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宿麦
不怒而威的天子接过由黄门转呈上来的章疏缓缓打开,看着上面记载着的受灾郡国,不由得想起了建元三年春黄河决堤于平原郡,大水波及到了十九县六十六万人,严重的饥荒造成了人相食的惨象;又想了元光三年夏黄河决口于瓠子,在遣郑当时堵决口无果后,周遭十六郡到今日依旧在受黄河泛滥之苦。
笼罩在匈奴前不久侵入右北平、定襄杀了千余人阴影下的群臣见此时的天子紧皱着眉头,皆知发生了大事,不由得打起精神以应对天子的突然发难。
片刻后,天子随意的把竹简放到身前的案上看着站在不远处的颜异问:“匈奴刚杀了千余人,山东又发大水,真是一事连着一事。大农令,你说该怎么办?”
颜异忙朝天子作揖答话:“陛下,此次大水波及的郡国众多,受灾人数多达数百万,臣建议派遣使者持节去各郡国开仓赈灾,以稳民心。”
“那何时去?”天子又问。
顿了一下的颜异当即高声回答:“陛下,当是现在。如今外有匈奴虎视眈眈,若在内生成民变,将陷入两难之境,恐误对匈奴的大计。”
天子闻言沉思了片刻,随后看向坐在右侧首位的李蔡再问:“丞相有何看法?”
李蔡连忙趋拜在天子面前朗声讲:“陛下,臣附大农令之言。另外,臣认为在开仓赈灾之外,可遣使者去发生水灾的郡县劝种宿麦,麦入夏即可收获,可在一定限度上缓解受灾区域粮食的短缺。”
“善,这件事就交给你和大农令一起去办。”天子说完,挥手示意俩人退下。
此时,李蔡在瞥见颜异退回群臣属列后,再次对着天子作揖道:“陛下,臣还有一言,今已九月卫士们…”
心里已经有了计较的天子随即打断李蔡:“丞相,他们先不用回去了。匈奴才杀了朕的千余子民,这笔账是迟早要跟伊稚斜算的。着未央宫卫尉、长乐宫卫尉及甘泉宫卫尉清点下属的卫士,除独子者归外,让其余的人和北军一起分送到大将军、骠骑将军的麾下,作为征讨匈奴的后备力量。”
“诺。”李蔡回应之后,还未坐到自己的席上,又看到御史大夫张汤上前趋拜:“陛下,关于救济灾民之事,臣也有一言。无论是大农令所言的开仓赈灾还是丞相说的派使者劝种宿麦,都忽略一点粮从何出、麦种从哪里得?”
说到这里,张汤微微侧头瞥了一眼神情自若的李蔡。
看着张汤举动的天子暗了一下眼眸,抬手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张汤忙正色讲:“陛下,自去岁匈奴昆邪王携四万部众归降,衣食全赖县官给养,又厚赏了昆邪王等人,粮仓、钱库已经空虚。陛下更是损膳、解乘舆驷,拿出御府的私藏来供给他们。如果赈济山东灾民,只按照丞相、大农令所言,恐不是长久之计。臣以为,陛下已经做了表率,可以以此号召豪富之人借贷粮食或钱财于贫民。”
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的李蔡立刻上前反驳:“御史大夫说的轻巧,如今天下富豪多隐匿财产,哪里会轻易把钱拿出来?”
张汤不理会李蔡,继续对天子讲:“陛下,臣也知天下富豪如丞相所言隐匿财产,所以恳求陛下以天子之名发帛书至各郡,凡能贷粮食、钱财于贫民的官吏、百姓,皆要把他们的名字上报,免除他们的徭役,减轻他们的算赋。”
闻言抿了下嘴角的天子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再次看向李蔡问:“丞相以为如何?”
无法再反驳的李蔡只好应声回答:“臣以为御史大夫所言极是,豪富之人定能响应陛下的号召,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天子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讲:“善,你和大农令就依御史大夫之言去办吧。另外,绝收的郡县免除今年的田税,减产在五成或之上的免除半数的田税,其余的照常收取田税。还有,减免陇西、北地、上郡半数的戍卒,以宽天下徭役,再征天下犯了罪的官吏来修昆明池。”
暗自在心里叫了一声苦的李蔡应声退下,这场涉及到数百万人的大水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稍微处置不当,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真到那时,自己也只有自杀谢罪的份儿。
此次朝会后不久,颜异即派属官携带诏书去到各郡国开仓赈灾,号召当地的豪富之人借贷钱粮于贫民,劝百姓耕种宿麦。
由于柳河乡上的受灾情况不严重,县令没有往这里调粮赈灾,只派了下属的田典同柳河乡上的乡三老王胜、田啬夫魏安国一起到各个闾里中劝种宿麦。
轮到五井里时,提前得了消息的张福已经让每家出一个人到北碾场上集合。
此时的碾场上已经没有了堆着的粮食,只有两个寡妇在碾场的北边晾晒顶端快要发芽的菽,这时她们从没有办法收割的菽田里的淤泥中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由于宋云珠有有孝在身,李安容又去了乡塾,便让李安君和张沅一起去了碾场,俩人紧挨着田红夫站在乌压压的人群中。
原本嘈杂的人群随着王胜三人的到来而安静了下来,离的远的李安君、张沅踮起脚尖往人群中间望了望,勉强听清他们他们在说种宿麦的事情。
众人听完皆好奇的议论起来,更有胆大的妇人直接问王胜:“王三老,我们没有听说过宿麦,只知道春麦。这宿麦是什么时候种啊?”
“是啊,不会到春天再种吧?”
“就是种,我们也没有种子啊?”
“哎呀,我们家之前种过,就是那个麦饭吃多了难受。”
……
围在妇人周边的男女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板下了脸的王胜在制止未果后,转身看了张福一眼。
张福连忙拎起手中的铁釜用木棍敲了一下,刺耳的“哐当”声后,碾场上立刻安静了下来,也把停在桑树上的鸟儿吓得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