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三、中国男子汉(22)
他们相视一笑,手没有放开,他们终于握手欢了。
此时,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奏响了,在那使人热血沸腾的旋律里,千千万万观众看到,袁伟民通体闪耀着一种生动的、独具魅力的异彩。是的,此刻,他是作为一个中国男子汉的典型形象,堂堂正正地站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在他的身上,不仅有我们民族坚韧而智慧,含蓄而大度的传统品性和气概,而且也溶进了社会主义祖国荣誉的血液。
他闲不住,每天都在还债,还他欠下的人债。
在洛杉矶,一位记者问他:“袁教练,你们已经实现‘三连霸’了,你现在想的是什么?”
袁伟民实实在在地回答说:“回到北京之后,我想休息一下。八年来的南征北战,太疲倦了。”
确实,八年来,他付出太多太多了。本来他是一个爱好十分广泛的人,读小说、练书法、看电影、电视、下象棋……但是为了事业,他舍弃了众多的爱好,把全身心都扑在排球上,简直是离开排球就无法生存。结果呢,他自己成了排球“疯子”,而他的队员呢,也都成了排球“傻子”。但想成就一件大事业,都少不了这种“疯子”和“傻子”。
正因为这些年来,袁伟民变成了事业上的“疯子”,他欠下了数不清的人债。妻子、儿子、母亲、兄弟姐妹、同学、朋友、观众……
从洛杉矶载誉归来,刚刚到达都机场的卫星大厅,他就把别人献给他的一束献花,送到妻子郑沪英面前,深地说了一句:“这束花,献给你吧!”
八年来,他欠她的人债有多少呀?谁也说不清,只有他们两口子自己才知道。一束鲜花,还得清这么重的债吗?礼轻意重,她满足了。她满脸通红地接过这束鲜花,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来到北京火车站,登上了南行的列车。一上车,他就被旅客们认出来了。于是他就开始为旅客们签名,签在手帕上、工作证上、笔记本上、白纸片上……敏感的记者也挤过来了,把话筒伸到他的嘴边。谈什么呢?他动地说:“这次回苏州,是去还的。故乡有我的老母亲、有我的姐姐、有我儿时的同学、老师。这些年来,朋友们给我写了许多信,我顾不上回,这次回去看看他们,跟他们聊一聊……”
姑苏小城轰动了。故乡人为出了这么一个中外闻名的人物而自豪。来看望他的人,成天络绎不绝。相识的、不相识的,都来看望他,跟他聊聊天。但是,不管多忙,每天他都要老老实实地在他年迈的妈妈身边坐上一阵子。母亲已经八十多高龄了,无时无刻不强烈地思念生活在远方的儿子。但是,他已经四年没有回来看望她老人家了。风烛残年,见一次少一次,母亲几乎天天唠叨着儿子。前些日子,电视转播奥运会女排比赛的实况,一有袁伟民的镜头,家里人就急忙喊起来:“妈,你看,伟民,伟民!”等老人擦擦眼睛往电视上看的时候,儿子早就消失了。这些天,母亲老抚摸着儿子,生怕他猛然间就会消失。她不停地给儿子讲述他小时候的一桩桩淘气的往事。袁伟民虽然话语不多,但只要这么静静地坐上一小会儿,母亲就高兴。而对他自己来说,也算还了母亲一点……
都已经到了初秋时节了,袁伟民才得空带女排姑娘们到承德避暑山庄休整了五天。搞完了总结,好容易有半天空暇,就被住在隔壁的一批来承德开学术会议的教授、学部委员和专家们给请走了。
“袁伟民,给我们讲讲奥运会吧!”教授们请求他。
袁伟民向来尊敬这些有大学问的人们。既然是教授们有请,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聊,就是一个半天。聊完了比赛况,教授、专家们纷纷递上笔记本,要他签名留念。因为人多,教授、专家们就自然地排成了一队,一个个挨着让他签名。袁伟民握笔的手在微微颤抖着,他太激动了。
后来,他跟队员们谈了当时的思想活动。他说:“我袁伟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练员,而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专家、学部委员。为什么他们要我签名呢?因为我们的名字与祖国的荣誉联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能把签名看成是一种负担。不是的,签名,也是向观众,向人民还。凡是要我们签名的,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无论是老者还是少年,我们都要签,我们签上的是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但我们却满足了一颗颗爱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