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亏欠
立政殿内,李世民端坐在龙书案之后,在一旁锦墩上坐着的是长孙无忌,君臣二人面面相觑,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李世民打破了沉默。
“辅机!你可是觉得朕亏欠了独孤策!?”
长孙无忌心头一震,他的确这么想过,但是他更清楚,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陛下何出此言!”
李世民叹息一声,道:“辅机!这里不是朝堂,朕只想要你一句实话,你可是觉得朕亏欠了独孤策!?他虽说是为祖母守孝,可如今毕竟不是独孤氏一门的长房嫡支,丁忧守孝哪里就轮得到他了,朕若是降旨夺情,旁人也说不出什么,可朕还是准了,可朕知道,背地里怕是要有人说朕凉薄,亏待功臣。”
长孙无忌心中苦笑,半晌才道:“臣不觉得有何亏欠,或许世人会这么想陛下,但是臣不会。”
“哦!这是为何!?”
长孙无忌道:“因为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以长孙无忌的智慧,他自然不会猜不到,李世民的心里已经对独孤策有了些许忌惮,说起来倒也可笑,李世民可是个马上皇帝,当天天下大乱,李世民也曾披坚执锐,征战沙场,多年来建立了赫赫武勋,可观今日之事,李世民分明就是对独孤策有所忌惮了。
李世民会如此,倒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身为一国之君,独孤策小小年纪,已然爵封国公,如今立下这等盖世奇功,身为君主该如何封赏以酬其功?异姓王!?
长孙无忌是从那么时候走过来的,莫说是大唐,历朝历代,异姓封王的有几个能得好下场的,要不就是犯上作乱,要不就是无罪而诛。
事实上,在独孤策回来之前,长孙无忌也在担心,担心独孤策位极人臣之后,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好在独孤策是个懂事的,没有让李世民为难,主动退了。
别人不知道,长孙无忌可是很清楚,独孤策纵然是立下了盖世奇功,可是立政殿内,谈何独孤策的奏折摞起来都能有一人高了。
擅自掠夺突厥可汗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物,不经奏请,接纳突厥贵族投降,更是在擒住了颉利之后,擅自将颉利杀了,至于弹劾独孤策擅杀俘虏的奏折,更是多不胜数。
别人看得见的只有独孤策骄纵,嗜杀,贪婪,越权,可长孙无忌知道,这正是独孤策的智慧所在。
自污!
历朝历代,这等事难到还少了!?
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刘邦平定天下后,按照惯例,要进行论功封赏,在为功臣们排名时,他把从未带兵打过仗的萧何排在了第一位。
萧何非但排名功臣第一,而且刘邦还赐予他佩剑穿鞋上朝,不必急步快走的特殊恩荣,另外,还加封了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个人的官爵。
于是有满身伤痕的大将不服了,意思是,俺们在前线出生入死,凭什么比不上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老萧呢?刘邦以其独有的嬉笑怒骂的风格,非常不客气地答曰:你们充其量是“功狗”,人家萧何可是“功人”。
表面上,捕获猎物的是猎狗,但牵着狗的,指挥狗的,却是人啊。
意思很明白:你们不过是棋子而已,萧何是下棋的人。
可见,刘邦对于萧何的评价真是高。
虽然高,却也是恰如其分,并无过誉之词。
的确,在刘邦夺取天下的道路上,萧何的确起到了别人难以取代的作用。
首先,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
古时候的那些农民起义,要想最终成事,必须要有一块根据地,流寇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楚汉相争时,刘邦的根据地是关中,而替他经营、管理关中的人,正是萧何。
根据地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粮草和兵员,战争中,这二者是有决定意义的。
萧何的本事,就是能发展壮大根据地,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草和兵员。试想,在刘邦打了一个又一个败仗后,几乎绝望的时候,萧何立即派人送来了补给和士兵,让他重整旗鼓,这就是雪中送炭啊,难怪刘邦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其次,萧何还是刘邦的人力资源部部长。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世人都耳熟能详,当时,刘邦正处于事业的低谷期,大家感觉跟着刘邦看不到希望,没有什么前途,于是很多人就开小差,跑路了。
一直未受到重视的韩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跑路的,萧何听说后,立马去追,追上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许以高级职位,终于把韩信劝了回来。
后来的事情谁都知道,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而韩信则为刘邦打败项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萧何为刘邦做了这么多工作,按说刘邦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吧?
在创业期间,以及创业刚刚成功的时候,的确是这样。
但随着刘邦的皇位坐稳,他开始对萧何有了戒心。
为何?
因为萧何的威望太高了,如果想脱离刘氏集团,自己出去创业,那可咋办呢?幸好,萧何身边有个门客看到了这一点,并告诉萧何:“灭族的灾难距你家不久了,你身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再加吗?当初你入关中的时候,得民心,已十余年了,百姓都还心向着你;现在,你还孜孜不倦地追求百姓的拥护,皇上其所以多次派人打听你在干什么,是对你生疑,怕你权势使关中情势动摇不稳,让他的后方危险。”
萧何问计。
那人答曰:“你为什么不干些多买田地高放债污秽名声的卑贱事儿,表明自个儿仅是位没有争江山野心的卑贱人物田舍翁,让皇上心安呢?”
萧何何尝不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
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皇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
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
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
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即便这样,刘邦还觉得不够,他找了个借口,把萧何弄进大牢里,关了一些日子,然后放了出来,此时,萧何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此后的萧何再未受到摧残,最终得以善终。
如今也是一样,独孤策无论是自污,还是辞官,其实都是在向李世民表忠心呢。
这么一个聪明,知进退的年轻人,长孙无忌显然是非常欣赏的,最为重要的是,独孤策年轻,他的年纪,完全可以承担起他们这一代人老去之后,扶保大唐江山社稷的重任。
“陛下!独孤策是个聪明人,正是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才做出这个决定,陛下恩准,已经是对他最好的封赏了!”
真要是说起来,李世民对独孤策的封赏不可谓不厚,增封邑三千户,让独孤策的封邑一下子达到了六千户,放眼整个大唐,也就只有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人能与之比肩。
更何况,李世民还加恩,准徐国公的爵位,承袭五代而不降,即便是长孙无忌也比不得了。
那所谓的世袭罔替不过是个虚指,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世袭三代而已,也就是说,长孙无忌的赵国公爵位,也只能承袭三代,三代之后,就要降为郡公,而独孤策那个徐国公的爵位却可以承袭五代,大唐开国以来,这可还是首例。
李世民听了,也不言语,他知道长孙无忌说的没错,可他宁愿独孤策笨一些,一个人要是太聪明了,反倒不好。
独孤策明明知道,他这个皇帝已经在猜忌自己,却毫无怨言的选择了退让,这让李世民的心里更是觉得对独孤策有所亏欠。
“罢了!罢了!那个小子,且让他躲些清闲去吧!”
长孙无忌道:“诚如陛下所言,也的确该让独孤策好生歇息歇息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小小年纪,若是再不懂得藏拙的话,怕是要多面树敌,对他也并非是好事,此番他自请为祖母守孝,倒也可以磨一磨他的性子,日后也能更好的为陛下效力!”
李世民闻言,突然也觉得这似乎真的是一件好事,独孤策的问题主要就是在于太过锋芒毕露了,这样的性子,也确实该磨一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