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杀降的“国情”与“公例”(1)(1)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在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新、吴江、江阴等处后,于11月中旬兵临苏州城下,开始进攻苏州。
苏州太平军守军在主将慕王谭绍光领导下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由于屡攻不下,而且伤亡不小,李鸿章明白如果强攻将会付出更大代价,且结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于是,他决定“智取”,策反太平军守将。在谭绍光领导下守城的太平军将领,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这“四王”和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这“四大天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却与主帅谭绍光一直不和。常胜军领戈登(gordoncharlesgeorge)通过奸细了解到这一况,特别是知道纳王郜永宽还有投降之意后,便主张诱降纳王,兵不血刃地攻克苏州。戈登的建议为李鸿章采纳,而且淮军攻城主将之一程学启本是太平军降将,他手下的副将郑国魁与郜永宽等原就是熟人。经过一番秘密联络,郜永宽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钧潜入清军大营,与戈登、程学启开始投降谈判。几天后,郜永宽在苏州城外阳澄湖亲自与戈登、程学启商议降约。双方约定,郜谋杀谭绍光,取其级并献苏州城以降清,而戈登、程学启承诺保证郜及其部下性命,并给副将以上的降将一定官职,赏赐郜本人二品武职,戈登做担保人。12月4日,郜永宽等八人趁在慕王府议事的机会刺杀了谭绍光,并割下谭的级。第二天,郜将谭的头颅送达程学启处,并大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清军诱降成功,终于“兵不血刃”地拿下苏州。
然而,李鸿章不但没有履约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设计杀害了这八名降将。据记载,正当这八名降将来到李鸿章营中,满怀希望地准备接受红顶花翎时,埋伏在帐外的武弁立斩八人之头!同时,清军在城内大开杀戒,苏州一带口音者被“放归”,而南京以上口音者则“不分良莠尽杀”,城内数万太平军守军在毫无戒备中被诛杀。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背信,在这次杀降事件中暴露得淋漓尽致。
戈登听到李鸿章杀降的消息,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而且自己还曾信誓旦旦地为降将作保,于是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李鸿章闻讯赶忙躲了起来,以后几天戈登一直在提枪找李,而李则躲避不见。由于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鸿章,戈登只得愤愤然地留下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所攻占的城池再交还给太平军。然后,他就率“常胜军”返回昆山,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brucesirfrederickwilliamadolphus)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郎(brownmajor-general)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定“常胜军”由其节制,不再受李鸿章及中国政府调遣的问题,借此从中方手中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同时对李鸿章大雷霆,指其背信弃义,要李鸿章“备文认错,方有办法”。李鸿章则以这是中国内政,外国无权指责干涉为由,针锋相对地回答说:“此中**政,与外国无干,不能为汝认错。”伯郎只得“一怒而去”。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军打仗的洋兵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