董得元,一个叫汤思退。老太师快不行了,就把两心腹叫来托付后事。在病床前,一人给了一千两银子,这俩人非常紧张,老太师这是要干什么呀?这俩判断就出现差异了。董得元心想,这一千两银子不敢不接啊,你如果不接,老太师会觉得,你有二心吧?你看,我这快死了,你就不跟我亲近了,想叛逃啊?所以董得元就收了,而这汤思退呢?就不敢收,说老太师,您这个寿数还长着呢,慌着交待后事干什么啊?他就担心,我说我把这银子一收,老太师说你小子知道我快死了是吧?所以汤思退就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