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食其力的自豪感(1)
人类如果要生活,就要脚踏实地地干,人唯有自食其力,才能赢得尊严和权力,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中国有句老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缺的不是头脑,缺的是一种自食其力的精神与意识。靠自己劳动获得的东西,即使是最卑微的,最不值钱的,但它所附带的精神与它闪烁的劳动之光也是最可敬的,比用其他任何方式得到的财富都要珍贵。
“我感谢我的家庭的同时,其实我更感谢的是我自己,不论你们信不信,我确实是做到了。”说到这儿,库缇斯一脸的自豪。确实,库缇斯能够从一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成长为一名著名的励志大师,除了自食其力之外,或许没有更好的解释。
伤痛和苦难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有的人在烦恼,有的人在哭泣。而库缇斯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痛苦的命运,人,应该拥抱而不是与之苦斗。
他曾经亲眼看着自己最亲密的伙伴马修,因为畸形的脊椎压迫住了心房和肺部,在夜里睡去以后,就再没能醒来。而在此之前,他们还互道晚安。
好朋友的死,让库缇斯泪流满面。他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没能照顾好他。上帝,我能照顾好自己就很幸运了。”
并且,他开始想:“我的脊椎也是变形的,那么我的残疾也是致命的吗?”他开始感到恐惧:“我什么时候会死?”
当他问他的父亲:“爸,我会死吗?”
父亲对儿子说道:“是的,儿子。我们都会死。”
库缇斯咧开嘴笑了:“父亲,我将爱你到死!”
一个人身残并不代表他失败,有时候代表生命的另一次开始。顽强的斗志是他们成功的天梯。残疾人都能如此,那我们健全人更应该放眼去望,放手去做。只有不断地战斗、拼搏、努力,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生命才会更有意义,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用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在德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自食其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食其力。可是自食其力说得简单,背后却需要付出更多的泪水。夏洛蒂·勃朗特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五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穷乡僻壤的一个山区,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好在父亲是剑桥圣库缇斯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岁时,夏洛蒂进入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