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悄悄干大事
虞院士一行人离开之后,农泽开始着手编写月球基地计划的相关报告。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选址,具体位置还需要根据探月卫星提供的信息再仔细讨论。
但是大体的方向他已经有了主意——建在月球远离地球的那一侧,就是俗称的“月球背面”。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地方是一片漆黑,永远见不到太阳。
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月球也在绕轴自转,大概周期为27.3天,因此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大约59%的表面,而另一半始终背对着我们,这就给人一种那边全是暗夜的印象。
实际上无论正面还是背面都会有白天夜晚之分,在绕地轨道运行时它们都会被太阳照耀。
打个比方,当你乘坐飞机从美国飞往中国时,途中看到的月亮其实都拥有相同面貌。
就像你平日里在自己家里所见到的一样熟悉。
选择在背面建设可以让一切都在地球人的视线之外完成。
不是为了刻意保持低调,而是如果选在面对地球的一面开展活动的话,连用业余望远镜都能看得到整个过程,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而且目前地球上各国之间的信任水平还没那么高。
再说还有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妒忌心作祟,说不定到时候就会有一些国家出于私心而在国际社会上制造谣言中伤华夏呢?
考虑到种种因素后,农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月球背面才是最佳选择,财不外露,悄悄干大事。
但这最终还需等探测卫星的数据传回给专家小组研判之后才能做出最后决定,他目前并不着急确定具体方案。
紧接着他把未来基地的功能以及其重要性做了简要描述,尤其是关于那里可能储藏有的氦-3,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源物质,并且还是建造星战防御系统的必须成分。
由基地规划逐步谈到物资输送流程、乃至长远经济效益预测,这一切都顺利地体现在了这份报告中。
对于实际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各种技术挑战他也给予了乐观估计。
因为这个构想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了许久,如今只不过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罢了。
所以他几乎没有中途停顿,思路十分顺畅,就如同手边有一份现成答案似的。
就这样,在深夜时刻终于完成了整份报告草稿,写完最后的时间抬头看了看钟表才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
收拾好文件时突然想起自己晚饭都还没吃呢,肚子也开始发出咕噜声提醒。
于是他就赶紧煮了碗方便面充饥,边吃边开始审阅刚写好的材料。
夏夜里即使已深更半夜了外面还是热闹非凡,蝉鸣虫叫似乎也不知疲惫般持续着。
第二天早上,当农泽把昨晚赶出来的月球基地研究报告交到虞院士手上时,虞老着实惊讶极了。
“小泽,你的效率也太高了吧?我都怀疑你的大脑里是不是藏着一台计算机呢!”
“哈哈哈...其实都是之前就想清楚的事情,现在不过是把这些想法变成文字而已。”
尽管心里咯噔一下害怕被说中秘密,但表面上农泽还是笑着应承过去。
只见虞院士戴起眼镜仔细阅读起来,在翻阅期间时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真不错啊!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质量的研究文档,简直就是天生科学家嘛!”
“啊哈,嗯。”
此时农泽正在啃苹果,哪里顾得上说话呢。
大约十几分钟后,虞院士终于看完这份报告,满脸笑容地把它放到了一边,然后转头望向仍然专注进食中的农泽。
“小泽,空中航母船厂估计能在11月底完工,你关于‘鲲鹏号’的设计图进展如何了?”
最近这几天军方,甚至高层都给虞院士打过电话,关心农泽这边的进度,毕竟亲眼看到实际进展才能让大家安心。
“工程团队已经准备好了,只要船厂一建好就能马上开工。
至于设计图什么的,我都弄好了,在我办公室的安全库房里堆了一大堆。”
农泽自信满满地回答道。
空天航母大部分系统基本都已经有了雏形,只剩下一些需要高精尖技术支持的部分,比如装甲、超空间探测雷达和量子计算机这几个方面。
“哈哈,好的,那我可以放心跟他们汇报了。
领导们怕打扰你的研究,这电话都找上我这儿来了,我都快成你的通讯员了。”
虞院士用眼神无奈地看了看农泽。
“哈哈,虞老您就多担待点儿吧,你也知道我处理这些官面上的事情不在行,但说到研发新科技我还是可以的。
其他的,嗯,我确实不大擅长。”
即便有技术加成,本质上农泽仍然是个只有23岁的小伙子,对于华夏国的大佬们都带着天生的敬重,一旦紧张起来话都说不利索。
整天这么接触下来,可能都会被误认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呵呵,不然呢?你以为你能这么清闲?别说大领导,就是跟我级别差不多的人想要见你也能排成长队呢。”
“要不是大领导特地照顾你,下了命令限制,恐怕现在研究院大门都要被挤破了。”
虞院士说完喝了一口茶,笑着摇了摇头。
“啥命令?你说的是什么?”
听完这番话,正在啃苹果的农泽停下来,疑惑地问道。
“见你之前必须得到领导批准,与科研无关的一律不让进!”
“要不然昨天李院长他们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基因试剂的原因,这才勉强通过申请见到你了。”
听了虞院士的话,农泽才发现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心里不由得暖了一把。
这简直就是在保护大熊猫啊!严格控制来访人数,避免过多干扰。
离开虞院士的办公室后,农泽没立刻回自己那儿,而是去了几个实验室转了转。
一圈下来,农泽发现各个系统的测试进行得很顺利,尤其是黄院士主持的核聚变引擎项目,很快就可以启动试运行了,速度之快让他几乎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