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控制故事的紧张度
一、悬念的解开与再设
技巧分析
在小说创作中,悬念是吸引读者持续阅读的关键元素之一,而结尾处对悬念的处理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合理解开前文精心布置的悬念,就像是为读者解开一道道谜题,能给予他们极大的满足感。这个过程需要有条不紊,将隐藏在故事深处的线索、因果关系以及背后的真相,按照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公布答案,而是要让读者顺着情节发展的脉络,自己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仿佛他们也参与到了这场解谜之旅中。
另一方面,巧妙地再设新悬念则如同在故事结尾处抛下一颗种子,让读者的思绪在故事结束后依然能够生根发芽。新悬念要基于现有的故事框架和情节发展,不能脱离整体的叙事逻辑,要让它看起来是故事自然延伸出的一种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暗示、一个未被完全解答的疑问或者一个人物模棱两可的举动,都能引发读者进一步的遐想,使故事在看似画上句号的同时,又留下悠长的余韵,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仍沉浸其中,不断回味与思索。
布局步骤分析
-前期铺垫:
从小说开篇伊始,作者就要有意识地埋下各种悬念的种子。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塑造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其动机和背后隐藏的故事产生好奇。例如,在紫金陈的《坏小孩》中,张东升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他外表文质彬彬,是个看似普通的数学老师,但在故事开篇,他就把岳父母推下山崖这一惊人举动,瞬间让读者的好奇心被点燃。读者会忍不住去猜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和岳父母之间究竟有着怎样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为了钱财,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缘由?
同时,神秘的物件也是构建悬念的有效手段。像书中那部记录了张东升犯罪过程的相机,落在了三个孩子手里,它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读者会时刻担心它是否会被发现,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另外,不合常理的事件也能为悬念添砖加瓦,比如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偶然目睹了这起谋杀,却选择了隐瞒并以此来和张东升周旋,这一系列情节都显得十分蹊跷,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悬念也就此在故事中牢牢扎根。
-逐步推进:
随着故事的徐徐展开,不能让悬念就此搁置,而是要围绕着它们不断制造新的冲突和情节,让悬念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持续保持读者的紧张感。在《坏小孩》里,三个孩子意外录下张东升杀人过程后,他们与张东升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张东升察觉到了孩子们的异样,开始试图拿回相机、消除隐患,而孩子们则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张东升周旋,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问题。
例如,朱朝阳在学校里本就因为性格内向、成绩太好等原因受到一些同学的排挤,在卷入这件事后,他内心的挣扎和压力更是与日俱增,这不仅让读者担心他是否会在与张东升的对抗中露出破绽,也好奇他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会如何成长、做出怎样的选择。而张东升这边,他一边要维持自己在旁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一边又要想尽办法对付几个孩子,他后续是否还会继续杀人灭口,又能否成功拿回相机等疑问,不断萦绕在读者心头,使得悬念进一步加深,整个故事的紧张氛围也越发浓烈。
-结尾处理:
到了结尾部分,就是揭晓核心悬念的关键时刻。在《坏小孩》的结局中,朱朝阳日记的真相被揭示出来,原来他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读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看似是一个被胁迫的受害者,实则利用了身边所有人,精心谋划了一系列事件,借刀杀人,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真相的解开,让前面故事里的诸多情节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读者仿佛在这一刻才真正看清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之前积累的疑惑一下子豁然开朗,获得了强烈的阅读满足感。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把所有的问题都解答完毕,而是巧妙地留下了一些让人回味的小悬念。比如朱朝阳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他未来的人生走向会如何?他是否真的能摆脱过去的阴影,像表面上那样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下去?又或者他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是否会在未来再次爆发?这些未被完全解开的疑问,就像故事结束后留下的袅袅余音,让读者在感叹故事精彩的同时,也对朱朝阳这个人物以及整个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社会等问题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得故事在结束后依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再比如,在《长夜难明》这部作品中,故事开篇便是侯贵平之死以及多年后江阳等人执着翻案的情节,充满了各种悬念。侯贵平到底因何而死?他的死背后隐藏着怎样庞大而复杂的黑幕?为什么他的案子在当时会被草草结案,而江阳等人又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重新调查,他们在翻案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以想象的阻碍?这些疑问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新的线索不断涌现,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阻碍和危险。每一次看似接近真相,却又被新的势力或意外情况所干扰,使得悬念持续发酵。例如,江阳等人找到了一些关键证人,可证人却相继离奇死亡或者失踪,这让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读者的心也随着他们的调查进展而时刻紧绷着,紧张感不断攀升。
到结尾时,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是那样一个涉及到官场腐败、黑恶势力勾结等庞大且黑暗的权势网络导致了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把主要悬念一一解开了。但作者并没有让故事就此戛然而止,而是留下了如那些黑暗势力后续是否真的被彻底铲除,江阳等人的牺牲是否真的换来了完全的正义等让人深思的新悬念。读者在感慨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故事外的后续发展心存牵挂,这种对悬念的巧妙处理,很好地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让故事既有结局感,又不失回味的空间,使读者在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
举例
以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系列为例,整个系列围绕着神秘的“Eumenides”(复仇女神)展开,他以正义之名发出死亡通知单,对那些逃脱法律制裁的罪人进行惩罚。从第一部开始,“Eumenides”的真实身份就成了最大的悬念,读者跟随着刑警罗飞的视角,试图在各种复杂离奇的案件中找出这个神秘杀手的真面目。
在每一个案件中,“Eumenides”总是能提前知晓罪人的行踪,以巧妙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实施犯罪,而现场留下的线索又少之又少,这使得罗飞等警方人员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也让读者对“Eumenides”的身份越发好奇。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个个嫌疑人浮出水面,又一个个被排除,每一次看似接近真相,却又被新的证据或情节推翻,悬念不断叠加,紧张氛围愈发浓厚。
到了系列的结尾部分,当“Eumenides”的真实身份最终被揭开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一直隐藏在暗处的人物与罗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所作所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和理念支撑。这一悬念的解开,让读者对前面众多看似零散的案件和情节有了全新的认识,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答,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读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简单的真相大白上,作者又巧妙地留下了新悬念。比如“Eumenides”虽然被警方抓获,但他所代表的那种以暴制暴的观念是否真的就此消失在了人们的思想中?社会上是否还会出现类似的人,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去执行所谓的“正义”?罗飞在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后,他对正义和法律的认知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新悬念让读者在故事结束后,依然会去思考故事所涉及的关于正义、法律、人性等深层次的问题,使整个故事的影响力得以延续,结尾的紧张度也在这种悬念的延续和转化中得到了巧妙的把控,让读者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二、冲突的爆发与缓和
技巧分析
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结尾处冲突的爆发与缓和更是塑造故事紧张度的关键环节。当冲突在结尾处爆发时,就像是一场积蓄已久的风暴瞬间席卷而来,能够将故事的紧张度瞬间拉到最高值,让读者的心提到嗓子眼,完全沉浸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之中。这种爆发并非凭空而来,它必须基于之前情节的层层铺垫和矛盾的不断积累,是故事中各种矛盾激化到顶点的必然结果。
例如,人物之间长期存在的利益纠葛、观念分歧或者情感矛盾等,经过一系列事件的催化,最终在结尾阶段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从而引发激烈的冲突。但仅仅只有冲突的爆发是不够的,一味地让紧张氛围持续下去可能会让读者感到过于压抑和疲惫,所以在冲突爆发之后,需要合理地缓和冲突,给故事一个妥善的收尾。
缓和冲突的方式要自然流畅,不能显得突兀生硬,可以通过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意外出现的转机、双方的相互妥协或者某种更高层面的力量介入等方式来实现。让紧张之后的松弛符合故事的整体逻辑,使读者在经历了高度紧张的情节后,能够逐渐平复情绪,在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下接受故事的结束,同时又能从这种冲突的起伏中深刻体会到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布局步骤分析
-矛盾积累:
在小说的构建过程中,作者需要精心设计不同人物、势力或者理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让这些矛盾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加深。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例,地球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从最初的互相试探、威慑,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地球人类出于对自身生存的担忧和对未知外星文明的恐惧,试图通过建立威慑系统来制衡三体文明;而三体文明则怀着对地球这个宜居星球的觊觎以及对自身生存环境恶化的焦虑,一心想要征服地球。双方在科技水平、生存理念、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矛盾的基础。
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矛盾不断被各种事件所激化。比如三体文明派出的智子对地球科技的封锁,让地球人类陷入了科技发展停滞的困境,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地球人类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三体文明也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和理念分歧,有主张强硬对抗的,有希望通过妥协求和的,还有想要借助外星力量制衡三体的,这些内部矛盾又进一步影响了与三体文明对抗的整体局势,使得双方之间的冲突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读者也能明显感受到那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在故事中不断蔓延。
-冲突高潮:
在结尾阶段,要让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彻底爆发,形成剧烈的冲突场面,将故事的紧张度推向极致。在《三体》中,太阳系面临二维化打击时,那种末日般的景象堪称冲突爆发的典型呈现。人类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几乎无法抵御的灾难时,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与绝望之中。
整个太阳系仿佛变成了一座即将崩塌的大厦,人们四处奔逃却无路可逃,原本繁华的星球、璀璨的文明在二维化的进程中逐渐瓦解、消逝。地球上的人类社会陷入了混乱,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有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有对命运不公的怒吼,有对未竟之事的遗憾,而这一切都在这宏大而惨烈的冲突场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场宇宙级别的灾难之中,完全被紧张到窒息的情节所吸引,深切地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绝境以及整个宇宙的残酷无情。
-缓和收尾:
在冲突达到高潮之后,需要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来缓和这种紧张到极致的氛围,给故事一个相对平和且合理的结局。在《三体》里,程心和关一帆进入小宇宙,这一情节为故事带来了一丝缓和的余地。小宇宙虽然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它却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延续的希望,象征着生命在绝境中依然有着顽强的求生欲和延续的可能性。
此外,宇宙最终的回归运动暗示着一种秩序的重建,仿佛在经历了这场惨烈的冲突和毁灭之后,宇宙又在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神秘的力量引导着一切回归正轨。这种对冲突的缓和处理,让读者在经历了高度紧张的情节后,能够慢慢平复情绪,从对末日的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接受故事的结束,同时也会对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意义等深层次的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使整个故事的结尾既有强烈的冲击力,又不失温情与深意。
同样,在猫腻的《将夜》结尾部分,人间、道门、佛门以及天外来客等多方势力的冲突在最后全面爆发,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世界仿佛都要被毁灭,紧张度爆表。
在故事前期,各方势力就因为不同的利益、信仰以及对世界主宰权的争夺等原因,矛盾日益加深。人间的修行者们不满道门的长期统治,佛门也有着自己的盘算,而天外来客更是带着征服的目的闯入这个世界,各方之间的摩擦不断,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为最终的大战埋下了伏笔。
到了结尾,当所有矛盾汇聚到一起,大战正式拉开帷幕,战场上刀光剑影、法术纷飞,天地都为之变色。强大的修行者们施展着威力惊人的绝学,各种法宝神器相互碰撞,每一次交锋都可能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死和世界的命运,读者的心也随着战场上的局势而起伏不定,被这紧张刺激的情节深深吸引。
然而,随着宁缺等人的殊死抗争,以及夫子化月等一系列壮举,局势逐渐缓和。宁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以及与伙伴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战场上力挽狂澜,一次次化解了危机;而夫子化月这一情节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改变了天地间的力量平衡,为世界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最后,虽然世界在这场大战后满目疮痍,但也迎来了新的和平与秩序。各方势力在经历了这场惨烈的冲突后,都意识到了和平的可贵,开始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努力重建家园。故事在这种跌宕起伏中走向终点,让读者的情绪也随之经历了大起大落,印象深刻,通过冲突的爆发与缓和巧妙地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举例
以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为例,在小说结尾处,北莽百万大军压境北凉,北凉铁骑在徐凤年的带领下与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这就是冲突爆发的高潮部分。
此前,北凉与北莽之间因为领土、资源以及天下局势等诸多因素,矛盾不断积累。北凉作为离阳王朝的西北门户,肩负着抵御北莽入侵的重任,但同时也面临着朝廷内部的猜忌、各方势力的掣肘以及自身兵力、物资等方面的压力。北莽则一心想要南下扩张,吞并北凉,进而逐鹿中原,双方之间的冲突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这场大战中,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北凉铁骑以少敌多,却毫不退缩,他们与北莽的各路军队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徐凤年更是身先士卒,与北莽的顶尖高手们过招,每一次交手都生死攸关,整个战局瞬息万变,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血腥气息和紧张氛围,心都紧紧揪在了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在冲突达到白热化阶段后,故事开始出现缓和的情节。诸如中原各方势力在关键时刻意识到北凉的重要性,纷纷伸出援手;一些江湖高手也赶来助阵,改变了战场上的局部局势;再加上徐凤年凭借着自身的气运、智慧以及身边众多谋士、高手的辅佐,逐渐稳住了阵脚,扭转了战局。
最终,北凉虽然赢得了这场大战,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北凉大地一片萧瑟。不过,战争结束后,天下迎来了新的和平局面,各方势力开始重新划分地盘、休养生息,故事在这种冲突从爆发到缓和的过程中走向了结局,让读者的情绪经历了从极度紧张到慢慢平复的过程,也让人们对战争与和平、家国情怀以及江湖侠义等主题有了更深的感悟,结尾的紧张度把控得恰到好处,使整个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三、节奏的加快与放慢
技巧分析
节奏在小说创作中犹如一首乐曲的节拍,对读者的阅读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临近结尾时,节奏的把控更是塑造故事紧张度的关键技巧之一。加快节奏能够营造出一种紧迫的氛围,让故事如同脱缰的野马般快速冲向高潮和结局,使读者目不暇接,沉浸在紧张的情节推进之中,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急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
这种节奏的加快通常是通过让关键事件接连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叙述和铺垫来实现的,让故事的情节密度增大,信息快速传递,读者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然而,适时放慢节奏同样不可或缺,它能让重要的情节、情感等得以细腻地展现,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给读者留出回味和感受的时间,让紧张后的舒缓更具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合理切换节奏,不能让节奏的变化显得生硬突兀,而是要让加快与放慢的节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富有韵律感的阅读体验。比如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之后,适当放慢节奏去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内心感悟,或者对故事场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能让读者在经历了情绪的大起大落后,有一个缓冲和平复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接受故事的结局,也更深刻地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布局步骤分析
-前期节奏铺垫:
在小说主体部分,作者需要根据情节的发展需求来安排适中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为结尾处的节奏变化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搭建一座大厦,前期要把基础打得扎实稳固,让整个故事的节奏框架合理有序。
例如在余华的《活着》中,前面讲述福贵的一生时,节奏的把控就十分精妙。故事里既有平淡日子里的家长里短,如福贵年轻时作为富家子弟荒唐度日,在赌场里肆意挥霍钱财,与家珍的日常相处等情节,这些部分的节奏相对舒缓,让读者能够慢慢了解福贵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之中,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
但同时,也不乏遭遇变故时的紧张时刻,比如福贵家道中落,父亲被他气死,自己被迫过上了穷苦的生活,后来又被抓去当壮丁,经历战争的残酷洗礼等情节,节奏在这些地方明显加快,读者的心也随之揪起,为福贵的命运担忧。通过这样错落有致的节奏安排,使得故事在前期就已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为后续结尾处节奏的进一步变化埋下了伏笔。
-加快节奏阶段:
在接近结尾时,为了营造出紧张紧迫的氛围,让故事快速冲向高潮和结局,需要让关键事件接连发生,使情节的推进如疾风骤雨一般。在《活着》的结尾部分,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先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紧接着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难产去世,妻子家珍也没能承受住这接连的打击,最终撒手人寰,随后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丧命,就连年幼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被噎死。
这些悲剧事件如同密集的雨点般不断快速袭来,几乎没有给福贵和读者任何喘息的机会,节奏在这里陡然加快,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福贵所经历的苦难以及那种命运的紧迫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无尽的悲伤和无奈之中,被故事的发展紧紧牵引着,急切地想知道福贵接下来该如何面对这残酷的人生。
-放慢节奏结尾:
在经历了高潮情节带来的紧张节奏后,结尾处适时放慢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腻地展现一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的画面,让读者在情绪的剧烈波动后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活着》里,最后呈现出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画面,作者用一种舒缓、平静的描述来收尾,“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样的描写没有了前面的那种紧张和悲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却又坚韧的态度,让读者在经历了前面紧张压抑的节奏后,能慢慢平复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福贵这一生的起起落落,以及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体会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使故事结尾更有韵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priest的《杀破狼》在结尾部分,当各方势力针对大梁的阴谋彻底浮出水面,战事一触即发之时,节奏明显加快。各种军情传递、战斗部署等情节快速呈现,信息量大且节奏紧凑,读者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紧张场景,各方势力你来我往,局势瞬息万变,紧张感十足。
长庚作为大梁的守护者之一,要迅速做出各种决策,调兵遣将应对外敌;顾昀则身负重伤却依然坚守在前线,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简短而急迫,一切都围绕着如何抵御外敌、保卫大梁展开,整个故事在这里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向前推进,读者的注意力被牢牢锁定在这紧张的局势上,为大梁的命运揪心不已。
但在大战结束,尘埃落定后,作者的笔触开始放慢节奏,转而描写长庚和顾昀之间的感情互动,对未来太平盛世的展望等情节。比如描写两人在战后的某个宁静夜晚,坐在庭院中,看着天上的明月,轻声诉说着对彼此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许,那些平日里未曾说出口的爱意和感激在这一刻都自然流露出来。同时,通过他们的视角展望大梁在经历这场浩劫后,将如何休养生息,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又会过上怎样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在紧张的战争氛围后,感受到那份来之不易的温情与安宁,通过节奏变化巧妙地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使故事层次丰富,让读者既能沉浸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又能在结尾处体会到故事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阅读感受。
举例
以天下归元的《扶摇》为例,在小说临近结尾时,随着无极国、太渊国等各国之间的局势愈发紧张,扶摇为了守护天下苍生以及自己所珍视的一切,踏上了与反派帝非天最终对决的征程,这时节奏开始加快。
各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升级,各方势力纷纷卷入这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大战之中。扶摇一路上不断遭遇各种危险和挑战,先是被帝非天的手下设下重重陷阱,陷入绝境,而后又要在短时间内集结各方正义之士,共同对抗强大的帝非天。每一个情节的转换都十分迅速,几乎没有太多喘息的机会,读者仿佛跟着扶摇一同在这紧张的局势中穿梭,心始终悬在嗓子眼,急切地想知道她能否成功战胜帝非天,拯救天下。
而当扶摇与帝非天展开最终对决时,节奏更是达到了极致的紧张。两人施展出威力惊人的功法,天地间风云变色,强大的灵力碰撞产生的冲击波让周围的山川河流都为之颤抖。这场对决的胜负关系着整个天下的命运,每一个回合都生死攸关,读者完全沉浸在这紧张刺激的情节之中,被故事的发展牢牢吸引。
然而,在扶摇最终战胜帝非天,天下重归太平之后,作者放慢了节奏来结尾。描写了扶摇与无极在历经磨难后终于能够长相厮守,他们携手漫步在曾经战火纷飞如今已恢复生机的山河之间,感受着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文中细致地刻画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对视、轻声细语,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扶摇靠在无极的肩头,看着那夕阳下的村落,袅袅炊烟升起,孩童们在田间嬉笑玩耍,她轻声道:‘这便是我们守护的天下,真好。’无极握紧她的手,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温柔。”
通过这样的节奏变化,让读者在经历了紧张刺激的大战后,能够静下心来感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安宁,体会到故事中所传达的关于守护、爱情以及和平的主题,使结尾既有高潮迭起的紧张感,又有温馨舒缓的余韵,整个故事的节奏把控十分到位,给读者带来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四、人物命运的抉择与定局
技巧分析
人物在结尾处的命运抉择往往是决定故事紧张度走向以及最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因素。当人物面临艰难的抉择时,读者会不自觉地代入角色,为其揪心,从而制造出强烈的紧张感。这种抉择之所以能牵动读者的心,是因为它通常涉及到在不同的价值观、情感、利益等维度之间进行权衡,比如正义与邪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等,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而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人物最终会走向何方。
而抉择后的定局则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的逻辑,不能让读者觉得突兀或牵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塑造起来的,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该是基于自身性格、过往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只有这样,当人物做出抉择并迎来定局时,读者才会觉得合理且能从中体会到故事更深层次的深意,或感慨命运的无常,或赞叹人性的光辉,或反思生活的无奈。
例如,一个一直秉持正义、重情重义的人物,在面对可以通过牺牲他人来获取巨大利益的抉择时,大概率不会选择违背自己的原则,哪怕这个利益对他个人来说极具诱惑力。他的最终定局可能是坚守了正义,却也因此失去了某些东西,但这正是符合他性格的发展,读者看到这样的结局也能从中领悟到故事所传达的关于道德、人性等方面的内涵,使紧张的抉择有了一个让人回味且富有意义的结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布局步骤分析
-人物塑造与铺垫:
在小说前面的部分,作者需要充分且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活动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内心深处的欲望等,为结尾处的命运抉择埋下坚实的伏笔。
例如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经历了种种生活磨难,从一个农村出身的穷学生,到外出揽工,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他的每一段经历都在不断塑造着他的性格。他在学校时就热爱读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展现出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揽工过程中,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劳累,却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工友们相处时又体现出他的善良、重情重义。
同时,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也让他不甘心一辈子困在农村。这些性格特点和内心的欲望,都为他后面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表现做了充分的铺垫,读者通过前面的故事已经对孙少平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后续他面临抉择时,会更加关注他的决定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使故事充满紧张感。
-抉择困境营造:
在结尾阶段,要巧妙地将人物置于艰难的抉择情境之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进而使故事的紧张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经历了煤矿事故后,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他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再适合继续留在煤矿工作,回到家乡或许能得到家人的照顾,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煤矿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理想的地方,他在这里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也收获了工友们的友情以及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他与田晓霞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晓霞的牺牲对他打击巨大,留在煤矿似乎也是他继续坚守与晓霞共同的理想,纪念这份感情的一种方式。
此时的孙少平就在个人健康、未来发展、情感寄托等多方面陷入了艰难的抉择困境,读者也会随着他的犹豫和思考而紧张,揪心于他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整个故事在这里的紧张感达到了一个高潮,仿佛命运的天平就在这一念之间摇摆不定。
-抉择结果与定局:
当人物做出抉择后,要通过展现其后续的生活定局来让故事走向结局,并且这个定局要与人物性格以及之前的故事发展逻辑相契合。孙少平最终还是选择坚守他所热爱的煤矿事业,尽管身体受伤,但他凭借着那份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理想的坚持,决定继续在煤矿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定局是符合他一直以来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不服输的性格特点的。他从一个渴望走出农村、见识更广阔世界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坚守初心的男子汉,读者看到这样的结局也能从中领悟到平凡人在面对生活时那份坚定和对理想的执着,体会到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有信念,依然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人生。这样的结局让紧张的抉择有了一个让人回味的结尾,使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笛安的《西决》里,西决这个人物在面对家族中的种种纠葛、亲人的错误以及自己的感情等复杂情况时,在结尾处面临着要不要原谅、要不要继续守护家族的艰难抉择。
西决生长在一个充满故事的家族中,他目睹了长辈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自己也经历了感情上的挫折,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善良、包容却又内心敏感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最后,当家族再次陷入危机,亲人的一些行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他又割舍不下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他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之中。
读者会随着他的犹豫和思考而紧张,因为他的每一个选择都牵扯到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整个故事的走向。而当他最终做出选择,决定原谅亲人,继续守护这个伤痕累累的家族时,故事的结局也随之确定。那种人物命运抉择带来的紧张感在定局中得到了释放,读者也能从他的这个决定中看到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对故事中的亲情、爱情等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使整个故事在人物命运的抉择与定局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令人难以忘怀。
举例
以桐华的《步步惊心》为例,女主角若曦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宫廷中经历了诸多爱恨情仇,与各位皇子之间有着复杂的感情纠葛,而在结尾处,她面临着一个关乎生死和情感的艰难抉择。
若曦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以及自己所爱的人面临的危险,她一方面深爱着四爷胤禛,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共同经历了许多美好时光,也一起面对了诸多困难;但另一方面,她又清楚地看到了四爷在争夺皇位过程中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宫廷中的权谋斗争让许多人都陷入了悲惨的境地,包括她的朋友和亲人。
随着康熙皇帝的驾崩,局势愈发紧张,四爷登上皇位后,宫廷中的气氛变得压抑而危险。若曦夹在对四爷的感情和对宫廷残酷现实的恐惧之间,内心痛苦不堪。她面临着是继续留在四爷身边,陪伴他度过这充满权谋的帝王生涯,还是选择离开这个让她心力交瘁的宫廷,去过一种相对平静的生活的艰难抉择。
这个抉择困境让读者为若曦揪心不已,因为无论她选择哪条路,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留在四爷身边,她可能要不断面对宫廷斗争带来的痛苦和危险,甚至可能失去自我;而如果离开,那就意味着要割舍与四爷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这对她来说同样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最终,若曦选择了离开宫廷,她的这个抉择既体现了她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也反映出她无法忍受宫廷中那种压抑和残酷的现实,符合她一直以来善良、向往纯粹感情却又害怕被宫廷斗争所吞噬的性格特点。
然而,离开宫廷后的若曦身体每况愈下,她在思念四爷的痛苦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最终香消玉殒。这个结局就是她抉择后的定局,虽然令人惋惜,但也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定局,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若曦在那个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的无奈与挣扎,对爱情、命运以及宫廷生活等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故事也通过人物命运的抉择与定局营造出了强烈的紧张感和感染力,使众多读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五、真相的揭示与掩盖
技巧分析
结尾时真相的揭示与掩盖是控制故事紧张度的一种巧妙手段,二者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揭示真相往往可以是对整个故事谜题的解答,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一盏明灯,一下子打破读者之前的种种猜测,带来强烈的冲击感,瞬间提升故事的紧张度。
这种揭示需要注意方式和时机,不能过于直白和仓促,要通过巧妙地梳理线索、安排情节,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感受到故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真相的呈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是基于前面故事中埋下的各种伏笔、暗示逐步推导出来的,这样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拨云见日的快感,并且对整个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有时适当掩盖部分真相,则能制造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让读者在结束阅读后依然会去琢磨,同样能维持一定的紧张氛围。掩盖真相并非是故弄玄虚,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据,让读者觉得故事中确实存在一些尚未被完全知晓的隐秘角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故事在结束后依然有着一种引人探究的魅力。
例如,在一些悬疑推理小说中,可能会把凶手的部分作案动机或者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幕后主使等关键细节有所保留,让读者在知晓了主要的案件经过和表面的真相后,仍会去思索故事背后可能蕴含的更神秘的东西,仿佛故事还有诸多隐藏的线索未被发掘,这种若有若无的神秘感会让读者久久沉浸在故事营造的紧张氛围之中,难以释怀。
布局步骤分析
-真相隐藏与误导: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需要巧妙地把真正的事实隐藏起来,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重重迷雾之中,难以轻易猜到真相。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一种常见的手段就是通过一些表象或者人物的误导性叙述等,引导读者产生错误的判断。
例如在那多的《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中,文秀娟之死一开始就被各种假象掩盖,身边的同学、老师似乎都有着不同的秘密,每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都充满了疑点,但又都不足以让人直接看清背后的真相。文秀娟表面上是一个努力上进、渴望摆脱原生家庭束缚的优秀学生,但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会发现她的人际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身边的同学对她似乎怀着复杂的情感,有嫉妒、有怨恨也有害怕。
比如她的舍友们,时而表现出对她的关心,时而又做出一些让人觉得奇怪的举动,像是暗中阻止她去参加某些重要的活动,或者在她生病时的反应也颇为微妙。而老师们对待文秀娟的态度也有些耐人寻味,有的老师看似对她格外关照,可背后又好像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表象和人物的复杂表现,让读者在一开始就陷入了错误的判断方向,很难猜到真正的凶手和背后的真相,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揭示准备与铺垫:
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虽然真相依然隐藏在深处,但作者需要逐渐给出一些指向真相的线索,为结尾的揭示做准备,不过这些线索又不能过于明显,要始终保持一定的悬念,让读者在迷雾中慢慢接近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出口一样,虽然能感觉到方向,但完全确定。
在《十九年间谋杀小叙》里,不断有新的关于文秀娟过往以及身边人异常行为的细节浮现。比如文秀娟曾经给家里写的一些信件内容被透露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她与家人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似乎和她在学校里的遭遇有着某种联系。还有她曾经参加过的一些神秘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结识的人,这些看似零散的细节,一点点拼凑起来,让读者在疑惑中慢慢察觉到,文秀娟的死可能并非简单的意外或者普通的校园纠纷导致,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缘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比如,一些同学在回忆某些关键事件时的细微表情变化、言语中的犹豫等,都在暗示着他们知道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极有可能就是解开真相的关键所在。通过这样不断地铺垫线索,虽然读者还未完全知晓真相,但已经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最终的谜底,故事的紧张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攀升。
-真相揭示或掩盖结局:
到了结尾处,作者可以根据故事的整体构思和想要营造的效果,选择完全揭示真相,让读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疑惑和猜测后,终于能够看清整个事件的全貌,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同时也被故事的深刻所震撼。就像《十九年间谋杀小叙》最后把凶手以及整个谋杀的复杂缘由都呈现出来,原来文秀娟的死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涉及到多个同学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嫉妒心理以及人性中的阴暗面,背后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加残酷和令人震惊。
读者在知晓真相的那一刻,会对前面故事里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情节有了全新的认识,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也深刻感受到了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和生活中的黑暗角落,这种真相的揭示让故事的紧张度在结尾达到了一个高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也有一些小说会选择在揭示了大部分真相后,对某些关键细节有所掩盖,让故事保持一种开放性。比如同样在一些悬疑小说中,在揭示了案件的主要过程和凶手身份后,对于凶手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幕后主使,或者某些关键证据背后隐藏的更深含义等未完全说明,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暗示。
这样读者在结束时依然保有好奇心和紧张感,会在读完故事后还不断去思索那些未被完全解开的谜团,仿佛故事的世界依然在他们的想象中延续着,使紧张氛围延续到了故事结束之后,让读者对整个故事难以忘怀,总是想要去探寻那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多秘密。
举例
蔡骏的《谋杀似水年华》结尾部分,围绕着多年前的那起谋杀案,真相一点点被挖掘出来,从田小麦的回忆以及各种物证等线索中,读者逐渐了解到当年事件的全貌,那种隐藏多年的真相被揭示的过程,让故事的紧张度不断攀升,直到最后完全呈现,给读者一种震撼的感觉。
故事一开始,田小麦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条神秘的紫色丝巾,这条丝巾成为了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也引出了多年前那起发生在小镇上的谋杀案。随着田小麦田小麦,她不断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模糊片段,那些曾经看似平常的人和事,都渐渐变得可疑起来。
她曾经的邻居、同学,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每个人在回忆中的表现都好像隐藏着什么秘密。比如她的父亲,每当提到那起案件时总是欲言又止,神色有些不自然,这让田小麦越发觉得父亲知道一些重要的事情却不肯告诉她。而她小时候暗恋的男生秋收,似乎也与这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秋收的突然消失以及多年后再次出现时身上带着的那种神秘气息,都让整个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在调查的过程中,田小麦找到了一些当年的物证,比如在案发现场附近发现的一个带有特殊标记的打火机,通过这个打火机,她逐渐追踪到了一些与案件相关的人物线索。随着这些线索越来越多,真相也在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当年的谋杀案背后涉及到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凶手是出于对爱情的嫉妒和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满,才策划了那起残忍的谋杀。当真相被完全揭示出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前面故事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是指向真相的关键线索,也被故事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所震撼。
同时,又对一些关于命运、轮回等深层次的元素保留了些许模糊性,比如田小麦和秋收之间的感情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后是否真的能够走向圆满,那起谋杀案虽然真相大白,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否真的就此消散,整个小镇似乎依然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让读者在知晓主要真相后,还会去思索故事背后可能蕴含的更神秘的东西,使紧张氛围延续到了故事结束之后,让读者对这个充满悬疑和情感纠葛的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又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在结尾处虽然很多真相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之间那种复杂而扭曲的关系,以及他们多年来为了掩盖曾经的罪行所做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情都被揭露出来。读者明白了他们从童年时期开始就陷入了黑暗的泥沼,为了生存和所谓的“追求”,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然而,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对于雪穗在亮司死后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未来是否还会继续隐藏着更深的秘密等方面都有所保留。读者只能通过雪穗那冷漠的背影以及她最后留下的那句“我不知道,雇佣临时工都由店长全权负责”这样看似平淡却又意味深长的话去猜测她的真实想法。
这种对部分真相的掩盖,让《白夜行》在结尾处依然充满了神秘感,读者在被故事中所展现的残酷真相震撼的同时,也对雪穗这个人物以及整个故事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多内容充满了好奇,使得故事结束后紧张的氛围依然萦绕在心头,让人不断去回味和思考,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六、情感的高潮与平复
技巧分析
情感在结尾处的变化对于塑造故事紧张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极大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将读者的情绪卷入故事之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爱意、仇恨等推到高潮,能让读者深陷其中,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情绪张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人物的情感漩涡之中,紧张地关注着情感的走向。
情感高潮的营造需要建立在前面情节对情感的充分铺垫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人物之间的互动等不断积累情感元素,让情感在结尾阶段如同火山喷发一般集中爆发出来。而之后对情感的平复处理,则是让故事回归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给读者一个情感上的缓冲,使结尾既有感染力又不至于过于浓烈而难以收场。
平复情感要自然过渡,不能显得生硬突兀,可以通过一些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回忆过去的美好或者对未来的无奈展望等方式,让强烈的情感逐渐舒缓下来,让读者在经历了情感的高峰体验后,能够带着那份对故事中情感的深刻感悟,接受故事的收尾,并且从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中体会到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布局步骤分析
-情感铺垫与积累:
在小说中,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积累情感元素,为结尾处的情感高潮做准备。人物的相处、经历的事件等都是情感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细腻地描写人物之间的日常互动、情感交流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相互扶持或者矛盾冲突等,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之间情感的深厚程度以及复杂性。
例如在张爱玲的《半生缘》中,曼桢和世钧之间从相识、相恋到被命运捉弄而分离,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诸多波折,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他们最初在工厂里相识,曼桢的温柔善良、独立坚强吸引了世钧,而世钧的憨厚老实、体贴入微也让曼桢心生好感,两人开始偷偷地恋爱,一起漫步在街头巷尾,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这些美好的相处时光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纯真而深厚的爱情。
然而,命运却开始对他们进行捉弄,曼桢的姐姐曼璐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设计陷害了曼桢,让她陷入了绝境,与世钧也被迫分离。在分离后的日子里,两人都经历了各自的痛苦和挣扎,世钧在无奈之下娶了别人,却始终无法忘记曼桢;曼桢则在受尽磨难后,依然对世钧怀着深深的眷恋。这些经历不断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也让读者对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惋惜和同情,情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为结尾处的情感高潮埋下了伏笔。
-情感高潮营造:
在结尾阶段,要让这些积累已久的情感集中爆发,形成高潮,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内心那种强烈的痛苦、遗憾、爱意等复杂情感,使故事的紧张感来自于这种情感的强烈冲击。在《半生缘》最后,曼桢和世钧多年后重逢,那种物是人非、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瞬间喷涌而出,两人心中压抑多年的情感在这一刻全部释放。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眼中满是震惊、感慨、痛苦和无奈,曾经的恋人如今已各自历经沧桑,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世钧看着曼桢,仿佛看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的手微微颤抖,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觉得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此刻内心的感受;曼桢则强忍着泪水,她的心中既有对世钧的思念,又有对命运不公的怨恨,还有对这段错过的爱情的深深遗憾。
他们之间简短的对话,每一句都饱含着无尽的情感,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痛苦、遗憾等情绪,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令人心碎的场景之中,紧张地关注着他们的情感走向,整个故事在这里的紧张感达到了极致,读者的心也随着他们的情感起伏而被紧紧揪住。
-情感平复结尾:
随后通过一些方式慢慢平复这种强烈的情感,让故事在一种略带哀伤却又归于平静的氛围中结束,使读者在经历了情感高潮后,能带着那份对命运、爱情的感慨接受故事的收尾。在《半生缘》中,曼桢和世钧最终还是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他们没有再去试图挽回什么,只是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通过一些对话,如曼桢对世钧说的“我们回不去了”,这句简单却又沉重的话,道出了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的释怀。之后,他们回忆起曾经的一些美好时光,那些一起走过的街道、一起看过的风景,虽然带着淡淡的哀伤,但也让他们的情感在回忆中得到了些许慰藉。最后,两人各自转身离开,故事在一种平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中结束,让读者在经历了情感高潮后,能静下心来品味这份爱情的无奈与珍贵,体会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沧桑,使故事结尾更有韵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比如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结尾处,佳期、东子和孟和平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达到了情感的最高潮,东子的病情、佳期的纠结以及孟和平的遗憾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让读者看得揪心不已,紧张地关注着他们的情感走向。
在故事中,佳期曾经与孟和平有着一段纯真而美好的爱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被迫分开,佳期的心中始终留着孟和平的位置。后来她遇到了东子,东子用自己的热情和真心逐渐走进了佳期的心里,可就在佳期慢慢爱上东子的时候,东子却被查出患有绝症,这让整个故事的情感氛围变得沉重而紧张起来。
佳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既放不下对东子的感情,又对孟和平心怀愧疚,而东子一方面希望佳期能够幸福,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她,孟和平则依然深爱着佳期,看着她和东子在一起心中满是遗憾。在东子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愈发复杂,那种爱而不得、生死离别等情感因素不断累积,直到最后东子生命垂危之时,情感达到了高潮。
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佳期的痛苦、东子的不舍以及孟和平的无奈,整个故事的紧张感来自于对他们情感走向的高度关注,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为他们的命运和情感揪心。
而最后东子的离去,佳期慢慢走出伤痛,开始新的生活,情感逐渐平复。佳期在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把对东子的爱深埋在心底,带着那份回忆努力向前。通过一些描写,如佳期在东子去世后独自漫步在曾经和他一起走过的地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虽然依然悲伤,但也渐渐明白生活还要继续,她要学会放下,去迎接新的人生。
故事以一种略带遗憾却又让人释然的方式结束,通过情感的起伏变化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也让读者对爱情的无奈与珍贵有了更深的体会,感受到了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去时,人们需要的那份坚强和勇气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感染力,令人难以忘怀。
举例
以辛夷坞的辛夷坞们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结尾部分,当郑微面临郑微情、生活等多方面的抉择和告别时,校园里那些熟悉的环境,如曾经充满欢笑的操场、承载回忆的宿舍楼道等,在回忆的笔触下显得既美好又带着一丝伤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舍,同时也将故事的情感氛围推向了高潮。
郑微在大学里经历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先是与陈孝正的热烈相恋,他们一起在校园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一起在图书馆学习,在操场跑步,在食堂互相分享美食,那些青春年少时的纯真爱情让郑微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以为自己会和陈孝正一直走下去,然而陈孝正为陈孝正的前途选择了出国,这段感情最终以遗憾告终。
后来,郑微在职场上又遇到了林静,林静是她从小就喜欢的邻家哥哥,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再次相遇后,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但此时的郑微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她经历了爱情的伤痛,对生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面对林静时,她心中既有对过去感情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故事走向结尾,郑微站在校园里,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和泪水仿佛就在眼前,她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弟学妹们,想起了自己和陈孝正、林静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心中满是感慨。此时,她面临着是选择和林静一起走向未来,还是继续独自追寻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抉择,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双重思考,让她内心十分紧张和不舍。
而校园里的这些熟悉环境,就像是一个个情感的触发器,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她的回忆,让她的情感不断累积,最终达到了高潮。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郑微的这种复杂情感,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充满青春气息却又略带苦涩的校园时光,为郑微的抉择揪心不已,整个故事的紧张感在这种情感高潮中被充分体现出来。
然而,最后郑微走出校园,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外面的车水马龙、城市的繁华景象等新环境描写,象征着她告别青春,走向新的人生阶段。她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后,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去拥抱新的未知,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她与林静或许有着遗憾,或许有着对未来的期许,但都随着她迈出校园的那一步,化作了心底一份珍藏的记忆。
她看着街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释然了许多,那些曾经在校园里纠结的情感、放不下的过往,此刻都渐渐淡去。她明白青春终究是要逝去的,而生活还在继续向前,就像这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辆,永不停歇。郑微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抹坚定的微笑,朝着远方走去,那背影虽略显孤单,却充满了力量。
通过这样情感从高潮到平复的过渡,故事在一种略带惆怅却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结束了。读者在经历了前面紧张揪心的情感纠葛后,也能随着郑微的心境慢慢平复下来,接受故事的收尾。同时,也会从这个故事里深深体会到青春的美好与无奈,以及成长所需要的勇气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使得整个故事结尾的紧张度把控得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
再比如八月长安的《你好,旧时光》结尾处,在大家都以为余周周和林杨会顺顺利利地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时,余周周却在高考后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一意外情况让读者原本轻松的预期被打破,担心两人的感情以及余周周的状态,紧张感上升。
在整个故事中,余周周和林杨的感情发展是一条温暖又令人期待的主线。从儿时的相识,林杨就像个小太阳一样围绕在余周周身边,尽管中间经历了诸多磕磕绊绊,有年少时的懵懂误会,也有成长过程中的各自烦恼,但他们始终心系对方,一路相互陪伴着走过了中学时光。高考的结束本应是他们迈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读者也满心期待着看到他们在大学里继续甜蜜的相处,续写浪漫故事。
然而,余周周在经历了高考这场人生大考后,内心世界却陷入了一种复杂的状态。她开始思考自己过去这些年的成长经历,那些曾经的遗憾、获得的成就、经历的离别与重逢,都让她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未来方向产生了迷茫。她会想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到底是什么,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这种迷茫让她在面对林杨时,也多了几分犹豫和不确定,两人之间原本和谐美好的氛围也因此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读者看到这样的情况,不由得为他们揪心起来,紧张地关注着余周周能否走出迷茫,两人的感情又是否会受到影响。故事的紧张感就在余周周内心的挣扎以及读者对他们感情走向的担忧中不断攀升,仿佛一团迷雾笼罩在他们的未来之上,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
但随后通过余周周自我的思考、和朋友老师的交流等情节,她慢慢走出迷茫,和林杨一起迈向新的阶段。余周周在与朋友们的聊天中,听着大家分享各自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突然意识到人生本就是充满未知和变化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探索的心态。她回想起过去那些美好的瞬间,无论是和林杨一起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还是和其他朋友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都成为了她内心的力量源泉。
她主动找到林杨,坦诚地说出了自己这段时间的困惑和现在的想法,林杨一如既往地给予她理解和支持,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和深厚的感情又重新回到了他们之间。他们手牵手,一起憧憬着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意外被化解,故事在有惊无险中结束,通过这种情感由紧张到舒缓的变化很好地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也让读者对成长中的迷茫与坚定有了更深的感受。大家仿佛跟着余周周一起经历了这场心灵的洗礼,明白了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出现迷茫是正常的,但只要积极面对,与身边的人相互支持,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让故事在充满温情与感悟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七、环境的烘托与转变
技巧分析
环境描写在结尾对紧张度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是故事的背景画布,能够巧妙地烘托出故事的危急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紧张情境,增强故事的代入感和感染力。紧张的环境可以通过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压抑的空间氛围、混乱嘈杂的场面等方面的描写来实现,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绷紧神经,与故事中的紧张节奏同频共振。
而环境的转变,则象征着故事走向结局,紧张感的消散,给人以希望或者感慨等不同的感受。从恶劣到平和,从黑暗到光明,从喧嚣到宁静等这样的环境变化,往往意味着故事中矛盾的化解、人物命运的转折或者情感的释怀,让读者在经历了紧张的情节后,从环境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同时也能更深刻地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使结尾更具层次感和韵味。
环境描写要与故事情节、人物心境相契合,起到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不能脱离故事本身而孤立存在。比如在人物面临生死抉择、激烈冲突时,相应的环境就应该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而当人物内心逐渐平静、故事走向缓和时,环境也应随之变得安宁祥和,这样才能让环境描写与故事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故事紧张度的塑造和情节的演进。
布局步骤分析
-环境引入与契合:
在小说中,根据情节需要适时引入环境描写,让环境与故事发展紧密相呼应,成为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莫言的《蛙》中,描写乡村的环境,那些田间地头、简陋的诊所等场景,都与故事中关于生育、人性挣扎等情节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质朴却又暗流涌动的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故事围绕着乡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展开,田间地头是村民们日常劳作、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会谈论起哪家又添了新丁,哪家因为超生面临着罚款等与生育相关的话题,展现出乡村生活中最普通却又至关重要的一面,也为故事中关于生育政策推行的情节做了铺垫。而简陋的诊所则是许多孕妇生产、进行节育手术的场所,诊所里那陈旧的设备、略显昏暗的灯光以及弥漫着的消毒水味道,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和不安,暗示着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即将发生的或是新生命的诞生,或是女性身体和心灵上所承受的痛苦,与故事中人物在生育问题上的挣扎、无奈等情感相契合,使得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之中,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烘托紧张环境:
在结尾处面临关键情节时,通过对环境恶劣、压抑等特点的描写来烘托紧张感。比如在故事里涉及到一些非法接生等危险场景时,描写夜晚的黑暗、诊所的破旧杂乱等环境,让读者感受到人物所处情境的危急,增强故事的紧张度。
在《蛙》中,当有些村民为了超生而选择偷偷找没有资质的接生婆进行接生时,往往是在夜晚,外面漆黑一片,只有几点微弱的星光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黑暗笼罩着,预示着这场接生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而接生的场所——那些偏僻的农家小屋或者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里,环境十分简陋杂乱,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曳,时不时还传来老鼠跑动的声音,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产妇痛苦的呻吟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更增添了紧张的氛围,读者仿佛能看到接生婆紧张的神情和手忙脚乱的动作,也为产妇和即将诞生的孩子的安危揪心不已,故事的紧张度就在这样的环境烘托下达到了一个高峰。
-环境转变结尾:
随着故事走向结局,改变环境描写,呈现出一种环境的转变,可能是迎来了新的曙光,或者是回归到平静祥和的状态。在《蛙》的结尾,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有了新的面貌,环境描写上体现出一种变化后的生机,暗示着故事里人物经历种种后生活也在向前,让读者在经历了紧张的情节后,从环境的转变中体会到故事的结束和一种新的开始。
曾经那些简陋的诊所可能经过翻新,变得宽敞明亮,医疗设备也更加齐全先进,象征着乡村的生育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田间地头不再只是人们谈论超生罚款的地方,更多的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辛勤劳作,看着茁壮成长的庄稼,脸上满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整个乡村在环境上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状态,让读者感受到故事里的人物虽然经历了过去生育问题上的种种波折,但生活终究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环境的转变中,故事在一种温暖而平和的氛围中结束,使读者在紧张之后能从环境的变化中体会到希望和生活的延续,对故事的结尾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结尾部分,当郑微面临着爱情、生活等多方面的抉择和告别时,校园里那些熟悉的环境,如曾经充满欢笑的操场、承载回忆的宿舍楼道等,在回忆的笔触下显得既美好又带着一丝伤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舍。
操场边的老槐树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枝繁叶茂,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还能看到曾经郑微和同学们在这里上体育课、举办运动会的热闹场景,可如今,郑微却要告别这一切,那光斑就像是她即将逝去的青春时光,美好却又抓不住,让她心中满是惆怅。宿舍楼道里,墙壁上贴着的那些已经有些褪色的海报,记录着曾经大家一起追过的明星、举办过的活动,每走一步,都能唤起一段回忆,而郑微知道,这次走过之后,也许就很少有机会再回来了,这种熟悉又即将告别的感觉,让她的内心愈发紧张和不舍,同时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她此刻的心境,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
而最后郑微走出校园,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外面的车水马龙、城市的繁华景象等新环境描写,象征着她告别青春,走向新的人生阶段。街道上车来车往,行人匆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灯闪烁,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现代都市氛围。郑微看着这一切,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那个相对单纯、充满回忆的校园世界,要去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面对新的挑战,虽然心中有对青春的留恋,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环境的这种转变让故事在紧张又略带惆怅的氛围中结束,使读者也不禁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感同身受,仿佛跟着郑微一起完成了这场青春的告别,从校园环境的美好与不舍到社会环境的陌生与期待,通过环境的烘托与转变巧妙地控制了结尾的紧张度,让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回味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举例
以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为例,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当那场突如其来的火灾降临,整个城市仿佛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危险之中,环境描写在这里对紧张度的烘托起到了关键作用。
外面的夜空被火光染得通红,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原本繁华的街道上人们四处奔逃,尖叫呼喊声此起彼伏,汽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喇叭声、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度嘈杂而混乱的场面。高楼大厦在火势的蔓延下显得摇摇欲坠,玻璃破碎的声音不时传来,火星四溅,仿佛世界末日一般。而故事中的主角们被困在那座燃烧着的大楼里,楼道里弥漫着刺鼻的浓烟,灯光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墙壁被熏得漆黑,周围的温度越来越高,让人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危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恐惧和绝望,紧张感被推到了极致。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当一切尘埃落定,通过对一些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了环境的转变。比如曾经那座被大火肆虐过的大楼遗址,虽然满目疮痍,但在废墟之上,已经有工作人员在进行清理和重建的准备工作,旁边的街道也逐渐恢复了秩序,有行人开始驻足观望,谈论着这场灾难,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在预示着新生。
同时,对于那些主角们曾经生活过、留下过美好回忆的地方,如他们常去的咖啡馆、公园等,依旧有着人们在享受着生活,咖啡馆里飘出的咖啡香气,公园草坪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都呈现出一种生活还在继续,即便经历了巨大的伤痛,依然会有希望和美好的感觉。这种环境从灾难的混乱紧张到灾后的平和有序、充满希望的转变,让读者在经历了故事中那场惊心动魄的火灾以及主角们的悲惨结局后,能从环境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故事结束后的释怀和对生活延续性的感慨,使整个故事的结尾在紧张与舒缓之间找到了平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桐华的《云中歌》结尾处,当云歌历经重重磨难,失去了挚爱刘弗陵,又在宫廷斗争等复杂局势中挣扎过后,故事来到了收尾阶段,环境的烘托与转变也为结尾的紧张度塑造增添了色彩。
在故事高潮部分,宫廷内一片血雨腥风,政变引发的战乱让整个皇宫笼罩在黑暗与恐惧之中。夜晚的皇宫里,火把摇曳,却照不清那隐藏在暗处的刀光剑影,喊杀声、惨叫声回荡在宫墙之间,地上满是鲜血,原本庄严华丽的宫殿此刻宛如人间炼狱,云歌身处其中,看着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个倒下,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而读者也被这种紧张残酷的环境氛围所感染,为云歌的命运揪心不已。
但随着故事走向结局,云歌选择了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走向了大漠。此时,环境描写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大漠那广袤无垠的黄沙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天空湛蓝如宝石,偶尔有几缕白云飘过,显得格外宁静祥和。云歌骑着骆驼,在大漠中缓缓前行,微风拂过,带起她的发丝,她看着远方的地平线,心中虽然依旧有着对过去的伤痛,但也在这开阔的天地间慢慢释怀,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这种从宫廷的黑暗血腥到大漠的宁静开阔的环境转变,象征着云歌告别了过去的痛苦,开始了新的生活,让读者在经历了紧张刺激的宫廷斗争情节后,能从环境的变化中感受到故事的结束以及云歌命运的转折,体会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对未来的期许,使故事结尾的紧张度在环境的烘托与转变中得到了巧妙的把控,也让整个故事更具韵味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