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节: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1)(1)

1.23节: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1)(1)

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

“文革”期间我在农村插队当知青的时候,常有政治运动,每次“上面”都要派工作组进村“动群众,开展运动”,因为当时农民连饭都吃不饱,根本不关心政治。***

工作组一进村,“政治”便突出起来。群众被动起来的标志之一,是每天不知道要喊多少次“**万岁”。出工前收工后都要在**像前念语录喊口号“献忠心”,每次开群众大会时“**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更是响彻云霄。但来我们村的工作组却规定,地、富、反、坏等“四类分子”不能喊“**万岁”,更不能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那时我刚到农村,对此百般不解,便问工作组为何不让他们喊,工作组回答说革命群众对**无限热爱,喊“万岁”肯定是自内心的声音。但“四类分子”是专政对象,他们肯定梦想复辟失去的天堂,夺回被没收的财产,人还在,心不死,对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定心怀仇恨,别听他们喊出来的也是“万岁”的声音,但心里实际想的肯定是“万碎”,所以他们喊的一定是反动口号,当然不能让他们喊这种反动口号。

这种“诛心之论”在“文革”时期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甚至从1960到1966年一度无处不在的第三张“**标准像”中,也被一些“革命群众”“解读”出有“偏听偏信”的问题!

从1950年至今,新华社先后公开表了四张**标准像。据加工、制作这四张标准像的陈石林先生回忆,从1950年10月到1959年10月之间,先后公开表了两张**标准像,1959年9月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中央有关部门征得**同意决定为**拍摄、制作一张新的标准像。为了让标准像不过于呆板,新标准像是**的半侧面像,由于是半侧面,双耳自然无法同样突出。新标准像加工、制作后,经**亲自选定、批准,在国庆节那天,《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张新的标准像。直到1966年底,全国到处悬挂的都是这第三张标准像,当时**城楼上的**画像也是以这张半侧面标准像为摹本绘制的。

但从1964年起,随着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和个人崇拜日渐浓重,“一些群众出于对**的热爱和崇敬,对第三张**标准像提出了意见,认为半侧面像只突出一只耳朵,且左眼珠偏上,似乎**在‘偏听偏信’。”在这种况下,有关部门决定再为**拍摄制作一张正面双耳的标准像。新的标准像在1967年元旦正式公开表,取代第三张标准像,一直使用至今,现在**城楼上的**画像就是按第四张标准像绘制的(陈石林:《我加工、制作**标准像的点滴回忆》,《党的文献》,2000年第3期)。所幸这第三张标准像是经**亲自选定,不然有关人员还真无法担当让伟大领袖“偏听偏信”的责任。

建筑讲风水是中国悠久的传统,但在大破“四旧”的“文革”中,当然要被严禁,不过,那时却又产生了更加严格的新“讲究”。现在的长沙火车站是于“文革”中新建的,设计时有关方面要求主楼顶上必须要有一把巨大的火炬,象征湖南是**的家乡,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焰由此点燃。但设计时,火焰的朝向却成为想象不到的难题。当设计火焰微微向北、以表示“心向北京”时,有人提出这说明从香港刮来的南风太劲,当时香港还未回归,是我们与资本主义世界斗争的前沿阵地,“南风劲吹”,居心何在?于是,设计者欲将火焰改为南倾,显示“北风劲吹”,但立即有人反对,认为表现北风强烈有为“社会帝国主义”这只“北极熊”鼓吹之嫌。为了表示“东风压倒西风”,又决定火焰西斜,但有人说台湾在东边,这有“台湾压过我们”和“心向西方”之嫌。火焰东倾又被说成是“西风压倒东风”,那更是严重政治错误。万般无奈之中,最后的方案竟是红红的火焰直直向上。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段子:据说一个外地人刚下火车,惊叹道:“早就听说湖南人爱吃辣椒,没想到爱到这种地步,连火车站上面都要竖一个辣椒!”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进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进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3节: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