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陪葬宝物:历代帝王陵墓中的镇墓文物(13)

13.陪葬宝物:历代帝王陵墓中的镇墓文物(13)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帝王,她的墓碑历经千年,巍峨伫立,却空无一字。***这位帝王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时被唐太宗挑入宫中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她被逼削为尼。唐高宗的时候先是封她为昭仪,永徽六年又立她为皇后,参与朝政,她与高宗被后人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唐中宗即位后,她临服改制。第二年,她废掉唐中宗,另立唐睿宗。载初元年她又废唐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大臣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唐中宗复位。唐中宗上尊之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

武则天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她与高宗合葬于乾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的,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米、宽1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具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武则天想让后人来评价自己的功过。武则天临死之前,留有遗:“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等。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最后她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功过自由后人去评价。

天骄坐骑:成吉思汗陵镏金马鞍

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根据蒙古族“密葬”的习俗。成吉思汗埋葬在大草原之中,据《元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围西夏,闰五月时在六盘山避暑,六月西夏投降,八月,成吉思汗驾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但是《马可·波罗游记》却留下了与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不同的记载。其中称,成吉思汗死后,为了保证下葬的绝对保密,大军护送陵寝返回蒙古时,途中遇到的一切人畜,一律杀死,结果共有2000多人因此丧命。而进入大致地点后,又由少数亲信护送灵柩继续前行,大部军队则在方圆30里的范围内制造无人区,严格把守。灵柩被埋葬在深达数米至十数米的深坑之中,葬后以土掩埋,并修复平整。接下来,又让数千匹马将地面踏平。这样,等待来年春天新草长出,埋葬之处和周围草原毫无差别后,军队才撤出。如此一来,几乎不可能再有人现陵墓的位置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迷踪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踪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陪葬宝物:历代帝王陵墓中的镇墓文物(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