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戏说帝陵:中国帝王陵墓“七宗最”(1)

21.戏说帝陵:中国帝王陵墓“七宗最”(1)

最雄伟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用了32年的时间,倾举国之力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神秘的陵寝。***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了历代封建帝王奢侈厚葬的先例。

1962年我国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但是,很多去秦始皇陵参观的人往往失望地看到面前只有一个种满了树的大土堆。

这个“土堆”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封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坟头”。

司马迁的《史记》中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按当时每尺23厘米折算,秦皇陵高度约为115米,相当于53层楼那么高。而1982年8341部队的工程兵利用精密水准仪测量了陵墓封土,结果为:“坟高55。05米,中间第二台阶高38。44米。”如果按照每三年下降10厘米来估算,两千余年的时间使得秦始皇陵的高度下降了60余米,是符合司马迁关于“坟高五十余丈”的记载的。这个高度比汉武帝的茂陵还要高三倍,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帝陵封冢高度之最。

如果坐着飞机俯视秦始皇陵的封土,可以清楚地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美国人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从20世纪50年代拍的老照片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并未改变它非常明显的阶梯状外形。

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先生认为,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个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的土木大金字塔!而地宫也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的建筑。近来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现了堆积凌乱的瓦片,这一考古新现为秦始皇陵上曾经存在建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考古测定还现,此处地下有一个回字形的宫殿。地面则覆盖着一个倒扣的斗状封土层,底部近正方形,边长约5米左右,高115米,并且皇陵周围的土壤水银含量很高,这与《史记》中“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不谋而合。整个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众多,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秦陵的考古还远没有结束,要想让这座古往今来最雄伟的帝王陵墓真相大白于天下,还需耐心等待。我们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最作秀的帝王陵墓汉文帝陵

汉文帝刘桓是汉高祖刘邦的庶子,母薄姬,少时封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刘恒只能小心谨慎以求自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迎刘桓入京继帝位,称文帝。

汉文帝在位24年,他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提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方针,使得在楚汉之争创伤的社会渐以恢复,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得以安居生息。以致到景帝时出现了“都鄙廪庾皆满,府库余货材。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到**不可食,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天下大安,人人自爱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的局面,开创了“文景之治”近40年的治世图景。

崇尚简朴的汉文帝在陵墓的建造上也与众不同。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极力反对厚葬之俗,有“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的遗。因此汉文帝陵墓虽称“霸陵”,实际无陵。

西汉共建造了11座帝陵,其中9个坐落在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只有两座位于长安城东南。文帝霸陵便是其中之一。文帝之所以葬在这里,主要可能是受当时昭穆制度的限制。所谓昭穆制度,即“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在宗庙中的牌位以及墓冢的辈次排列中,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咸阳原上,汉高祖刘邦居长陵,安帝惠陵居长陵西,下边是安帝的儿子为皇帝,居长陵东,正符合昭东穆西的礼制。但文帝是刘邦和薄姬的儿子,与惠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同属穆位。在陵区内的位置便不好安排,文帝只得另辟陵区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迷踪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踪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戏说帝陵:中国帝王陵墓“七宗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