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全数字化研发

第417章 全数字化研发

告别之后,许宁回到了军工学院附近的住处。

按照原定计划,接下来几天他要和刘远博教授深入探讨教材的事宜。

考虑到之前在镐京的一段时间比较放松,他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到久违的学院大楼,准备好好工作一番。

当方争早早到达实验室时,看到门口站着的许宁,不禁愣了一下。

“师弟,你怎么来了?”

“来实验室不是挺正常的吗?”许宁苦笑了一下。

“确实很正常。”

方争立刻起身,拿起暖壶给许宁倒了一杯水:“师弟,请喝水。”

方争想趁着这个机会多了解这位神秘的师弟。

虽然对于许宁这段时间的动向他知之甚少,但仅是那一点耳闻也足以让他意识到,这位师弟绝非池中之物。

“谢谢师兄。”许宁接过水杯,轻声道谢。

方争好奇地问:“师弟这次来实验室是……?”

不知何时起,方争说话的语气已经和杜亦熵有几分相似了。

许宁喝了一口,解释道:“哦,我是来找刘远博师兄讨论编教材的事。”

“编教材?你和大师兄一起?”

方争惊讶不已,尽管他已经修完了所有研究,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对,因为新一批研究生下半年就要用上,所以时间挺紧的。”许宁补充说。

“原来是为研究生准备的教材啊。”方争有些难以置信,心想这还真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

可惜许宁来的不是时候,因为刘远博今天因家事请了假,要到下午才会回来。

而郭林科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当天中午,许宁就收到了电科14所的正式邀请,参与一个新型电子干扰吊舱的研究项目。

几个小时后,他就将飞往金陵。

作为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城市,金陵每天都有不少航班往返京城。

按照惯例,学院本可以随便给他订一张票,就像上次去盛京那样。但现在,许宁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了。

为了安全起见,他的每一次飞行都由有着空军背景的联合航空免费提供服务。

许宁也乐得简单,下午便登上了名为cua353的波音737航班。

这趟航班确实存在,它从京城起飞,经停金陵再前往禅城,不过并不是每天都运行,途经的南苑、大校场和沙堤机场都是军民两用,非常适合低调出行。

同行的徐舒也因此享受了一次联航的头等舱待遇,虽然她的机票是由14所支付的,但只需经济舱的价格。

在90年代末,大多数短途航班的头等舱其实更像是配备了更高级设施的商务舱。

“没想到电科集团这么阔气,连我们两人都能升到头等舱。”

徐舒一边说着,一边将随身的小包安置好,随即坐进比经济舱宽敞且舒适的座椅中。她并不清楚背后的安排,只以为是对方单位的好意。

“这不算什么。”

许宁解释道:“虽然集团效益不错,但我坐飞机不花钱。再说,即使我们没升舱,这些票也卖不出多少。”

那个年代,能乘飞机的人本就不多,愿意支付额外费用升级座位的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头等舱里通常坐的是像许宁这样不用付钱的乘客,或是像徐舒这样意外获得升舱机会的。

“真有这么好的事?”

徐舒已经逐渐适应了许宁带来的种种惊喜,所以这次也没有特别惊讶,只是打趣地说:

“早知道有这种好事,我回国后就该加入你们航空工业集团了。”

她显然认为这是内部员工的福利。

对此,许宁并没有纠正她的误解,而是笑着回应:“现在想加入也不迟哦……”

飞机降落后,电科14所派专人来接机。不同于北方常见的212加考斯特组合,这里用的是本地特色的212搭配依维柯轻客。

这类车型在许宁的记忆中,除了政府采购和特殊用途外,几乎看不到私人使用,但在90年代至2010年前,却是全国上下非常流行的车型。

迎接他们的是之前见过面的郭林科。

“您二位一说要来,所里立刻就批准了,生怕耽误了大事。”

三人互相寒暄并握手后上了车。徐舒顺理成章地与许宁坐在同一排座位上。

“看来郭工效率很高嘛,我还以为要等几天呢。”许宁说道。

郭林科向司机点头示意开车,继续说道:“所里对这次会面非常重视,唯恐有任何延误。”

“咱们是先休息一下,还是直接开始?”

许宁转头问身边的徐舒,后者只是简单地耸了耸肩,表示随他安排。

“那我们就先放好行李,然后去看看那个吊舱吧。我跟徐研究员一路上都对漂亮国人这个高科技玩意儿充满好奇。”

许宁提议道,徐舒点头同意。

从电科14所到大校场机场的路程并不远,大约20公里的距离,在90年代几乎不会遇到堵车的情况,所以他们只用了半小时就抵达了目的地。

在郭林科的带领下,两人穿过几条走廊,最终来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地下室的地方,这里已经聚集了其他几位14所的同事,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

没有过多的寒暄,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换上了防静电的实验服。

当许宁和徐舒第一次真正接近这个被缴获的吊舱时,他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这几天我们已经尽力拼凑好了这些碎片,虽然它无法再运作,但外形上应该与坠落前差不多。”郭林科在一旁介绍道。

一见到吊舱,许宁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猜测得到了验证:

这确实是一个基于数字射频存储(DRFM)技术的电子干扰装置,除了中间部分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外,结构清晰明了。

而徐舒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了关键点:

“这里面没有行波管或数控移相器,如果你们确信没有遗漏任何部件的话,那么这很可能是一款新型的全数字化研发。”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许宁示意工作人员移开了几块遮挡视线的外壳整流罩。

当他看到内部构造时,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研发也太臃肿了吧。”他低声说道。

“我们在山区搜索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确认没有大的部件遗失,这就是它原本的研发。”郭林科解释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上一章下一章

第417章 全数字化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