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许昌学府(六千)
三日时光匆匆流逝,许昌古城已然被沸腾的人声所充盈,热闹非凡。
那座象征着百家智慧碰撞的“争鸣台”,经过精心筹备,终于巍然矗立于世人眼前。刘耀,这位兼具武勇与智谋的君主,亲自率领着朝中百官,莅临现场审视每一处细节。
此举不仅彰显了他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武勇,更欲向世人证明,他以文治国、安邦定乱的文韬武略同样不容小觑。
典韦一行人如影随形,紧随刘耀左右,他们的职责是守护这份难得的安宁与秩序,确保每一位参与者的安全无虞。
而郭嘉,这位学府建造的幕后智囊,此刻正化身为引路人,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众人细细描绘着这座即将孕育无数英才的学府蓝图。
他的解说,如同春风化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生向往,对即将到来的学术盛宴充满期待。
许昌学府,这座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殿堂,静静地坐落于许昌城东郊,距离繁华的城市约有五十里之遥。
随后,自刘耀以下,直至最底层的士兵,无不瞠目结舌,为眼前这座建筑所展现的绝美风姿所震撼。
难怪往昔岁月中,中式装潢之路鲜有人踏足,原是这等奢华非寻常人家所能企及。
此地,仿佛天生便是为了铸就非凡。它坐拥北国之阳,背倚巍峨青山,风水之妙,无可挑剔。山体挺拔峻峭,蕴含着一股勃勃生机,仿佛大自然的精粹尽皆汇聚于此。
而外围,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蜿蜒流过,水面宽阔无垠,游鱼穿梭其间,自在嬉戏。
郭嘉早前特意延请了一位风水大家,一番苦心寻觅,终得此宝地。
这里,既有山川之灵秀,又隐含着一股刚健勇武之气,仿佛天地间的精华与力量,皆在此地交汇融合。
若是在此福地兴建学府,必将汇聚八方英才,成就一番安邦定国的伟业。
眼前这片广袤无垠的空旷之地,实属罕见。寻常学府,能有个数十亩地,便已算得上规模宏大,令人称羡。
然而,此刻的许昌学府,却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壮阔展现在众人眼前。其任意一栋建筑,占地面积竟可达数十亩之广,这番手笔,着实令人惊叹。
相比之下,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洛阳太学,占地也不过二百亩,房屋三百余间,虽已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许昌学院面前,却也不免稍显逊色。
整个许昌学院,布局方正,井然有序。城墙高耸,高达两丈四尺,宽达六尺三分,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如此宏伟壮观的学府,必将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其说是一座学府,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城,里面生活两三万人,丝毫没有问题。
这个学院,刘耀可是筹备了一年有余,光是动用了战俘就接近五万人,民夫则是征用了接近十万人。
刘耀期间至少花费白银至少十万余两。
学府之内,装饰奢华而不失雅致,隐隐透出一股低调的华贵。环绕四周的城墙,青砖砌就,坚如磐石,仿佛能屹立百年而不倒,岁月难以侵蚀其分毫。
而那学府大门,更是气势恢宏,高达两丈四尺,宽达三丈八尺,足以让三辆重装战车并肩驶入。门体精选铁梨木精心打造,外层又紧紧包裹着铁皮,更添几分坚不可摧之感。
门上镶嵌的八十一枚铜钉,每一枚都大如碗口,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仅这一扇门,其重量便超乎想象,少说也有两千斤之重,非得四名力大无穷的壮士合力,方能缓缓推开。
在那庄严大门两侧巍然矗立的,是青石雕琢的门楼,它们并肩而立,尽显雄浑与雅致。门楼之上,一幅对联熠熠生辉。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十四个大字,每一笔都遒劲有力,足足有六尺之高,被细心地敷上了金粉,于是在阳光下更显璀璨夺目,即便是远在数里之外,那耀眼的金光也能轻易捕获行人的目光。
谈及这副对联,它无疑是出自“文抄公”的刘耀之手,字里行间洋溢着激励学子勤勉向上的温情与期许,用以装点门楣,再合适不过。
大门之巅,赫然悬挂着一块气势恢宏的巨型匾额,其尺寸恰为五尺之高,八尺之宽,宛若苍穹下的一方瑰宝。
匾额表面,银粉熠熠生辉,金边镶嵌其间,更显尊贵非凡。此匾非比寻常,乃精选一整块珍稀的金丝楠木精雕细琢而成,每一处纹理都透露着自然与匠心的和谐共生,端的是高端雅致,大气磅礴,尽显上等风范。
然而,在这般尊贵的匾额之上,刘耀却巧妙地留出了空白,未着一字。
他心中早有盘算,欲邀一位书法界的泰斗级人物,以行云流水之笔,为这学院题写招牌,届时,不仅匾额生辉,整个学院的门面亦将因这墨宝而瞬间提升数个档次,成为一方学术圣地的标志性存在。
此刻,蔡邕、卢植、皇甫嵩等一众名士的思绪仿佛也被这即将诞生的辉煌所牵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哈哈哈!子仪啊!这学府位置绝佳,格局开阔。”
刘耀对这座学府满心倾慕,他征战数州,手握千军万马,于军功之上,整个大汉王朝,竟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谈及文治,他心中却略感遗憾。时常有人以“穷兵黩武,不过匹夫之勇”相讥,令他心生不悦。
但如今,刘耀已亲手铸就了这座天下无双的学府。他广纳诸子百家之贤才,欲将学问之光洒遍天下。到那时,看谁还敢妄加非议,胡乱嚼舌。
即便岁月流转,千百年后,他们这些人都已化作尘土,这座学府却将永远屹立不倒。
提名之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蔡邕的肩上。他不仅是刘耀的岳父,更是当世赫赫有名的大儒,书法造诣更是无人能及,一笔一划间尽显风华。
只见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许昌学府”四个大字,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诸位,请随我步入这学府之内,一同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郭嘉热情地担当起了解说的角色,引领着众人踏入这片知识的殿堂。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得意之色,仿佛是在向众人展示自己亲手打造的瑰宝。
这许昌学府,占地广阔,方圆数十里内,各式建筑错落有致,数不胜数。
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布局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仿佛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共光辉,又暗合阴阳五行之理,彰显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在郭嘉的解说下,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神秘的世界,感受着学府独有的魅力与韵味。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学府之地,方圆延展数十里,各式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被匠心独运地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域界,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契合。
每一方天地,不仅建筑风貌各异,布局精妙,其功能亦是独树一帜,却又彼此勾连,和谐共生,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与奥秘。
东方之地,归属木行,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里,是学府的教学圣地,一座座巍峨挺拔的讲堂,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已然竣工。
诸子百家,群贤毕至,他们或儒雅或激昂,将各自学派的智慧火种,于这方寸讲台之上点燃,传道授业,解惑答疑。
而教学区地域宽阔,讲堂数量众多,足够百家学者使用了,另外吗,为了避免学术冲突。
教学区辽阔无垠,讲堂林立,绰绰有余地供百家争鸣之需。更为巧妙的是,为了规避学术界的纷纭争执,刘耀精心布局,将儒法、佛道、兵墨……这些历来立场相左的学派,巧妙地分隔开来,各自圈划出一方静谧的学术桃源,互不侵扰,相安无事。
不过这些教学的区域,全都是在一个区域,刘耀的寓意是最好是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南方之地,秉火之灵动,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矗立着一所学府,其休息区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众多精巧楼阁。这些楼阁不仅外观雅致,内部更是温馨宜人,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卧榻柔软舒适,书案宽敞明亮,衣箱古朴大方,灯盏温暖柔和,茶壶精致典雅……各种生活家具一应俱全,仿佛为学子们的日常生活量身定制。
更为有趣的是,这些楼阁还按照百家学派的特色进行了划分,儒家一楼、儒家二楼,墨家一楼、墨家二楼……每个学派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各自过着井然有序的小日子,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生活气息。
生活区内,几座大气磅礴的大餐厅赫然在目。这些餐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仿佛是学子们用餐的乐园。饭菜品种繁多,色香味俱佳,学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由选择。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还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同窗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如此学府,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学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汲取知识的养分,还能享受到家的温馨与便利。
西方之地,五行属金,其气凛冽,杀机隐现。在这座学府之中,特辟一隅为演武区,内里陈列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跑马场广阔无垠,射箭场箭矢如雨,驾车场马蹄声声,决斗场上则是英气勃发,每一处皆是按照战场的真实风貌精心打造,仿佛将战争的硝烟与铁血直接搬到了这方天地。
更有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经验丰富,眼神锐利,如同从战场归来的战神,专门负责教导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武艺,将一身的本事倾囊相授。
华夏民族,要想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屹立不倒,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更要有能征善战的武将勇士。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只重文而轻武,便如同失去了爪牙的老虎,只能任人宰割,成为异族铁蹄下的亡国之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反之,若只重武而轻文,则如同失去了灵魂的战士,只会盲目地杀戮与征服,最终只会落得个穷兵黩武、国破家亡的下场。
只有文武双全,方能在这乱世之中,既能以智慧化解纷争,又能以武力保卫家国,让华夏民族的光芒永远照耀在这片大地上。
刘耀秉持的信念,乃是攻守并重的哲学,他坚信即便是舞文弄墨的书生,亦需习得刀剑之术,剑在手,用或不用,不过一念之差,尽显从容不迫之态。
北方之地,宛若水之温柔乡,以其独有的韵律滋养着这片学府的休憩乐园。园内,假山错落有致,仿佛自然天成,湖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倒映着四季更迭的景致。
杨柳依依,随风轻摆,落英点点,如同细雨般洒落,各式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交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步入其间,只觉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尘世烦恼似乎都被这绝美风光一一化解,只留下对学问无尽的渴望与追求。
在那座静谧而庄严的图书馆内,藏匿着上千卷珍贵的典籍,每一卷都凝聚着刘耀无尽的心血与不懈的努力。
这些书籍,宛如璀璨星辰,横跨天文地理的奥秘,深邃兵法的智慧,先进科技的火花,以及礼乐文明的回响,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宇宙,等待着有心人的探索与挖掘。
对于百家争鸣中的莘莘学子而言,这里无疑是求知若渴者的天堂。只需出示一枚特制的令牌,便能踏入这片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汲取养分,让自己的智慧之树在阅读中茁壮成长。
而至于那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以及城中的士族豪强,虽同样享有借阅之权,却需以微薄的费用作为回馈,用以维持这座学府的日常运作与未来之发展。
在那层台的正北方,巍然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琢的坐榻,高约六尺,横阔九尺,其上精雕细琢,日月星辰交相辉映,花草鱼虫栩栩如生,更兼铺设有一张色彩斑斓的虎皮,威风凛凛,俨然是主持者的尊位。此位居高临下,能将四方景致尽收眼底。
以眼下的局势观之,未来二十载,这坐榻恐将专属于刘耀、蔡邕等一众英杰,旁人怕是无缘沾染其分毫。
至于那学院的掌舵之位,眼下已基本锁定蔡邕、皇甫嵩、卢植三位鸿儒。他们三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无疑是引领学院风骚的不二人选。
两侧巍然矗立着十杆高大的旗帜,其上分别绣着儒、法、墨、兵、道、佛、农、医、阴阳、纵横这十多个学派的名号。
旗帜之下,一排排青石坐榻静静守候,其上覆盖着柔软的羊皮垫子,触感温润,,每一席之地皆能容纳数十位,他们是各派的精英翘楚,即将在此地挥洒才情,发表高见,展开一场场智慧与理念的激烈交锋。
同时以后的文试、包括入学考试全都要在会在这里进行。
争鸣台的整体设计,灵感源自于那遥远的古罗马斗兽场,是刘耀借用的。
在他看来,文化的精髓不分东西,只要是能够启迪人心、促进进步的,便值得跨越时空的界限,为我所用。
在西方世界的建筑群中,石头成为了他们偏爱的建材,以其无与伦比的坚韧与耐久,傲然挺立于水火无惧之境。古罗马那雄伟壮观的斗兽场,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历经两千载风雨的无情雕琢,战火的无情洗礼,它仍旧屹立不倒,风采依旧。
正因为如此,刘刘耀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他一声令下,许昌学府的建筑风貌悄然生变,石头逐渐取代了木头,成为了这里的主角。在他的眼中,建筑的华美不过是过眼云烟,华夏民族的知识能永远传递下去,才是硬道理。
“许昌学府之巍峨主体,已巍然矗立,近乎竣工,只待争鸣盛会落幕,便可迎来求知若渴的学子。”
一番引领众人穿梭于学府间的辛劳后,郭嘉只觉唇干舌燥,急不可耐地掏出随身携带的酒葫芦,仰头畅饮,心中暗自喟叹:这解说之职,委实非易事啊!
田丰环顾四周,那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落,不禁感慨万千:“此等宏伟学府,古往今来,未有先例,竟由我辈亲手缔造,真乃当世之功,惠及千秋之业也!”
言罢,他轻抚长髯,眼神中流露出一抹难以掩饰的遗憾:“吾心甚憾,若能时光倒转,晚生数十载,定当投身学府,身着青衣,与诸生共赴学问之旅,那该是何等快事!”
审视完毕之际,朝堂上的文武重臣纷纷击节赞叹,对那座学府的整体布局与建筑风格简直是爱不释手,就连一向持重的荀彧与荀攸二人,也在心中暗自点头,承认投入那浩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铸就这座许昌学府,实在是明智至极,物超所值!
诚然,文臣们的青睐,武将们的推崇,皆不及刘耀嘴角那抹淡淡的微笑。许昌学府的荣辱兴衰,实则系于刘耀的一念之间。
说心里话,对于这座“许昌学府”,刘耀确是满心欢喜。其布局之巧妙,建筑之雅致,无一不透露着匠心独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刘耀的眼界远超常人,他所洞察的,是更为辽阔的图景。许昌学府一旦屹立,必将孕育无数英才,这些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后,将如涓涓细流般汇入各行各业,化作支撑国家的栋梁、驰骋沙场的将领、以及商海搏击的巨擘……他们同根同源,师承一脉,自然而然地相互扶持,逐渐凝聚成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许昌派系!
刘耀此举,深意更在于打破地域的桎梏,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携手并肩,共铸辉煌。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这些怀揣着不同故事与梦想的人们,能在许昌学府的旗帜下,忘却地域的界限,全都凝成一体。
这个集团,群英荟萃,英才遍布四海八荒。一旦他们全体动员,既能经纬天下,亦能颠覆乾坤,无疑是股不可小觑的磅礴伟力,同时,也是一柄令人心悸的双刃剑。刘耀心中暗自掂量,对于这股力量的驾驭,他并无十足把握。
世间万物,无论其力大无穷,唯有能为我所用,方显其真正价值。正如远古人类驯服了烈焰,从而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自然。许昌学府亦是如此,若能将其纳入麾下,自当倾尽全力,助其蓬勃发展,共创辉煌。
然而,若这股力量难以驯服,犹如脱缰野马,那么,为了保全自身基业,便需在它初露锋芒之时,果断将其扼杀于无形之中,以免它日羽翼丰满,反噬其主,危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所以这座学府的防守也是极为严密的,在明处将会有一队三百人的并州重步兵来回巡视,此外罗网在这个地方会重点进行布控,一旦发现别有用心之人,就会立刻出动。
若是遇到出现大规模暴乱的话,那些并州重步兵就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许昌学院虽然提倡百家融合交流,但也不是法外之地,相反这里的法治将会是最为严酷的,因为从这里出去的学员,大部分全都会成为朝廷的官员。
所以这里必须要严格按照大汉的律法去执行,当他们在学院适应过三到四年之后,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进入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