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1)
中国玻璃或玻璃生产,最早出现的年代,目下我们还缺少完全正确具体的知识。
***但知道从周代以来,在诗文传志中就经常用到如下一些名词:“璆琳”
、“球琳”
、“璿珠”
、“珂珬”
、“火齐”
、“琉璃”
、“琅玕”
、“明月珠”
和晋六朝记载中的“玻璃”
、“瑟瑟”
,后人注解虽然多认为是不同种类的玉石,如联系近十年古代墓葬中出土的丰富实物分析,这些东西事实上大部分是和人造珠玉生关系的。
这种单色或复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早期人造珠玉,后来通称为“料器。
古代多混合珠玉杂宝石作妇女颈部或头上贵重装饰品,有时还和其他细金工镶嵌综合使用。
如同战国时的云乳纹璧,汉代玉具剑上的浮雕子母辟邪、璏和珥、云乳纹镡等。
也有仿玉作殓身含口用白琉璃做成蝉形的。
汉代且更进一步比较大量烧成大小一般蓝绿诸色珠子,用作帐子类边沿璎珞装饰。
武帝的甲乙帐,部分或即由这种人造珠玉做成。
到唐代才大量普遍应用到泥塑佛菩萨身体上,以及多数人民日用饰上和部分日用品方面。
至于名称依旧没有严格区分。
大致珠子或器物类半透明的,通称“琉璃”
,透明的才叫“玻璃。
事实上还常常是用同类材料做成的。
又宋代以后,还有“药玉”
、“罐子玉”
或“硝子”
、“料器”
等名称,也同指各色仿玉玻璃而。
外来物,仅大食贡物即有“玻璃器”
,“玻璃瓶”
、“玻璃瓮”
、“碧-白琉璃酒器”
等名目。
而彩釉陶砖瓦,这时也已经正式叫做琉璃砖瓦。
《营造法式》一书中,且有专章记载它的烧造配料种种方法。
在中国西部掘的四千年前到六千年间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已现过各种琢磨光滑的小粒钻孔玉石,常混合花纹细致的穿孔蚌贝,白色的兽牙,编成组列作颈串装饰物。
在中国河南掘的约三千二百年前青铜器时代墓葬中,除现大量精美无匹的青铜器和雕琢细致的玉器,镶嵌松绿石和玉蚌的青铜斧、钺、戈、矛等兵器,同时并现许多釉泽明莹的硬质陶器。
到西周敷虾青釉的硬质陶,南北均有现。
这时期由于冶金技术的进展,已能有计划地提炼青铜、黄金和铅,并学会用松绿石镶嵌,用朱砂做彩绘。
由于装饰品应用的要求,对玉石的爱好,和矽化物烧造技术的正确掌握,从技术展来看,这时期中国工人就有可能烧造近于玻璃的珠子。
至晚到约二千**百年前的西周中期,有可能在妇女颈串装饰品中现这种人造杂色玉石。
唯西周重农耕,尚俭朴,这种生产品不切于实用,因而在农奴制社会中要求不广,生产品即使有也不会多。
到两千四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之际,由于铁的现和铁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有了多方面的进步,物质文化各部门也随同展。
襄邑出多色彩锦,齐鲁出薄质罗纨,绮缟细绣纹已全国著名。
银的提炼成功和鎏金鎏银技术的掌握,使得细金工镶嵌和雕玉艺术都达到了高度水平。
金银彩绘漆器的大量应用,更丰富了这一历史阶段工艺的特色。
在这时期的墓葬中,才现各种品质纯洁、花纹精美的珠子式和管状式单色和彩色玻璃生产。
重要出土地计有西安、洛阳、辉县、寿县、长沙等处。
就目前知识说来,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1.单色的,计有豆绿、明蓝、乳白、水青各式。
2.复色的,计有蓝白、绿白、绿黄、黑白两色并合及多色并合各式,近于取法缠丝玛瑙和犀毗漆而做。
特别重要的是一种在绿蓝白本色球体上另加其他复色花纹镶嵌各式。
这一品种中又可分平嵌和凸起不同的技术处理。
3.棕色陶制球上加涂彩釉,再绘粉蓝、银白浅彩的。
这一类也有许多种不同式样。
这些色彩华美鲜明的工艺品,有圆球形或多面球形,又有管子式和枣核式,圆球形直径大过五厘米以上的,多属第三类彩釉陶球,上面常用粉彩作成种种斜方格子花纹图案,本质实不属于玻璃。
一般成品多在直径二三厘米左右。
其中第二类加工极复杂,品质也特别精美,常和金银细工结合,于金银错酒器或其他器物上如青铜镜子,做主要部分镶嵌使用。
或和雕玉共同镶嵌于金银带钩上,或单独镶嵌于鎏金带钩上(如故宫所藏品)。
也有用在参带式漆器鎏金铜足上的(如历史博物馆藏的奁足)。
但以和金玉结合作综合处理的金村式大罍和镜子艺术成就特别高。
从比较材料研究,它在当时生产量还不怎么多。
另有一种模仿“羊脂玉”
做成的璧璜和当时流行的珍贵青铜玉具剑剑柄及漆鞘中部的装饰品,时代可能还要晚一些;早可到战国,晚则到西汉前期。
品质特别精美纯粹,则应数在河南和长沙古墓出土的蓝料喇叭花式管状装饰品。
过去以为这是鼻塞或耳珰,现已证明还是串珠的一部分。
时间多属西汉。
又长沙曾出土一纯蓝玻璃矛头,还是战国矛头式样。
广东汉墓又现两个蓝料碗和整份成串纯净蓝色珠子,其中还有些黄金质镂空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