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3)
在1月寒冷、悲伤而又激愤不平的日子里,为总理佩戴黑纱的人群中,有一名沉默的青年,他就是江河。
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文革”后期才有机会返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自幼喜爱文学、喜欢音乐、绘画,曾与诗人多多、宫继隋有过一个三人游戏小圈子,常作彻夜谈。
“文革”10年,他经历了由单纯、幼稚到被欺骗、被扭曲;由苦闷、思考到觉醒、奋起的精神历程。在1月11日那个寒冷的冬日,都百万群众伫立街头向总理告别的景,仿佛是一幅悲壮而又令人战栗的油画,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一伙表《大辩论带来大变化》这种强奸民意的批邓文章,深深刺痛了他。他想到了周恩来——一个人民英雄在历史中的地位,想到人民在“文革”蒙受的耻辱和苦难,他思考着人的尊严与地位,思考着光明的未来……他心中的泪搅拌着血,酝酿着诗行,这诗句像血滴渗下,一点一滴淌下来,逐渐汇聚成溪流,最后融汇成澎湃的波涛、洪流:
风吹动我的不安
吹动了我的民族的黑色头
像我的夜晚一样黑暗,像我的夜晚一样不安
无数战死的灵魂在我头上萦绕
呐喊、真理、号角和枪声从历史中传来
如果血不能在身体里自由地流动
就让他流出
流遍祖国
为了黎明的诞生
又一个英雄死在夜里
把生命留给战斗的岁月
把看着未来的眼睛献给旗帜上的星星
灵车载着英雄纯朴的遗愿
像犁一样走过
冻结的土地松动了
埋藏了许多年的感?
在潮湿的土地上翻滚
仇恨、爱、信仰,合着血
庄严地哼着挽歌
时辰到了
英雄最后一次
把自己交给火
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熊熊燃烧
——《葬礼》
这诗没有停留在感的层面上,诗人的思绪大胆地飞翔,穿越广阔的时空,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这是江河十年来积淀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这种理性的清醒意识,把1月11日长安街告别灵车的画面延伸入历史的纵深。
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登出“高路”(即梁效)的《孔丘之忧》,大批忧字,把悼念周总理的人民群众污蔑为“哭丧妇”。3月5日《文汇报》砍掉了周总理关于学习雷锋的题词。25日,《文汇报》一版文章竟然出现“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悔改的走资派扶上台”。后者指的是邓小平同志,前者是周总理。这种公然污蔑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河南林县,郭小林读了2月13日的《光明日报》,看到**一伙污蔑人民群众的哭泣是“哭丧妇”“哭哭啼啼”,他在租来的农民土屋中昏暗的油灯下,写下这样的愤怒的诗句:
人民的眼泪是封锁不住的,
一只手岂能把十六亿双眼睛尽遮!
啊!眼泪,我甚至怀疑你不是水,
——放进汽缸里就能爆炸起火;
我甚至怀疑你
并不来自眼窝——
洒在花圈上
白纸素绢全变成鲜红的花朵;
当心!它们全是熔化了的铅弹,
冲出来就能洞穿你们的心窝!
此时,在全国各地正流传着一份周总理的“遗”,仅安徽一省就抄出“遗”6903份,收缴30028份,可见它的流传之广,威力之强大。
所谓的“周总理遗”
这篇“遗”的真正作者是杭州汽轮机厂23岁的青年工人李君旭。他也没料到这篇“遗”能够在一两个月传遍大半个中国。在追查中,李君旭被捕,许多人受到株连,其中李君旭的父亲和同学,以及同学的姐姐、父母等十余人在这一案件中被捕入狱。
现将这份周总理的“遗”转录如下:
我自第二次手术以来,病曾有短期稳定。从下半年开始,癌症已经广泛扩散,虽然自觉尚好,但去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我想,有必要向主席、中央汇报一下近来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