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张宁的挽留
再说那张松,在《三国演义》里对他相貌的描写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额头如同镢头般尖锐突出,鼻子塌陷牙齿外露,身高竟然还不足五尺,实在是其貌不扬到了极点。
当他怀揣着一腔抱负前去拜见曹操的时候,没想到曹操也是个以貌取人之辈,见到张松如此丑陋的面容,再加上他仗着自己有点才能就傲慢无礼,于是对他极为轻视怠慢。
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刚刚平定了北方,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对于张松这样一个长相丑陋且态度傲慢的人,自然没有放在眼里。
这般遭遇令张松心生怨恨,他本想将益州地图献给曹操,助他成就大业,没想到却受到如此冷遇。
最终,张松一怒之下决定将至关重要的益州地图献给刘备。
刘备对张松礼贤下士,热情款待,张松深受感动。
他将益州的地理形势、兵力部署等详细情况告知刘备,为刘备西进益州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由此彻底改变了整个三国时期的战略格局。
至于那董卓,简直就是残暴不仁的代名词!
他不仅胆敢擅行废立之事,废掉了年少的皇帝另立汉献帝,而且还纵火烧毁繁华的洛阳城,肆无忌惮地残杀无辜百姓,种种恶行可谓罄竹难书。
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
正因如此,他的恶名迅速传遍天下,招致所有人的唾弃与愤怒声讨。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时,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
尽管他手握重兵,但在天下人的声讨下,也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终,王允巧设连环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成功将其诛杀。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奸臣终究还是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悲惨下场。
最后提到吕布,他向来是以“反复无常”以及“有勇无谋”这样的负面形象而为世人所知。此人先是背叛了义父丁原,转投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后来,在王允的挑拨下,他又反叛董卓,将其杀害。
像这样频繁更换主公且毫无忠诚可言的行径,致使人们送给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称号——“三姓家奴”。
吕布虽然武艺高强,号称“天下第一猛将”,但他的名声却极差。
他在徐州时,先后与刘备、袁术等势力发生冲突,反复无常的行为让他失去了各方的信任。
最终,在与曹操的对抗中,他被曹操击败并俘虏。
曹操本想留下吕布为自己效力,但刘备提醒曹操吕布的反复无常,曹操深思熟虑后,最终下令将吕布处死。
吕布的一生,因他的不良名声而充满了坎坷与悲剧。
再看那刘备,向来以“仁德”之名享誉天下,声名远播四方。
他对待贤才彬彬有礼,谦逊有加,广纳天下英才。
他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其求贤若渴的态度让天下贤才为之动容。
又心怀悲悯,在当阳长坂坡之战时,为了保护百姓,他毅然决然地带领民众一同渡江,哪怕因此行动迟缓,面临被曹军追上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这些举动不仅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与爱戴,还吸引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心甘情愿地追随着他,例如智谋超群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以及勇猛无比的张飞等等,众人皆愿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为他日后成功创建蜀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然而,刘备这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饱经风霜,颠沛流离于各地之间。
在其事业发展的早期至中期阶段,始终未能寻得一处可以安心立足、长久存身之所。
他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尽管如此,凭借着自身仁德的卓着声誉,每当遭遇失败,被迫狼狈逃窜之时,无论流落到何方,他总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他人的接纳,并获取相应的援助与支持。
与之相比,还有那位孔融先生,自小就因“孔融让梨”这一美谈而名闻遐迩。他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之礼,其品德受到了世人的称赞。
待到成年以后,更是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以及口若悬河的辩论能力声名鹊起。
孔融博览群书,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还善于与人辩论,常常能以犀利的言辞和独到的见解,让对手哑口无言。
他的赫赫威名使得他在当时那个社会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备受众人的尊崇敬仰。
此外,孔融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担任过北海相、少府等官职。
无论是各路诸侯举行会盟,亦或是出兵拯救皇帝、勤王护驾等重大事件当中,孔融总是能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虽说他只是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并无其他特别突出的才能,但仅仅依靠自己的声望与人脉,便足以在乱世之中占据一方安稳之地,得以保全自身。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孔融凭借着自己的名声,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地位,也为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荣耀。
.................
.................
也不知究竟是不是这该死的系统刻意为之,此次穿越而来,武文彬那原本满满当当的储物空间竟然变得空空如也,其中所存放的物品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谓是干净至极。
如此一来,武文彬不仅身无分文,甚至连个落脚之地都寻觅不得。
然而幸运女神似乎并未完全抛弃他,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竟偶遇了张宝、张宁等人。
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一番接触与交流后(使劲忽悠),武文彬成功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以及深深的同情。
这不,当众人得知武文彬的悲惨遭遇后,那张宁的心地本就善良无比,此刻更是同情心大起,泛滥成灾;
而就连一向稳重的张宝,也不禁为之唏嘘长叹。
只见张宝满脸真诚地对武文彬说道:“文彬贤弟啊,如今你既已踏入巨鹿这片土地,那就等同于来到了咱们张家的地头了嘛。你尽管放宽心好了,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嘛!不如这样,你暂且先在我张府住下吧。一应日常所需的开销用度,为兄都会替你妥善安排好的。权且当作一个暂时的过渡,待日后情况有所好转时再说,不知贤弟意下如何呀?”
闻听此言,武文彬心中暗自窃喜,简直要乐得蹦起来了。
但他深知此时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于是乎,他赶忙装出一副谦逊有礼、风度翩翩的君子模样,连连摆手并推辞道:“万万不可啊,子瑜兄!小弟方才已然承蒙您的诸多恩惠了,又怎能贪得无厌,奢求更多呢?若是这般行事,哪里还符合君子的处世之道啊!子瑜兄的这番美意,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但却万万不敢接受啊。就此别过啦!”
说罢,武文彬便转身作势欲走。
不得不说啊,这古人对于某些套路那可真是吃得死死的呢!
像这三辞三请的桥段,在古时候简直就是家喻户晓、源远流长呐!
而武文彬,身为一个现代人,对于这些个招数自然是心知肚明啦。
这不,当他如法炮制之后,果然不出所料,张宁看到他这般举动,心里头对他的评价瞬间又拔高了好几个层次,而且愈发地欣赏起他来了。
要知道呀,女人大多都是感情用事的主儿,一旦情绪上来了,脑子一热,那干出些和平常不一样的事儿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咯。
特别是像张宁这样正值青春妙龄、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家,面对着武文彬这么一个身世可怜巴巴却长得英俊潇洒、充满正义之气,并且还很有学识见地的青年才俊时,不知不觉间就有点儿意乱情迷、心花怒放啦!
只瞧得她竟然二话不说,直接撇开身边的两位叔叔,轻抬那双修长白皙如同美玉般的纤纤素手,猛地一下紧紧抓住了正准备转身离开的武文彬,急切地喊道:“武公子,请你先别走!”
被突然拉住的武文彬心底里暗自高兴得不行,然而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茫然无知的模样,满脸疑惑地开口询问道:“张姑娘,不知道你喊住我究竟所为何事呀?”
听到这话,再加上武文彬看向自己的眼神和近在咫尺的俊脸,张宁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些失态了,赶紧松开手,一张俏脸唰地一下变得通红通红的,宛如熟透了的苹果一般,娇羞万分。
尽管内心羞涩无比,那颗小心脏就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一般,在胸腔内乱蹦乱跳,然而张宁却绝非普通的柔弱女子可比。
作为太平道备受尊崇的圣女,她早已深得张角大师的道法真传,一身修为深不可测。
此时的张宁,强自按捺住心头如潮水般汹涌的娇羞之意,缓缓地抬起那如花似玉的娇俏脸庞,美眸直直地凝视着眼前的武文彬,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道:“武公子啊,宁儿深知你乃是一个性格刚强、凡事都不愿轻易求助于他人的正人君子。可是,你我心里都清楚得很,当今这个世道已经崩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程度,而像你这样既有远大抱负又具备非凡才能的青年俊杰,更是应当积极寻觅良机来展现自身的价值,倾尽所能为拯救天下苍生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呀!”
当讲到这里时,张宁那双美丽动人的眼眸之中流露出满满的真诚之色,稍作停顿之后,紧接着再次开口言道:“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上天安排武公子你来到了巨鹿这块土地之上,并且还让你结识了宁儿以及我的两位叔父,想必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天意吧。虽说我们张家并非是什么名门望族或者大富大贵的人家,但好歹也算得上是知书达理、颇有见识的家族。倘若面对武公子你这样的青年英豪,我们都不肯出手相助的话,那么家父肯定会狠狠地斥责我还有我的两位叔父的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听到张宁提及张角这个名字时,张宝和张梁两人瞬间交换了一个眼神,神情各异。
此时此刻,太平道正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然而,每当张角谈起手下缺乏可用之才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满脸忧愁之色。
遥想那三国乱世,众多才华横溢之人究竟身处何方呢?
细细探究便会发现,这些人才绝大多数都出自于世家大族之中。
毕竟,那些世家大族牢牢掌控着书籍文献以及各类知识文化资源,并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以供自家驱使利用。
反观像张角几兄弟这般出身低微之人,尽管有幸获得了南华老仙赐予的宝贵机缘,但想要招揽到真正的贤能之士,实乃困难重重之事。
若不是张宁此刻将此话题抛出,恐怕张宝和张梁二人差点儿就要把这件事情抛诸脑后了。
值得庆幸的是,武文彬尚未离去,尚有挽回的余地。
想到这里,张宝毫不犹豫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伸出手掌轻轻拍了拍武文彬宽厚的肩膀,一脸真诚恳切地说道:“贤弟啊,切莫再犹豫不决啦!你我皆为堂堂七尺男儿,如今遭遇困境,自当相互扶持、彼此帮助,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嘛!听为兄一句劝,暂且先在我府上小住一段日子吧,至于其他事宜,咱们日后再从长计议也不迟!”
说罢,也不管武文彬答不答应,直接就拽着武文彬朝张府方向走去。
张宝虽然身为术士,但毕竟战力摆在那里呢,力气也是大得很。
当然了,武文彬也没有反抗,而是借坡下驴的顺着力就跟着几人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