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事在人为
最后一个音符完美落下,悠扬动听的旋律渐渐消散,琴房里再次恢复了宁静
杜秋云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目光落在眼前的两位得意弟子身上,宣布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
柏鸢一如既往,默默收拾好自己的小提琴,单手提着琴箱。
原本说要给柏鸢拉小提琴听的温以轩也不知道跑去哪了。
八九岁的小孩正是闲不住满地乱跑的时候。
柏鸢没多等他,完成合奏课程,拎着琴箱就准备告辞离开。
以往,从温家主宅到院外大门这段路,都是她自己走。
但今天,温以彻却主动提出要送她一程。
“一起吧,我刚好也要出去找小轩。”
杜秋云老师今天除了跟柏鸢商议择校的事情,顺带还要看看温以轩在小提琴方面的资质。
温家两兄弟都不小了,吴舒婕也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把重心放在照顾他们身上。
从今年开始,便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和行程,夫妻俩满世界的飞,留给孩子们的时间便被缩短。
原本温以轩跟他哥一样学习钢琴,基本课程温以彻就可以亲自辅导。
原计划也是下半年,等温以彻出国留学之后,就把温家二老也接过来,像在国外那般,继续教导他几年。
但现在他突然改换小提琴,吴舒婕又腾不出时间亲自辅导,于是便联系了恩师杜秋云,希望也能让他拜在恩师名下。
温以彻不好让恩师久等,便借着送柏鸢的由头,也一起出来寻找。
柏鸢穿上自己的毛呢大衣。
一抬头,发现温以彻竟然也很巧合的选了颜色相近,款式类似的长款外衣。
两人站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氛围。
杜秋云老师也看见了,忍不住笑着说道:
“要么都说搭档最讲究默契呢,挺好的,多般配啊。”
温以彻听罢,同样微微勾起了嘴角。
打小起,他与柏鸢之间便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这种不论是兴趣爱好、审美眼光,亦或是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都如出一辙。
仿佛是心有灵犀一般,无需言语交流,彼此就能洞悉对方的心思。
杜秋云老师上了年纪,总爱叙旧。
一边说着从前教导他们的日子,一边走上前,左手握住温以彻,右手握住柏鸢。
“……话不多说,你们是好孩子,也都是老师的骄傲,如果以后一起出国读书,也要相互扶持,携手并进啊,老师等着你们摘得荣耀桂冠的那天。”
说到携手并进的时候,杜秋云拉过温以彻的手放到柏鸢手上,宽慰的拍了两下。
柏鸢礼貌微笑,等老师的手移开后,指尖微动,就要抽出去。
温以彻却心念一动,暗暗用力攥住了柏鸢的手。
在她视线投来的时候,微微摇头朝她意示。
柏鸢心下了然,也没再挣扎,任由温以彻牵着她的手,跟老师礼貌告别后,和他一同走出房门。
直到出了房门,温以彻才缓慢开口:
“杜老师最初的搭档也像我们一样,自小在一起练琴,周围人都很看好他们的合作,以为他们能一直结伴而行,取得更卓越的成就,但是——”
温以彻话有停顿。
柏鸢大胆猜测:“老师的搭档去世了?”
温以彻:“……”
温以彻:“没有,老师的搭档活得很好,他们只是理念不合,最后出于无奈,只能分开。”
柏鸢点点头:“可以理解。”
不合适确实没必要强求。
早断早干净。
老师是明白人。
温以彻又被她的话噎到。
无奈,只能笑着继续往下说:
“老师最后那番话,可能是触景生情了,那位前辈久居国外,已经很多年都没跟老师有过联系了。”
柏鸢默默听着,心里却并不理解这种拧巴的劲是怎么来的。
久居国外又不是死了,网络这么发达,哪怕打个电话呢?
温以彻见柏鸢沉默不语,以为她是对老师的事情有所感触。
温家主宅到前门的路并不远,只是有些曲折。
两人先前交握的手,也因为出门之后的交谈而忘了松开。
此时,两人之间又归于沉静。
掌心的触感就仿佛被放大了数倍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温以彻正在交握的事实。
柏鸢有洁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温以彻很少有机会像现在这样跟她有类似的肢体接触。
此时这样牵着柏鸢,就好像满足了一直以来牵着弟弟妹妹的心愿。
这种感觉又和牵着自己小表妹有所不同。
吴莬自小崇拜温以彻跟崇拜掌管钢琴的神似的,牵手之前恨不得沐浴更衣,把手搓下来一层皮。
虽然现在没小时候后那么傻了,却也带着一丝敬意,跟会面重要领导人似的,正式的不能再正式。
柏鸢却并没有这种促狭和拘谨感,整体显得松弛自然,不会过分刻意。
钢琴家的手往往宽厚修长,温以彻也同样如此,十七八岁少年的手比十三四岁少女的手大上不少。
此时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她的手整个握紧手心里。
内心愉悦的同时,还有一种心愿达成后的充实和满足。
温以彻心中不免涌起暖意,悄然驱散了三月尚存的寒意。
他忍不住问道:“柏鸢,我们以后会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直在一起,做彼此的搭档呢?”
他的声音很轻,仿佛害怕打破此刻的美好氛围,但眼神却无比坚定地看着对方,似乎想要从她的眼睛里找到答案。
“或许吧,不知道。”柏鸢移开视线,想了想,又补充道,“事在人为,做好当下吧,你看到温以轩了吗?老师还在等他。”
温以彻:“……”
柏鸢:“他带表了吗?不行你给他打个电话吧。”
说着,挣开被温以彻握住的手,伸进衣兜里,去摸自己的手机。
结果却意外摸了个空。
“手机没带,我回去取。”
“我陪你——”
“不用。”柏鸢颔首,示意他往不远处的大门方向看去,“你弟在那呢,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