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杏花村之争
先说一个笑话。
一次,萍和兴在贵池逛街,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人不停地说着话,他们就停下来听他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文疯子”,不打人,不骂人。身上脏兮兮的,穿的比游本昌演的济公衣裳还要破。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文疯子”说话流利,口才出众。不仅如此,“文疯子”还出口成章,满嘴的诗词歌赋,言必称“三皇五帝”,唱的也是古人、古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萍简单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看,老表,贵池的疯子都这么有文化!”兴笑着说。
“是啊!高素质的疯子,还真是第一次看到,看来这里真是藏龙卧虎啊!”萍感叹道,“只可惜疯了,脑子不能做主了!”
这虽是说的笑话,但皖南的文化底蕴非常令萍敬畏。
再说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萍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先后完全颠倒——原来的县、区,甚至镇,变成了大市,地级市;原来的市、县降为区。池州和贵池就是这样,池州原来是镇,贵池是县;现在池州是地级市,贵池变成区。小的变大,爬到原来大的头上。不仅仅是池州和贵池是这样,全国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比如,江苏的淮安和淮阴,湖北的荆州和沙市……笔者不一一列举,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去查看,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留言告诉大耳郎。
杏花村之争有来以久。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杏花村,有人说十几个,有人说二十几个。总之很多。
杏花村之争主要发生在山西汾阳杏花村安徽贵池杏花村之间。别的地方不成气候,不具实力。
一个清明节,两个杏花村。
每到清明前后,人们时常想起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情景。那温暖扑面的春风,那迷迷濛濛的细雨,那村前村后含笑迎人的杏花,那湿漉漉的石板路,那小路两旁的小酒店——尤其是杜牧那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把清明、酒、杏花村边接在一起了。
两个杏花村争论不休。
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第一、“清明时节雨纷纷”所描绘的清明时节情景,正是江南风光,应指江南早春景象,绝非华北地区黄土高坡上的山西汾阳景色。第二,说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阳县境内,严重违背史实。据历史记载,杜牧当年曾在池州当过两年刺史,对当地情况熟知。该诗所指“杏花村”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贵池,自古以来,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山西汾阳杏花村说,公元830年左右,唐代大诗人杜牧由并州南返,路过汾州杏花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且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
安徽贵池杏花村说,我们那里也酿酒,两《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
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
……
山西杏花村汾酒欲借“小杜”扬名,原也无可非议,但似乎杏花村更应该在烟雨中的江南。是的,自古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据说,其境内的杏花村唐代古井“黄公井”就是历史见证。
“官司”一直打到国家工商总局。
2001年,一位欧洲华商在池州申请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而此前已拥有“杏花村”酒商品类商标的山西汾酒公司随即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2002年9月,就在国家商标局发布“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初审公告期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2年9月29日、11月17日两次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接到山西方面提出的异议后,国家商标局极为慎重,先后经过审核和复审两个阶段,一直到2009年11月23日,审理终结,核准安徽省池州市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历时7年多的“杏花村”商标之争才尘埃落定,而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也从此一分为二,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但又有学者提出异议。说,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学者们说,从读诗的角度来探讨“杏花村”,认为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学者们认为,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理由是,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唐》之“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孙《一萼红》之“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显然均指杏花盛开的村庄。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横汾,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两岸多有“杏花村”也。这种写法常见于古人诗中。与“杏花村”用法相类者,是“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又《夜行宿湖头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代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还有“绿杨村”,如李商隐《越燕二首》:“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诗人并不是说某村庄之名为“黄叶村”、“绿杨村”,而是以所见之景言之。这样的用法还很多,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平明疏磬白云寺,遥夜孤砧红叶村。”此外还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苎萝村”等等。更多见的是“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诗人作诗的这种手法或曰习惯,至今亦然,如海南诗人周济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不论汾阳、贵池,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杏花村,作为文化开发或商业宣传,而借杜牧“杏花村”一用,如杏花村汾酒集团早已将牧童杏花作为汾酒商标,20多年前贵池县政府也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构想,都无不可。但大可不必为一并非村名的“杏花村”而徒费笔墨、交争不已。
据说全国有二十多个杏花村,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是哪一个杏花村?为什么一定是指贵池的这一个,而不是汾阳的那一个呢?不仅是商界的热门话题,也令文坛感到困惑和迷茫,当今学者们更是争论不休。至令没有定论。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还是留待专家学者去考证、去讨论吧!
(未完待续)
附:古“杏花村”地名之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每当杏花初绽或盛开的时节,文人墨客总会油然想起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诗以景明,景以诗传,按理说应该考察一下当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有一说在山西省汾阳市。市区北15公里处有一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据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便以产美酒著名,所产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在众多的杏花村里,惟此处有这样远近皆知的名酒。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碑刻甚多,而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赫然列于碑群之首。
然而仔细考证之后,却无法断定杜诗所写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际,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间他并未到过汾阳。杜牧20余岁时曾到过汾阳,那时他壮志凌云,诗情豪迈,似不会写下如此凄苦悲哀的诗句来。
一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南有个杏花村,此处过去也有酒肆,也产名酒。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9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9月再迁睦州刺史,在贵池呆了整两年。杜牧在贵池为官时,爱喝酒,也爱郊游,现在贵池古井犹存,当时以井水酿酒,名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把该诗收入,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在贵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便依此说。
可是仍有疑问。有人推断杜牧作诗的时间,如果是在赴贵池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而这时离清明节尚远;如果是在贵池做官时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这里为官半年有余,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来不会还不知道产好酒的杏花村,况且,既是为官,吃酒等些许小事自有当差的服侍,恐怕不会亲自去讨买的。如此看来,杏花村似也不在贵池。
还有一说在江苏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持此说者根据诗意,认为此诗应为对途中周围情况不了解时所写,于是查阅杜牧年谱,了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迁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经过丰县:大和九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就在运河至宋州道上。远古时,丰县曾属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杜牧经此作诗与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丰县朱陈村嫁娶图的诗:“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也与杜诗暗合。最早版本的《丰县志》也收有杜牧的这首诗。然而遗憾的是,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个张杏行政村,虽说此村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树三五株,但该村向来不产酒。
近年来,江苏宜兴也冒出一个杏花村。当地的人们讲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碑,并造水榭,人称“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游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牧之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杏里村,过去四周都是杏花树,唐代这里的酿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但这种说法的论据似乎也不充足。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乃泛指,并无确切地点,诗是表达情绪的,未必像数学那样丁是丁,卯是卯。但是从逻辑上推理,杜牧当年应该是真的看到了一个杏花村,才写下的诗句,但是他是否马上就写下这首诗呢?不敢确定,或许,是诗人晚年追忆年轻时境遇所写的作品也未可知。
看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确有无疑,这位才学显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写的究竟是哪个杏花村呢?这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竟在今世文坛和商界造成了极大的迷茫和争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弄清楚而迄今并无结果的一个问题: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纵观各文之说,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一为山西汾阳杏花村说,理由是该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一为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理由是那里也酿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过官。贵池说者驳汾阳说者:两《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但一定要用读诗的方法正确来读。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唐》之“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孙《一萼红》之“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显然均指杏花盛开的村庄。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横汾,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两岸多有“杏花村”也。这种写法常见于古人诗中。与“杏花村”用法相类者,是“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又《夜行宿湖头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代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还有“绿杨村”,如李商隐《越燕二首》:“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诗人并不是说某村庄之名为“黄叶村”、“绿杨村”,而是以所见之景言之。这样的用法还很多,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平明疏磬白云寺,遥夜孤砧红叶村。”此外还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苎萝村”等等。更多见的是“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诗人作诗的这种手法或曰习惯,至今亦然,如海南诗人周济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湖北麻城杏花村
据专家学者考证,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
这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随着历代文人的吟咏,早已闻名遐迩。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从此,他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
杏花村处在106国道和京广—京九汉麻联络线旁,民风淳朴,好客多礼,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代建筑的风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枚特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池州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县,梁置歧亭县(为十八蛮县之一),“古赤这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还载《唐书地理志》云:“麻城属黄州齐安州。”又《读史方舆纪要》云:“歧亭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变是蛮县之一,今为歧亭镇。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有证。请看《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此过杏花会。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醇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里,并于杏花村驿避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这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安徽池州杏花村
“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春游贵池城西杏花村,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有《樊川文集》传世。他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后人为区别于诗圣杜甫而称他为“小杜”。他于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治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这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就是他在池州的代表作。
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启末年任池州大守、崇祯末年翟池太兵备道,两度出守池州的顾元镜(字韵秽)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古乐器)。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古盛酒器皿)。”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进士出任池阳郡同知(郡丞),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职期间,“留意山水,赏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见《杏花村志》卷四),并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个建设贵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实证明,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处”,就是池州贵池杏花村!
清代人郎遂(字赵客,号西樵子,一号杏花村)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在我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可谓凤毛麟角,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唯有贵池《杏花村志》(见《四库全书》总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志十二卷》)。清代翰林院检讨侗(字展成,号悔庵)《题杏花村志》诗曰:“从来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编仙史记桃源。”(引自《杏花村志》卷五)清代名士、贵池棠溪乡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为郎遂《杏花村志》赋诗曰:“著出名书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宁止一丘壑,还情如椽纪太平。”(引自《杏花村志》卷一)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见,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热衷修建这一名村。
郎遂(1654—约1739)字赵客,号西樵子,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出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少年由诸生入太学,以诗文名于时。他虽才华出众,但不乐仕途,清康熙间携儿辈读书杏花村,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他开始了编纂《杏花村志》的庞大文化工程。他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夏授梓成书,先后历经11年。
在我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可谓凤毛麟角,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唯有贵池《杏花村志》(见《四库全书》总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志十二卷》了。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相关史实
1.清康熙年间,池州杏花村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十二卷》。
2.自古在我国志苑中,有通志、府志、县志、乃至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并收入了《四库全书*总目录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十二卷》。之后,于清末明初,池州人胡子正编纂《杏花村志续集》传世。
3.1979年版《辞海》中记载:“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市西。向以产酒著名。《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即指此。”
4.由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记载:“杏花村:在贵池市西郊。因村中十里杏林中,春来杏花盈村,故名。隋唐间又以黄公井水酿酒醇香,而以杏花酒肆闻名。1985年始广植杏树,现已一片杏花胜景。”
5.《嘉靖池州府志》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池州府志〉》记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
6.《贵池县志》五中记载“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
7.贵池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贵池县志》记载:“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郊``````”
8.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缪钺著的《杜牧传》中记载:“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杜牧由黄州迁池州任刺史,这一年他四十二岁``````”
9.中国历代诗人选集16中周锡复选注的《杜牧诗选》
10.2003.3月《中国地方志》(总第134期)刊登作者郎永清的“‘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写到:“应该说,杜牧《清明》诗所吟,当属安徽省贵池市西郊之杏花村。”
11.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马春阳编著的《巧联趣话》中记载“杜牧赠联酒家女”、“杜牧池州试孟迟”
12.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89]34号“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杏花村古井属唐代古井。
13.200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报道了“天下第一诗村”,其中阐述了“位于池州程西的杏花村``````”
14.2002年3月16日香港《大公报》以一整版刊载《春风醉雨杏花村》一文和古今池州的彩色图片,向世界隆重推介了安徽池州市杏花村!
15.2002年4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春风醉雨杏花村”的文章。
16.2002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刊载了题为“最忆小杜‘杏花村’的文章。
17.200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海外版)报道了作者子牛的“情牵杏花村”,其中写出了海外华侨华人詹晓荣先生如何从一位商人成为一名杏花村的“村民”。
18.2003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b2版“市场旅游”栏目报道了“贵池再现杏花村”,其中说道:“晚唐诗人杜牧所描写的情景,十一期间在安徽贵池杏花村古井文化园里再现,吸引了大批游人。”
19.2003年10月26日,“经济日报”第三版县域采风板块刊登“贵池又见杏花村”,其中写道:“9月27日,安徽贵池杏花村复建工程在经过2年多的建设之后,终于正式开园了。”
20.原载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日报》“星期天”专栏第二期,刊登了作者刘纬毅的“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文章,其中写道:“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杜牧在堂弟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时写的”
21.2005年6月11日,新浪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中载有作者曹海峰的“数亿巨资复建‘第一诗村’文章”报道了2005年6月10日池州“杏花村”复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的时事报道。
22.2003年11月14日,新华社网〉新华社新闻〉亚太专线转载“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古韵在安徽池州复现”文章。
23.200年6月14日,网上发布“安徽日报”记者潘峰文章“古杏花村复建工程动工”。
24.日本杏花村之旅——杏纪行第38歌集
25.2006年9月13日,国家工商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裁定: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该公司商标“杏花村”与贵池杏花村商标“杏花村及图”二者内容一致,并损害其合法权益的理由不成立,第1960307号“杏花村及图”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26.,2009年11月2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核准“杏花村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审理终结,核准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至此,历时7年的“杏花村”商标之争尘埃落定,今后,国内外游客要寻访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均须来池州。
杏花村旅游
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目前注册资金达75万美金,主要经营旅游设施开发、旅游产品生产及经营,白酒生产经营,酒店业及相关配套服务,是一家集旅游、餐饮、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公司,属外商独资企业,位于池州市西门转盘古井文化园遗址处。公司以保护及利用杏花村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池州旅游服务为宗旨,实施生态旅游城市的的旅游规划、服务等工作。
公司下设杏花村古井文化园、黄公酒垆、旅游度假村等部门。公司以让游客全面了解古村文化内涵为目的,重点挖掘及利用古村内建筑、水系、民俗、历史、文化等资源,全方位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等。
公司自公司成立以来,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推动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发展,向市场推出了自己的“杏花村”旅游品牌,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人体验“天下第一诗村”的古文化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加快了池州作为旅游生态城市的发展步伐。
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专门为复建杏花村而设立,由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成立的,公司的使命:让游客感受多层次历史文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爱与快乐,创造美与和谐。公司的战略定位:向游客提供优越的旅游环境、优质的服务征,建成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公司的目标:成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具有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力的优秀旅游企业。
景区概况
焕园
焕园是宋代奉议大夫郎文韶入元朝时,隐居杏花村的居所称“焕园”。从此,郎氏渐成杏花村之望族。其后人郎遂等在荒废的焕园遗址上建数间房屋,以承先志,在这间古宅里郎遂历经十一载,编写了我国唯一一本以村建志的史书——《杏花村志》。故址早废,新建的焕园又称“郎遂故居”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杏花村老人,同时再现江南一带的民居特色。
黄公井院
黄公井院,即杏花村千年古井——黄公井遗址所在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它的主人叫黄广润,所以在井圈上刻有“黄公广润泉”的字样。这口井开凿与唐朝,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井深9米,直径达0.8米,内壁由古青砖垒砌而成;井水十分清澈,可直接引用。同时,这口古井也很有灵性,在古井文化园开工之际,曾泉涌一米之高,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曲折迂回,墙壁上绘有很多壁画,栩栩如生,描绘的都是当时杏花村人的生活风貌。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戏剧活化石——傩戏的表演片段、杜牧和官妓程氏对歌共舞的等其它的情景。
黄公酒垆
黄公酒垆,是杏花村古迹的圣地,名气最大。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从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柏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今日黄公酒垆是在其遗址上复建的,于2001年7月1日竣工开业。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型建筑坐落在杏花村古遗址上。它以一流的仿古建筑造型和经营模式,为池州杏花村景区恢复了一个亮点。以这座古式酒垆为载体,展示了唐代的酒文化、诗文化和饮食文化。
怀杜轩
怀杜轩,又名杜牧馆。在这里有杜牧的雕象和他的生平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陕西西安人,生于唐德贞元十九年,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03—853),曾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至六年(846)九月出任池州刺史。在任期两年内政绩、口碑、心仪俱佳。不但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整顿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和保护九华山的寺庙作出贡献。明代文人李歧阳为纪念杜牧,特在黄公井南立碑,题“杜刺史行春处”;后人为纪念杜牧也将池州许多地方以“杜”字命名,如杜湖、杜坞大桥、杜公祠等。靠近右侧的展示柜里收有杜牧的家谱,杜牧在杜家是第二十二代,自从在池州留下一子杜荀鹤,至尽已发展到了第四十八代。馆内还收集了很多与杏花村有关的史料,有《杏花村志》、《四库全书》、《辞海》、《池州府志》、《贵池县志》等,以及全国多家权威媒体证实“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报刊。
“杏花村”一分为二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使“杏花村”名满天下。全国有十多处杏花村,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清明》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历来各地争论不休。
2001年,一位欧洲华商在池州申请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而此前已拥有“杏花村”酒商品类商标的山西汾酒公司随之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今年元旦前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向池州寄来一份核准“杏花村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这场历时7年的“杏花村”商标之争尘埃落定,至此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注册商标引发地望之争
1999年,匈牙利华侨詹晓荣先生从文化创意产业着手,经池州市政府批准启动“杏花村“复建项目。
这位专注中华文化的华侨经考证后认为安徽池州杏花村才是《清明》诗句所指的“杏花村”,并于2000年在池州市成立安徽省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次年5月28日申请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
此后,该公司建造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和杏花村旅游区,分别获得国家AAA级旅游资质认证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然而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却正在筹办着中国山西首届杏花村汾酒文化节,一场商标之争不可避免的在山西和安徽两地展开,而其背后“杏花村地望之争”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山西:杏花村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2002年9月,就在国家商标局发布“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初审公告期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2年9月29日、11月17日两次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在给国家商标局的异议理由中表示,他们公司早在2000年5月即已经成立了“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观光旅游、旅行安排等业务,而且,杏花村是1995年山西省旅游局通过合法程序认定的“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由于与被异议人安徽省池州市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商标指定服务类别内容完全一致,如被异议商标被核准注册必将严重侵犯公司杏花村驰名商标的合法权益,势必使消费者造成误认、混淆、误解。
池州:自古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据了解,池州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的杏花村唐代古井黄公井就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2003年5月15日,池州市政府专门发出关于申请“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的函。池州市政府认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认为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阳县境内,严重违背史实。杜牧《清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实指江南初春景象,非黄土高原上的山西汾阳。该诗指的“杏花村”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贵池,早有定论。自古以来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
接到山西方面提出的异议后,国家商标局极为慎重,历时7年多,先后经过审核和复审两个阶段,2009年11月23日,审理终结,核准安徽省池州市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的申请日期为2002年8月28日,时间上晚于安徽省池州市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杏花村”商标的申请注册日期,且其被核准注册的酒商品类服务与被异议商标指定使用的旅游服务类服务不类似,故不能构成被异议商标注册的权利障碍。至此这场历时7年的“杏花村”商标之争尘埃落定,而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也从此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了安徽。(乔剑)
徐州杏花村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诗中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今人们对杏花村在何处颇有争议。但宋代诗人苏东坡,在任徐州知州后曾写下:“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的诗句,对丰县的杏花村作了注明。明《丰县志》载:杏花村按《古今诗话》:徐州古丰县有杏花村,东去二十里。据民国时任教于史店(今华山镇史店村)的尹子卿先生在讲杜牧诗杏花村时讲,杏花村即本村,村中老人讲,明末村中仍有酒帘高悬,酒馆罗布。盛时有99家酒罏,村中央一条南北大路,系当年99家酒罏云集之区。1580年任丰县令的庄诚曾写道:“断魂昔日寻沽处,异代而今尚有碑。胜地古来犹有迹,行人今去几多时。年年二月过春雨,日日斜阳照酒旗。好问东风乘一便,牧童歌里泛清卮。”村中杏花一直繁茂,直到民国末年,每值春二三月,杏花盛开,新雨过后,妖艳欲滴,仍令人心醉不已,平添几许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