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塔”与“大桥”的命运(3)(1)
遵照**指示,有关部门派“联络员”进驻新影厂,“揭阶级斗争的盖子”,开始“清查”。***制片人作检查,负责音乐者一次次在大会、小会上“请罪”、交代,音乐工作室干部全部被审查,成立“专案组”对有关人员进行全面政治历史审查,凡是先看过这部电影的都要调查、了解。一时间,新影厂人人自危。
查来查去,终于查清作曲者是上海电影乐团的青年演奏员乐祖风。乐当时才24岁,本是长笛演奏员,但对作曲感兴趣,“*”中老作曲家纷纷被“打倒”,他与几位青年作曲家一起为当时拍的一些纪录片、科教片配乐。他们还创作了不少音乐片断,录好音保存在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音乐库,作为备用音乐素材。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好《南京长江大桥》后,未找专人创作配乐,而是四处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作为配乐,找来找去,最终在上海科影厂音乐资料库里找到一些音乐素材作为影片配乐,并以乐祖风为纪录片《上海欢庆建国十八周年》所写的一段标题为“抓革命,促生产”的音乐为主旋律。清理、批判完“苏修”,还要落实**对“下流小调”、“郎妹子”的指责。不过,有关人员一遍遍看影片,反复研究,还是找不到“小调”和“下流”的音乐,一头雾水。最后,只得把两带有民族风格的插曲《桥工想念**》和《中国工人有骨气》重新改写,作为交代。**、姚文元的有关批示随后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乐工作室:《文化**主义的一场洗劫:“电影〈南京长江大桥〉音乐事件”真相》,《人民音乐》,1978年第2期)
由于与上海有关,上海有关方面立即召开全市文艺界大会,逐字逐句传达**讲话,强调**讲话为文艺界敲响了警钟,说明对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斗争一刻也不能放松……好在经查明,乐祖风的家庭况和本人历史一清二白,这乐曲又并非他专门为“大桥”创作,而是新影厂“自找”配乐的,所以对乐并未深究,但还是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他,说虽然他是年轻人,但作这样的曲子说明他深受“文艺黑线”的影响,是受修正主义文艺流毒影响的具体表现,应当对其进行“帮助”。会后,乐祖风被迫在上海电影乐团作检查,表示自己在作曲时虽然没有想到《列宁山》的旋律,但脑子里确实残存着苏联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强自我改造,肃清在灵魂深处的修正主义文艺的流毒。(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3页)
前后这两段音乐都因与“苏联”有关而遭厄运,但反映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音乐之声”,的确是“时代之声”的反映。其中反映出来的对文艺创作自主性的制度性保障问题更引人深思,所以,冯定先生在给久鸣的道歉信中不仅再三道歉,还语重心长地强调要“总结在执行党的文艺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