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计划

第259章 计划

次日清晨,朱雄英早早就去了奉天殿。他知道,今天的早朝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奏折,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朕有几个问题要问问你。"

"皇爷请说。"

"第一,这农学堂如何设置?光是研究种地,怕是说服不了那些老学究。"

朱雄英早有准备:"回皇爷的话,这农学堂不光研究种地。我准备分成四个堂:农艺堂主要研究作物种植;水利堂专门研究水利工程;器械堂负责研发农具;还有一个测算堂,专门记录天时地利、产量增减。"

朱元璋点点头:"这样安排倒是周全。那第二个问题:这些农学堂的人从哪里来?"

"这个好办。"朱雄英胸有成竹,"首先是从各地举荐贤能,特别是那些懂农事的乡绅。其次是从科举中单独取士,专门考察农业知识。再者,让各地农学堂互相交流,培养新人。"

"好,那第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朱雄英早就想好了对策:"第一,东瀛石见银矿的收入可以拿出两成来支持农业发展。第二,新开垦的农田,朝廷可以收取一定的税收。第三,各地藩王的封地改造成农田后,大部分收益都归国库。第四,等农业发展起来,粮食增产,自然就有了更多收入。"

朱元璋听完,捋着胡须笑了:"看来你是真的用心了。不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真正落实到百姓身上?"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朱雄英思索片刻,正色道:"孙儿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说来听听。"

"第一,建立督查制度。派专人定期巡查各地农田,检查水利设施,考核农学堂。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决不姑息。"

"第二,设立奖惩制度。哪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好,就奖励当地官员;哪个地方消极怠工,就严惩不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发动百姓参与。让他们明白,发展农业是为了他们自己。比如新品种推广,先在一个村子试种,效果好了,其他村子自然就愿意学。"

朱元璋听完,难得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对了。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让百姓得实惠。不过你这计划,怕是有人要反对啊。"

"孙儿知道。"朱雄英点头,"那些大户肯定不愿意放出土地来建农田,有些官员也不愿意改变旧制度。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现在正是好时机。"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天竺已经臣服,吕宋已下,西域在掌控之中,东瀛更是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如此大好形势,不正是发展内政的最佳时机吗?"

朱元璋哈哈大笑:"说得好!既然如此,朕就给你个总督农政的职务。从今天开始,全国的农业发展,就由你来负责了。"

朱雄英躬身行礼:"孙儿遵命。"

走出奉天殿,朱雄英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具体事宜。蓝玉、黄珀等人都在等着,连朱慡朱棡也闻讯赶来。

"诸位,"朱雄英开门见山,"皇爷已经同意了农业发展的计划,并且给了我总督农政的职务。接下来,咱们就要开始实干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强调几点。第一,这次改革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农业。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觉悟,准备打一场硬仗。"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育种到灌溉,从耕作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每个问题都要有解决方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让百姓真正受益。这不是做给皇爷看的政绩,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说完,朱雄英开始分配任务:"蓝玉,你负责统筹全局,重点是水利工程和农学堂的布局。"

"臣遵命。"蓝玉答道,"臣已经让人绘制了全国水系图,准备先从江南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

"好。黄珀,你除了负责新城的农田建设,还要牵头组建测算堂。"

黄珀点头:"臣已经在着手准备了。新城的农田可以作为试验田,测算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

"两位叔父,"朱雄英转向朱慡朱棡,"你们去西域后,要特别注意两件事:一是棉花种植,二是葡萄种植。这两样都是西域的特产,要好好发展。"

朱慡朱棡齐声应下:"侄儿放心,我们一定把西域的特色农业搞起来。"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报!东瀛那边的水稻种子已经在路上了,预计十天后能到京师。"

朱雄英点点头:"来得正好。等种子到了,立即分送到各个农学堂,今年就要试种。"

这时,黄珀突然想起什么:"殿下,臣有个建议。"

"说。"

"不如在京师城外建一个大型农田,专门用来试验新品种。这样不仅方便观察,也能让百姓看到效果。"

"好主意!"朱雄英眼前一亮,"就选在通州那边吧,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报!西域传来消息,说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

原来是当地的农民发明了一种用地下水灌溉的方法,通过挖深井引水,即使在干旱的地方也能种植农作物。

"这个好!"蓝玉激动地说,"如果这个方法可行,那北方的旱地就有救了!"

朱雄英立即下令:"马上派人去学习这种技术,回来后先在通州试验。如果效果好,就在北方推广。"

众人正在讨论技术细节,外面又传来通报:"陛下驾到!"

朱元璋走进来,看着众人忙碌的样子,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看来你们是真要干一番事业。"

"皇爷。"朱雄英上前行礼,"孙儿正在和众臣商议具体事宜。"

朱元璋摆摆手:"不用管朕,你们继续。朕就是来看看,顺便提醒你们几件事。"

"皇爷请说。"

"第一,这农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远打算。光靠一时热情不行,要建立长效机制。"

"第二,要注意节省开支。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都不能浪费。"

"第三,要防着点那些大户和官僚。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捣乱,你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朱雄英认真记下:"孙儿明白。"

朱元璋又看了看图纸和奏章,又补充道:"对了,朕还有个想法。这农学堂既然是新鲜事物,不如就趁机改革一下科举制度。"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就是说,"朱元璋解释道,"科举除了考经史子集,也要考考农业知识。让那些读书人明白,农业也是学问。"

朱雄英眼前一亮:"皇爷英明!如此一来,不仅能吸引人才去研究农业,还能改变士大夫轻视农事的风气!"

"好了,"朱元璋站起身,"朕就说这么多,你们继续忙吧。记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一定要办好。"

送走朱元璋后,朱雄英看着手中的计划书,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农业革命即将开始。而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通州城外,一片广阔的农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垦中。朱雄英站在高处,看着下面忙碌的场景,神情专注。

"殿下,您看这里。"黄珀指着地图说道,"按照规划,这片试验田分为三个区域:北边种植东瀛水稻,中间种植本地粮食,南边预留给西域的棉花和果树。"

蓝玉跟着补充:"水利设施也已经规划好了。从通惠河引水,修建三道水渠,保证每块农田都能充分灌溉。"

朱雄英点点头:"进度如何?"

"回殿下,开垦已经完成了大半,水渠也挖通了两道。如果一切顺利,月底就能完工。"

正说着,一名信使匆匆而来:"报!西域来信!"

朱雄英接过信件,快速浏览一遍,脸上露出喜色:"好消息,朱棡朱慡他们已经抵达了西域,而且带去的农学专家已经开始考察当地土壤了。"

"这两位殿下倒是雷厉风行。"蓝玉笑道。

信中提到,西域的棉花已经开始试种,当地的灌溉技术也很有特色。朱慡特别提到,他们发现了一种用地下水道灌溉的方法,可以大大节省用水。

"这个好!"黄珀眼前一亮,"如果这种技术可行,就能解决北方旱地的问题。"

朱雄英正要说话,又一个信使赶来:"殿下,东瀛的水稻种子到了!"

"来得正好。"朱雄英立即下令,"马上请太医院的人来检查种子,看看路上有没有受潮。然后分成三份:一份留在通州试种,一份送去南京农学堂,还有一份送去北方。"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当地的几个大户来了,带着一群家丁,气势汹汹。

"怎么回事?"朱雄英问道。

黄珀低声解释:"这些人的祖坟在试验田的范围内,一直不愿意迁移。"

朱雄英眉头一皱:"请他们过来说话。"

为首的大户姓赵,是本地望族。见了朱雄英,虽然行礼,但语气不善:"殿下,我们祖坟百年不迁,如今要为了种地就搬走,这......"

"赵老爷,"朱雄英打断他,"你可知道这试验田的意义?"

"这......"

"这不是普通的农田,而是要改变整个大明农业的开始。"朱雄英语气严肃,"你们的祖坟,朝廷会负责迁到风水更好的地方。而且,等农田建成,你们家也可以参与经营。"

赵老爷一愣:"此话当真?"

"自然当真。这试验田不仅要种粮食,还要培养人才。你们家的年轻人,也可以来农学堂学习。"

这番话说得赵老爷心动了。他转头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会,最后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们同意迁坟。不过......"

"但说无妨。"

"我们家有个小儿子,很喜欢研究农事。不知能不能......"

朱雄英大笑:"当然可以!农学堂正缺有志之士。"

解决了祖坟的问题,工程进展更快了。不到半个月,试验田就完全建好。水渠里清水潺潺,农田里一片生机。

这天,朱元璋亲自来视察。看着规划有序的农田,还有忙碌的农学堂,老爷子难得露出了笑容。

"不错,"朱元璋点头,"这才像个样子。对了,那些新来的学生怎么样?"

"回皇爷的话,都很用功。"黄珀答道,"尤其是本地那个赵家小儿子,对农事很有研究。"

正说着,就见一群年轻人从农学堂里出来,手里拿着笔记本,正在认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朱元璋看了一会,突然问:"这些娃娃里,有没有从科举过来的?"

"有几个。"朱雄英答道,"他们原本是准备考科举的,听说农学堂也收人才,就来了。"

"好啊。"朱元璋很满意,"这说明咱们改革科举的决定是对的。读书人不能光知道四书五经,也要懂点实用的学问。"

就在这时,远处又传来一阵喧哗。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大群百姓正往这边走来。

"怎么回事?"朱元璋问。

原来是附近的农民听说试验田效果好,都来参观学习。尤其是东瀛水稻的长势特别好,引来了不少人关注。

朱雄英看到这一幕,心中欣慰。他知道,只有百姓真正认可了新农法,农业改革才算是成功了一半。

"皇爷,"他转向朱元璋,"孙儿觉得,是时候把这些经验推广出去了。"

朱元璋思索片刻:"也好。不过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周边开始,效果好了再往外推。"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着,取出一份计划书:"这是下一步的推广方案,请皇爷过目。"

计划书上详细列出了推广的步骤:首先在京畿地区选择十个试点,然后根据效果逐步扩大范围。同时,农学堂的学生也要下到各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

朱元璋看完,满意地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策。对了,还有个事要问问你。"

"皇爷请说。"

"东瀛那边除了银矿,现在农业也搞起来了。你说,要不要也派些人过去?"

朱雄英早有考虑:"孙儿以为可以。允熥不是在那边站稳了脚跟吗?可以让他负责此事。再说,东瀛的农业技术也很有特色,正好可以互相学习。"

"嗯,有道理。"朱元璋点头,"那就这么办。让允熥......"

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试验田里的第一批东瀛水稻已经开始抽穗了,长势比预期的还要好。

"好兆头啊。"朱元璋笑道,"看来这次的农业改革,真要大功告成了。"

朱雄英望着金黄的稻穗,心中也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不仅是农业的改革,更是整个大明的新起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9章 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