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记(1)
这本书第一版是在出版社催稿下,用四个月写成的,其中还包括钻图书馆、跑采访。***在匆忙“交卷”时,心中不免有些恍惚。
作为本书这样一个大题目,至少应该有四五十万字的分量。“文革”中最具特色的政论文、小品文、杂文因材料不足,只是一笔带过,是一桩憾事。特别是,本书内容多集中在都,外省市材料有限,可谓挂一漏万。以现在这样菲薄的成绩交卷,实在有些汗颜。希望它能为“文革”文学十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采访当年的当事人,一般回避询问——“文革”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即使提供材料的人,也吩咐不要挂名,包括提及的人名也请笔者在书上免提。万不得已,有时只好化名。
对于书中收入的作品,笔者试图避免下过多结论,只作了必要评点、提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深感具体历史问题实在不易置喙。部分也出于对提供材料人的尊重。总之,本书材料比重偏大,而理论归纳、总结不够展开,我想,只要材料在,过若干年会有公正、明确的定评。当然,凡是本书疏漏和错误之处,笔者当文责自负。
本书大量引用了“文革”后公开的诸多材料和他人的文字。这些作者的名字及书目、文章列于书末,可供进一步查阅。
本书写作中受到不少朋友的关心、帮助,特别是一些以往并不相识的同志,承蒙他们热接待。他们是张淑文、李家平、李晓龙、郭小林、杨桂香、郭赤婴、林证、徐晓、张扬、邢奇、朱宗强、董兰娣、杨军等同志。
杨长征同志曾为本书提供诗歌材料。姚莽老师、郭赤婴同志曾通阅全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衷心向他们致谢。
在编写此书时,笔者力图加强它的资料性。希望此书不仅使读者了解“文革”地下文学10年的概貌,也能成为理论工作者的一本资料集、工具书,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本书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错误,请读者、专家加以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本书再版时加以修正、补充。
一九九二年十月于北京虎坊桥取静楼
参考书目
1。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编写:《**党史讲义》,1983年12月
2。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杨匡满、郭宝臣:《命运》,《当代》1979年2月
4。童怀周:《丙辰清明见闻录》,工人出版社1979年版
5。《当代古典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草原启示录》,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
7。《青春无悔》,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8。《北大荒风云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9。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会:《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1979》,1979年10月
10。李英儒:《上一代人》后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女游击队长》后记,解放军出版社1979年;《女儿家》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郭小林:《对床夜雨——回忆父亲郭小川》,《中国作家》1991年3月
12。铁竹伟:《霜重色愈浓——陈毅元帅在“文化大革命”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3。叶子铭:《十年浩劫中的茅盾》,《钟山》1986年2期
14。陈明远:《诗歌——我生命的翅膀》,《人物》1986年5、6期
15。文过:《访诗人流沙河》,《诗刊》1980年9期
16。肖朋:《访“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海南纪实》1989年
17。任毅:《我的被捕入狱》,《海南纪实》1989年
18。黄尧:《缅共游击战中的中国知青》,《海南纪实》1989年
19。张扬:《一次文字狱》,《蓝盾》198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