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第一个开枪的出现了
第298章第一个开枪的出现了
现在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由大到小分别是埃克森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其中埃克森石油公司被洛克菲勒家族主宰,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这两家也都被洛克菲勒家族掌控了最大份额的股权。
也就剩下德士古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和海湾石油公司这四家还没有被渗透。
德士古石油公司背后是德州财团,英国石油公司在英国人那里。
海湾石油公司则被梅隆财团所掌控。
雪佛龙石油前身是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后面理所当然就成了加州财团的所有物。
所以大卫·洛克菲勒早就盯上了德士古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
这一次老威尔逊倒下,对他而言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劳伦斯·洛克菲勒熟练地吐了个烟圈,淡淡地说道:“加州标准石油是肯定要物归原主的。但是这一次机会难得,光是只想夺回雪佛龙石油,未免太过浪费机会了。”
“施耐德在的时候,不仅抵御我们的渗透,也成功抵御了摩根的渗透。虽然实力比我们差了不少,但却能够让加州财团独立山头,与我们在多个领域强势竞争。”
财团是极少数金融寡头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企业融合而成的垄断集团。
有钱的不一定是财团,但是财团绝对不会没钱,多寡取决于财团的规模。
主宰财团的人之所以拥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因为他能够主宰庞大的社会资源。
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财团的掌控者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所以每一个财团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主宰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不是片面地赚更多的钱。
钱只是金蛋,用完了就用完了,但是如果孵化成母鸡,母鸡就会源源不断地下金蛋,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源已经大部分以公司的形势所体现,政治资源又成了资本的辅助。
这种制度,使得每一个财团都想着掌控更多的公司,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对于各大财团而言,目标并不是要全资拥有哪一家公司,而是完成对某家公司的掌控,公司的股权和经营掌控权有着本质的区别。
经营者或者掌控者可以对其他股东进行宰割。
其他股东除非联合起来反对或者夺权,否则没办法对抗。
这就方便了最终掌控者,用这家公司去创造更大的利益。
吃相难看的,有故意经营惨淡从而低价收购股权,也有注资稀释等方式,让己方手中的股权变相升值。
更加隐晦的,则是利用公司的资源为己方谋取利益。
比如最简单的,洛克菲勒财团不需要全部收购雪佛龙石油公司。
只需要掌控了这家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掌控了经营权。
那么一家公司几万员工,在公司集体买保险时,完全可以买洛克菲勒的保险,而不是买加州财团的保险公司的保险。
一个人要是一千美元,那几万人就是几个亿的保费,而且只要没失去对公司的掌控,那这个收益年年都有,几十年下来就有上百亿美元。
这就是资源的联动效应,最大获益者只会是公司的最终掌控者手中,而不是股东手中。
其他世界上的财团也是这种模式,包括波士顿财团。
米洛算是个另类,他崛起速度太快。
跟其他财团相比,就时间上而言,都能算是创业前期。
所以很多公司的股权都高度集中在他手上。
他的产业也不够完善,甚至不能说是财团。
勉强只能说他是波士顿财团的一份子,但独立性又太强。
而现在,米洛的核心根基算是初步成型。
掌控雅虎,控制未来能影响世界的互联网。
掌控传媒,控制在互联网普及后声音越来越大的传声筒。
掌控电子科技,目前只是刚刚成立了联盟,把星星星、微软、苹果等拉进了这个联盟。但还需要时间,最起码要等移动互联网出现,靠着这个联盟他才能成为消费电子的王者。
除此以外,包括能源、零售、银行金融在内的其他行业。
米洛目前最多只是把触手伸进去,顶多算是刚刚打开局面。
不得不说,在这些传统行业里。
传统的财团们势力太强了。
根本不是单纯有钱就能拿到的。
就说石油公司吧。
他是把菲利普斯和康奈石油统合了一下,提前让康菲石油出现了。
可在全球能源行业当中,康菲石油目前也只是个小角色而已。
想扩大?真没那么容易。
洛克菲勒花了八十多年,有那么好的基础,到现在都还没有让标准石油复生。
就更不用说米洛这个刚入行的。
而零售业,米洛虽然想玩些不一样的。
想搞后世的亚马逊、狗东,再结合沃尔玛的互联网+线下类型。
可这也是属于开创类型,未来的收获看着会非常高。
可难度一样很高。
最后就是金融、银行,这更几乎是个大财团巨头们的核心领域。
摩根死死把控,连洛克菲勒都需要妥协和他们结成联盟。
突破点……要么美国财团上层这些人,突然全部得了恶病死光光。
要么就是S3提前出现,把半个美国打烂,重新洗牌。
否则就算是金融危机也没什么用。
因为很多时候,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财团们主动引起,用来消灭一些弱小的财团的。
比如十年后的次贷危机。
美国确实倒闭了很多企业,也有财团元气大伤。
但那些早有准备,或者说最强大的财团呢?
摩根大通直接吃掉雷曼兄弟的精华,负债累赘一个不承担。
第一花旗吃掉美国银行,同样是负债累赘一个也不用承担。
还有通用电气收购那些航空公司,波音兼并那些发动机公司……
对绝大部分人,对普通人来说,那确实是危机。
对财团、巨头们来说,那只是一场早有准备的狂欢,连美国政府都配合他们行动。除非……除非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那场大萧条再现。
和那场大萧条相比,后来的经济危机都是小儿科。
甚至就连08年的次贷危机,在大萧条面前也是个小弟弟。
罗斯福当年能上位掌权,一半是他们在美国豪门中的地位。
另一半就是当时大萧条后的美国,已经濒临崩溃。
资本家们都准备跑路了,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罗斯福迎难而上,通过各种措施摆平了这次萧条,使美国成为大萧条中受到损失最小,重新崛起最快的国家。
由是才奠定了后来美国第一工业大国的地位。
简单的说,就是那场大萧条动摇到了美国的国本。
罗斯福们的改革有了群众基础,而资本家们不想破产或者被吊路灯。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
在初期就算再恶心,也只能捏着鼻子配合罗斯福的改革。
就这,还需要两个罗斯福接力才真正让美国MAGA起来。
否则太难太难。
即使米洛是重生者,还能聆听到一些“上帝”福音。
他也只能做到随波逐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步步向上爬。
这还是因为他一出生,就已经是这个阶级中的一份子。
要不然他就算想往上爬,也没路可以爬。
若没有这个出身,又没有三战、内战这种超级黑天鹅。
底层出生的美国人,没有两三代人的努力,而且必须每个都是人中精英万中无一那种,否则连往上爬的基础都没有。
“……那就这样吧。”
戴维·洛克菲勒和劳伦斯·洛克菲勒兄弟两经过细致商议之后,确定了狩猎目标,同时也制定了计划。
这两只老狐狸知道肯定会有人动手。
也知道现在威尔逊家族和加州财团的实力和资金量并没有受损,所以打算让其他忍不住的财团当先锋。
等这些人先耗一波,他们逮住机会再上。
而在洛克菲勒等财团暗中谋划加州财团时。
米洛也没有离开旧金山。
施耐德病倒昏迷不醒的消息也不再局限于极少数人知道,而是传遍了整个美国政商两界,甚至连美国国外不少家族财团都知道了。
一时间,暗流涌动,美国的商界逐渐升腾起一股异样的气息。
就在许多人都期待猜测着,到底是哪个财团会忍不住先试探加州财团时。
不想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金融强盗先开枪了。
华尔街最大的空头公司之一,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创始人吉姆·查诺斯,这一个主业是金融,却总干用做空来敲诈勒索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金融强盗。
他竟然取得了芝加哥的芝加哥城市银行的资金支持,一举收购了加州利顿工业公司10.2%的股权,并且公开宣布,要求进入利顿工业公司的董事会。
利顿工业公司名声不显,却是加州财团旗下主要的军火公司之一。
他们生产的巡航导弹,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
美军30%的巡航导弹和火箭发动机,都来自这家公司。
属于是加州财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而众所周知,芝加哥城市银行并不属于加州财团体系,反而跟威尔逊金融公司和富国银行是竞争者。
这家银行是芝加哥财团旗下的核心银行之一。
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芝加哥财团第一个动了。
所以消息公布之后,大批视线聚集在了这个战场上。
并且吉姆·查诺斯似乎深知一鼓作气势如虎的精髓。
在利顿工业公司管理层还在紧急磋商时。
当天下午,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就抛出了一个对股东而言极具诱惑力的方案。
一旦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入主利顿工业公司,那么将会对利顿工业公司进行拆分。
划分出一半的利顿工业公司子公司,单独组织成立一个“利顿工业信托公司”,原股东可以等额获得这家信托公司的有价证券。
最重要的是,这家“利顿工业信托公司”是一家信托公司而不是军火公司。
这部分资产每年经营所得的收益,将同利顿工业公司其他资产脱钩。
由“利顿工业信托公司”直接完全地分配给股票持有者,而不再经过利顿工业公司。
对于利顿工业公司股票持有者而言,由于他们手里持有“利顿工业信托公司”的有价证券。
他们拿到的是这部分资产所产生的全部利益。
对比而过去,他们从利顿工业公司拿到的是利顿工业公司从全部利润中扣除扩大再生产后的部分收益,这里面的区别太大了。
同时,“利顿工业信托公司”的这部分收益不再纳入利顿工业公司总收入去交纳应交纳税款。
而直接分给了股票持有者,让股票持有者自己去交个人所得税。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股票持有者能拿到的收益是过去股票分红的好几倍!只不过这损害的是利顿工业公司的长远利益,不利于远景发展。
但是对于没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股东而言,他们宁愿选择短视。
毕竟未来谁都说不准,但是只要钱进了兜里。
即使未来利顿工业公司的股价下跌,“利顿工业信托公司”的收益也能够对冲掉股票投资的损失,甚至还会超出。
对股东来说,这种风险更小,收益明显更大的方案,他们不可能不动心。
必须支持利顿工业公司进入董事会,做出英明的决策!很快,利顿工业公司内部就对此事议论起来了,许多持有股票的中层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向高层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拥有管理权的高层目光可没这么短视,明白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和吉姆·查诺斯的险恶用心,自然断然拒绝。
利顿工业公司内部开始乱了阵脚,上层和中下层之间的矛盾出现了。
吉姆·查诺斯也没有停手,继续买通媒体,让不少报纸报道这个新闻。
很快,消息便飞速传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表示支持,利顿工业公司的管理层顿时慌了。
股东要造反了啊!
压不住了,不少董事将电话打到了威尔逊家族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