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真·十万大军
西历1630年,6月。
崇祯发现一件非常令他头疼的事,用于征伐山东澳宋人的军费超了,本来之前内阁向他上书说200万两白银就可以武装起10万大军。
现在辅兵加战兵的真·十万大军是武装起来了,但是预算超了,为了先把大军拉起来糊弄崇祯。
这十万大军已经欠饷几个月了,战兵的兵甲也没有齐备,只有崇祯亲自关注的两万火枪兵算是有了战斗力。
其他的军队还得往里面投钱才能形成战斗力,不然这样贸然出兵只会给澳宋人送人头。
然后内阁又重新核算了一下,还要至少60万两才能把欠饷和兵甲给补足。
看见预算超支,崇祯大发雷霆砍了好几个负责此事的官员,内阁首辅周延儒也受到池鱼之祸直接被崇祯开了,赶回了老家。
现在内阁工作都是次辅温体仁在主持,不出意外温体仁将成为下一任内阁首辅。
本来财政压力就大,现在又出来60万两的缺口,连大军开拔打仗的钱都还没凑出来的崇祯都不知道哪里去凑这些钱。
但是崇祯征讨澳宋人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决定再苦一苦百姓,进一步加征更多的澳饷。
这时崇祯不知道从哪里听了个馊主意。
大军的财政不是有亏空吗?那么就解散一部分有欠饷的士兵,这些士兵滚蛋以后,欠饷也不用给了,缺的兵甲也不用补了。
那么缺的士兵从哪里来?从九边抽调不就行了,那些边军战斗力还更强,也有兵甲,这不就两难自解了吗?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个馊的不能再馊的主意,但是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试一试。
但是他也没有昏庸到敢抽调关宁防线的兵马,不然年底鞑子来了就坏菜了。
于是崇祯决定从除了关宁防线的其他九边防线抽调人马,反正鞑子也没从那些地方入过寇,少点兵马也不碍事。
当崇祯把这个事拿出来讨论后,朝臣自然大多都持反对意见,但是崇祯坚持己见,又反问朝臣从哪里可以搞钱出来填窟窿。
为了不沾上麻烦事,也为了不丢官丢命,朝臣们最后都只有顺从了崇祯的一意孤行。
但是袁崇焕得知崇祯想抽调九边兵马后立马上书表示反对,但对于袁崇焕的专业意见,崇祯像极了那些外行指导内行的领导一样,直接无视了袁崇焕的反对。
远在宁远的袁崇焕得知自己连发数封奏折全部石沉大海以后也只能掩面叹息。
崇祯已经执政几年了,他的刚愎自用已经被这些大臣熟知,袁崇焕知道从九边调集兵马的事已经无法阻挡了。
他只能向上天乞求鞑子今年仍然来打关宁防线,而不是去其他关口,作为蓟辽督师他对于关宁防线的弱点清楚的很。
那就是关宁防线没法移动,也不够长,不能完全防御来自整个大明北方的进攻,只要鞑子绕过关宁防线,完全可以找个九边的薄弱点入关。
而袁崇焕最担心的就是蓟镇,那里本就兵力空虚,而且适合鞑子大规模入侵,所以他己经两次向崇祯上书加强蓟镇的防御。
但是崇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怎么可能再增加“不必要的”军事开支?
现在崇祯不仅不加强蓟镇防御,反而还要从这些关口抽调人马,袁崇焕怎么能不心忧呢?
而京城的崇祯还在为自己的精彩微操而窃喜,通过这一招他至少可以省下接近四十万两用于补发欠饷和兵甲的钱。
崇祯再从内帑拨出部分银两补发欠饷,等秋粮收上来以后,大军就可以开拔征伐澳宋人。
澳宋人已经成了崇祯的心病了,一日不除,他一日睡不好觉,比鞑子还让他心忧。
毕竟鞑子虽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十分野蛮,但是不会像澳宋人那样会恶心人,搞精神攻击。
崇祯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本有关皇家的艳文了,虽然看完让他很愤怒,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去“批判”。
你想象一下,你作为皇帝,你和你妃子的艳文天天被人用来品鉴,甚至有些屌丝还会用它冲,只要是个心理正常的人都受不了好吧,巴不得把写和看的人碎尸万段。
其实不是烟台根据地的艳文写手们有意想写大明皇家的小故事,这纯是市场决定的,只能说“太伟大了哈耶克”(每日哈耶克)。
人们总是对于大人物和知名人物的绯闻轶事感兴趣,只要你敢写就会有人买,就有钱赚。
在金钱的刺激下,大把人写这种艳文迎合市场,而且人家又不针对你老朱家一家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宠幸妃子的小作文也没少被写。
还有更过分的甚至有人开始写努尔哈赤是“卖钩子”的,第一个买主就是李成梁,李成梁帐下其他官兵也是努尔哈赤的常客,而且这种扯淡的内容居然还有不少受众。
就在崇祯为自己天才般的操作高兴,袁崇焕为崇祯窒息操作而高血压时,皇太极正在制定今年入寇大明的计划。
世界上有个定理叫做墨菲定理,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袁崇焕怕女真人绕路,皇太极就真的准备绕路了。
蒙古人已经给皇太极回信了,愿意和女真人结成钢铁同盟,共同对付大明,今年后金绕过关宁防线的计划蒙古人表示全力支持。
蒙古人向皇太极保证只要女真大军到了九边,他们一定帮忙找到九边上最薄弱和最适合大军入关的关口,到是时候帮女真人带路。
回答一个问题,有书友提出一个问题,说澳宋可以负担移民几十万库尔兰人去南非的费用,却不能移民几万大明人去南非不太合理。
这里作者回答一下,澳宋确实有这个能力,但是成本上划不来,大家打开地图一看就知道大明离南非有多远了,本书没有亚空间传送门技术。
这是17世纪,移民是一项死亡率极高的活动,而且这个死亡率跟距离成正比,即使澳宋的条件好一些有基础的药物,但是损耗仍然很大,又不是后世坐豪华游轮。
要是从大明移民到南非到时候产生的损耗有多大?恐怕死船上的人比到目的地的人还多,可以不拿土着和其他国家的人当人,还能把大明人不当人,当耗材吗?
所以这是作者选择澳洲开局的原因之一,方便移民减少损耗,之前作者一直没写损耗的事,不是作者忘了,是作者故意忽略的,但没写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了。
而且再说一遍澳宋的战略重心在太平洋地区,要是实控南非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拖慢本土的发展速度,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等本土强大起来体量大了不要说一个南非,就是两个,三个南非也可以拿下,反正本书结束都不会到现代社会,可以随便吃地了,目光要放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