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悲壮惨烈上甘岭(3) 地面反击战
10月21日至29日,是坚守坑道和准备反击阶段,敌投入11个营的兵力,我投入了21个连,双方在两个阵地上围绕坑道进行了破坏与反破坏、封锁与反封锁、围攻与反围攻的激烈斗争,我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4700余人。
我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大量消耗了敌军,极大地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
与此同时,纵深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以45师133团对537.7北山组织过7次反击,给予南朝鲜军以有力打击,28日恢复阵地后,控制该高地主峰到30日下午才被敌夺回。
在597.9高地,我以2个班到9个排的兵力组织过5次反击,曾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使坑道部队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增强了力量,为大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30日,我军在上甘岭地区发起大规模决定性大反攻,134团3营8连在炮火准备后冲出坑道,攻击东北山梁上的1、3号阵地。第8班班长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担任左翼突击任务。
不久排长和副排长先后伤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动指挥。他带领战士炸毁敌人两个火力点,掩护一名战士炸毁一个地堡,并带领伤员打退了敌人1个班到2个排的4次反扑。
战后,崔含弼荣立特等功。
最终,8连把从上阵地之前带来的一面上面写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字样的红旗插到了主峰阵地上。
中午12时,15军动用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猛烈轰击597.9高地上的韩军阵地,展开了强大的炮火准备。
在凛冽的寒风中,榴弹炮手们仅穿着背心,在炮位间来回奔跑,搬运并装填炮弹。炮九团的一名91毫米榴弹炮的二炮手连续拽断了三根拉火绳,最后干脆换上铁丝进行发射。
看到炮管因持续射击而被烧得通红,战士们干脆脱下汗湿的背心,裹上尿液为炮管降温。没有命令,炮火绝不能停!
漫天的炮火一发接一发,精准地砸向韩军阵地。坑道里的战士们早已泪流满面,尽管爆炸的冲击波让他们摇摇晃晃,难以坐稳,但每个人都激动地高声喊叫着。
“不要紧,震吧震吧,这是我们自己的炮火。”
这次炮击是这场惨烈战役中少有的几次战术较量之一,炮是这么打的。
先是集中火力轰了4个小时,将之前韩军队辛苦修建的表面阵地工事轰了个粉碎,然后停下。韩军以为志愿军要攻击了,于是从地下工事中走出,修工事的修工事,扛弹药的扛弹药。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志愿军冲锋。因为夜幕降临,害怕志愿军在阵地前沿潜伏前进,所以他们都神经高度紧张,在各种阵地、暗堡里守着。
上次炮击过去1个半小时后,又是一轮炮击,于是阵地里的韩军就苦了,他们开始悄悄地继续向地下工事转移,途中自然免不了被炸死一批。可是更苦的是前沿暗堡里的韩军,他们要回去,只能走地面,可是外面天塌地陷的,出去就是找死啊,只能藏在暗堡里,祈祷炮弹不要落在他们头上。
十几分钟的炮击过后,突然又停了下来。韩军以为这次总算结束了,中国军队要发起进攻了。然而,他们等了很久,既没听到冲锋号,也没有再次炮击的动静。
就在这时,有人猛地一拍大腿,惊呼不好:中国军队可能已经开始潜伏接近阵地了,赶紧出去准备作战。于是,他们纷纷从地下工事里钻出来,重新进入阵地,保持高度戒备。
就在此刻,炮火再次轰鸣……如此反复交替,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
韩伪2师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呼叫联军请求炮火支援,而志愿军正是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秦基伟十分清楚,“喀秋莎”火箭炮具有口径大、弹幕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机动性好的特点,最适合对大面积集群目标进行打击。
不过,15军只有24门“喀秋莎”,在美军强大的弹药储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秦基伟下令“喀秋莎”隐蔽参战,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后发射10次,毫发未损。
在联军炮兵阵地暴露后,22时15分,火箭炮团再次展现出强大威力。22门喀秋莎火箭炮在短短8秒内,向敌人纵深十余里的炮兵阵地及二梯队集结地,发射了352枚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形成大面积轰炸。
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高地守军的伤亡已经过半。美军、韩军队在上甘岭伤亡的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这就是炮兵在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我志愿军野战军史上最大规模炮战,同时也为上甘岭战役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22时25分,45师8个步兵连和29师的2个步兵连,迅猛地向山上杀去,坚守坑道的45师3个连也冲出来参加了反击,反击部队分批次的向上冲,前面倒下后面跟上一个连队打光了再上去一个连队,与韩军逐个阵地的肉搏厮杀渐渐冲上主峰。韩军也拼命反击,双方面对面地打成了你死我活的近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血战至凌晨2点,除一部分韩军据守在东北山腿3个阵地继续抵抗外,反击部队已经夺下了597.9高地主峰和大部分表面阵地,歼灭韩军4个连,胜利结束了反击战斗。这次反击15军共动用11个连,发起11波攻击,至10月31日凌晨,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均已掌握在15军手中,敌守备之韩伪31团4个连,整建制覆没。
“597.9高地”的丢失,令范佛里特大发雷霆,马上命韩伪2师发起反击。
10月31日,在范弗利特的严令下,韩伪32团与编入美军的埃塞俄比亚营发动反击,试图夺回夜间失去的阵地。
我军步兵也在这一刻第一次品尝了到炮战的甜头:
面对一个营敌人的进攻,用18门迫击炮砸上10分钟就把他们打垮,一个团敌人集结时,只需火箭炮营的一个齐射,5秒之内就能让他们丧失战斗力。
战斗持续了9个半小时,我军第一次白天守住了阵地,韩伪2师31团伤亡惨重,埃塞俄比亚营也伤亡达600余人。
15军防守部队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弹药消耗量:投掷出近3万枚手榴弹和手雷,260根爆破筒,发射30多万发子弹,2万1千多发炮弹。但是伤亡仍然十分惨重,部分连队只剩下个位数的战士,这还是已经补充了大量新兵的情况下。
韩伪9师第30团,接替韩2师31团加入战场,反攻597.9高地,但依旧被我军击退。
当晚15军29师2个连乘胜发起攻击,将最后3个阵地上负隅顽抗的残余韩军歼灭,夺回了597.9高地的全部表面阵地。此时45师的部队打到了极限,只能控制5个阵地。为了补充有生力量,当天,王近山调12军31师归15军指挥。
从1952年11月1日起,12军的部队开始参战,因为15军的部队伤亡惨重,已无力坚守阵地。134团3营8连下阵地时,连长李保成拽过一截树干,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弹头和弹片。小通讯员抓了一把土,里面有32颗弹屑,回到驻地,王土根数了数战旗上的弹孔,竟有381个大小不一的弹孔。
8连,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被誉为“上甘岭特功8连”。
8连创建于鄂豫皖苏区黄安县,前身是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是以黄麻起义的农民赤卫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
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29师警卫营第3连,负责刘邓首长的安全。连队先后参加过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大小战斗150多次,1952年全军组织工作会议,对8连评价很高。
说8连有史以来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务,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也从未丢失过阵地,是一支打不烂拉不垮的连队!
我们再说回到第12军,这是赫赫有名的二野劲旅,具有顽强的战斗作风,超强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战功,当时位于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
上甘岭战斗打响后,12军一直密切关注战局发展,这次奉命参加反击作战,广大指战员纷纷表示,一定要打出主力军的风采。12军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负责带队支援15军的是副军长李德生,抽调的31师是一支老部队,12军主力师,下属之91团和93团为红军团,作风硬朗,有很强的突击力。
第12军下属的31师91团接防597.9高地。
没错,这就是第五次战役中突入敌后150公里、被截断归路、大胆向敌后穿插、安然返回、半道还顺手抓了百余名南朝鲜俘虏的那个91团,那会儿的团长是李长林。
此战过后,原31师师长赵兰田因功升至60军副政委,原91团团长李长林因功升至31师副师长代理师长指挥,而接替他91团团长职位的是李长生。
事实证明,优秀的团队总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李长生也不是一般的团长。
他接任91团团长后,正好赶上持续近一年的地面冷战期。虽然无仗可打,李长生也没闲着,针对当时山地阵地防御战,他组织全团演练“小兵群”战法,即以排、班为单位防守山地阵地,对手榴弹落点、班组火力配合都进行了充分练习。任何实事求是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上甘岭战斗的特点与他们日常的演练内容完全契合。
11月2日一天的激战中,联合国军共发动了40次攻击却一个阵地也没有夺取,反而被91团歼敌1500余人。
李长生抵达597.9高地后,发现这里的地形极为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连的兵力。然而,防守该地的志愿军却集结了11个连,这种局面对敌军的重炮和空中轰炸而言是极佳的攻击目标。
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车轮战的策略,即依次将一个连投入战斗,无论伤亡情况如何,每个连只能战斗一天,随后撤入坑道内休整。连长留下来,作为下一个连的军事顾问,介绍高地上的敌情、地形和战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此循环,每支部队都能以逸待劳,战斗一天后休息数天,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也因此大大提升。依靠这种战术,他成功坚守了阵地整整25天,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部队能在表面阵地上坚持超过5天。
由此可见,打仗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当天在防守1号阵地时,阵地上只剩下91团8连战士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
当他们正在修整工事时,敌军再次蜂拥而至。此时,受伤的朱有光突然跃起,冲进敌群,拉响了爆破筒。硝烟尚未散尽,敌军残余部队又缓步逼近,王万成毫不犹豫地抓起另一根爆破筒,冲向敌人。两次爆炸后,硝烟散去,阵地上只留下一地敌人的尸体。
这一情景对上一代人来说应该十分熟悉,因为电影中曾经展现过。没错,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人公王成的故事,部分灵感正是来源于王万成和朱有光的事迹。
11月3日,美韩军队出动了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对597.9高地发起攻击。
11月4日凌晨李长生指挥209炮团24门火箭炮实行突射,猛烈打击了联军每天进攻前的集结地域,第十五军前沿窃听所随即监听到敌人在无线电里的呼叫,报告遭我炮火急袭,伤亡惨重要重新调集兵力,组织进攻。但当天的进攻一直推迟到中午12点,并且攻击力度明显减弱。
当日,第12军第31师91团,正式接管了第15军45师在597.9高地的全部防务。
李长生经过4天的轮战防守后,发现韩军的攻击规律性很强,总是在早上8点发起,天黑后便停止。这表明他们的编制是固定的。既然如此,那么他们的宿营地和集结地也应该是固定的。如果能够找到这些地点,在他们集结时用喀秋莎进行一轮齐射,那可就是妙不可言了。
于是,他连夜派出侦察分队前去搜寻,最终在597.9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中,发现了这个集结地点。李长生迅速将韩军的攻击规律及营地位置报告给了军部。
11月5日凌晨4点,志愿军3兵团和15军为争取战役的全胜,决心乘胜反击537.7北山。
火箭炮团的24门火箭炮根据侦察兵提供的坐标同时发射。韩军攻击部队遭受重创,伤亡惨重,被迫重新集结兵力。当天的进攻直到中午12:00才开始,至下午15:00便告结束,攻击强度显着减弱。
3兵团鉴于12军参战,上甘岭的战斗已发展成战役规模,遂调整部署,确定由12军31师接替15军45师执行上甘岭地区作战任务,45师移驻兵马洞休整(师炮兵不动);
31师91团、93团负责防守597.9高地,92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之敌;
29师主力防守五圣山、中贤山阵地,一部兵力协同31师作战;
12军34师100团、106团调文岩里、洗浦里地区,为预备队;
把支援上甘岭作战的火炮增至300余门。
在上甘岭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志愿军用炮火织就了一张密集的天罗地网。一次美军的F-51战机在俯冲扫射时被击落,榴弹炮击落飞机这一场景堪称战争史上的罕见奇观。从那以后,美军飞行员再也不敢在超低空进行飞行了。
91团守卫部队充分发挥迫击炮的威力,精准打击进攻的敌军,连续击溃敌人的多次大规模攻势。
在坚守该高地3号阵地的战斗中,91团5连新战士胡修道,在阵地上战友全部伤亡的情况下,借助迫击炮的火力支援,凭借手雷、爆破筒和冲锋枪,从拂晓一直打到黄昏,独自击退了敌军41次冲锋,单枪匹马歼灭敌人280余人,创造了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
战后,他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8连副班长蔡兴海率1个班抗击敌人一天,守住了阵地,歼敌400余人,而自己无一伤亡,发挥了“小群战术”打击敌人的威力。
到下午15时,由于伤亡惨重,联军被迫停止进攻。当晚,第12军31师93团1营赶赴597.9高地,与91团共同防守,92团则接替了15军45师在537.7高地北山的防务。
至此,英雄的15军45师光荣撤出了上甘岭战斗。
为了确保第12军部队的作战,炮兵、通讯、观察及后勤部门依旧原地待命。坚守在597.9高地和537.7北山的坑道部队则全部撤离五圣山地区。
在这场历时23天的血战中,45师牺牲了2849人,负伤2832人,战斗人员几乎全数损耗殆尽。此时,597.9高地的战斗已接近尾声,而12军的参战给韩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韩国军方忧心忡忡地评论道,中共第12军作为精锐部队,具有攻防全面作战能力。
迫于无奈,11月6日,第八集团军新闻发言人向外界宣布,联合国军在三角山的作战计划已宣告失败。
李长生的一系列举措,是597.9高地战局的转折点。这里就不主观分析了,因为敌人的记录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美国方面的资料,是这样记叙的:
10月30日,中国军队以3个营的兵力把598高地(597.9高地制高点)从韩军的手里夺了过去;11月3日,中国军队经过一场激战后又占领了珍妮·罗素山(597.9高地的另一支支脉)。
此后,中国军队对韩军穷追猛打,韩军死伤人数剧增;11月5日,因为伤亡持续,范弗利特下令停止对“三角山”(整个597.9高地阵地的统称)的进攻;攻占狙击岭(537.7高地)的战斗持续到11月8日,这是韩军部队是“摊牌”以来第14次部分占领高地。
通过以上记叙可以发现,正是李长生的轮战政策和对有生力量的杀伤,使得美军放弃了对597.9高地的攻击企图,将进攻重心转向537.7高地。
1952年11月7日,中央军委电告第三兵团王近山: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天,第三兵团重新调整了作战指挥系统,以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为首组成五圣山指挥所,统一指挥上甘岭参战部队,以颜伏为首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所有参战炮兵。
这两个指挥所归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
此时主要作战部队为15军29师、12军31师、34师和炮兵第7师,总兵力合计约4万人。
因为31师91团在597.9高地的良好表现,15军军长秦基伟计划用31师的92团,去反攻537.7高地的表面阵地。31师代理师长李长林向秦基伟反映,部队刚经过长途行军,没有弹药,不熟悉地形,三天的准备时间太短,反击恐怕难以奏效。
秦基伟拒绝了他的提议,他认为,537.7高地坑道的部队已经断粮断水十余天,情况异常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韩军的阵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反击的困难会更大。
接到命令的李长林,不再讲条件,加紧进行反击准备。
虽然是硬着头皮,李长林还是他一贯的作风,打巧仗。他命令92团派出一个排在进攻前一天的深夜秘密潜伏到高地前方中心位置,在攻击时首先发起进攻吸引敌人火力,在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兵分两路,攻击537.7高地两翼。
因为潜伏者不仅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第二天攻击时还要担负起肉盾的任务,所以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该师红军连1连1排。同时,李长林又命令在597.9高地的93团派出两个营参与攻击537.7高地。
11日16时,92团2个营在炮火支援下,向北山之敌实施反击。同时以87团一部佯攻注字洞南山,吸引敌之火力。我反击分队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勇猛顽强,与敌激战至当日17时50分,恢复了全部阵地。
12日起,南朝鲜军先后纠集了16个营的兵力,在空、炮火力支援下,竭尽全力疯狂反扑,妄图挽救其败局。同时,注字洞南山之敌,对我后方道路进行封锁射击,以配合其正面的反扑。我军为粉碎敌人企图,从14日起,将597.9高地上的93团抽出2个营投入北山战斗。
在此期间,92团、93团整整打了3天3夜,与美韩军队反复争夺,先后击退南朝鲜军132次冲击,毙伤敌2000余人,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攻占了全部9个阵地中的6个阵地,仍有2个表面阵地和1个537.7高地制高点未能攻克。
此时尚在敌手的阵地是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537.7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50米,攻击难度极大。
攻击期间,李长林一直在前线指挥所,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身经百战的他都不能自已,他向12军副军长李德生汇报了情况,请求增援的同时要求停止攻击。
李德生接到电话后,立即将第12军34师106团火速运往前线,接替31师93团。为了保证该团能够完成任务,他还给106团加强了一个营。临走前他嘱咐该团团长武效贤,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就行。
战争惨烈到如此程度,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也动了恻隐之心。
11月18日,12军34师106团接替92团参加537.7北山战斗。5:00,106团接防还不到3个小时,韩军就开始发动进攻,企图夺回6号阵地。先是用美军的远程炮火进行了1个小时的火力准备,打出了2万发大口径榴弹。这种规模的火力使得6号阵地几乎完全被夷为平地,阵地上唯一一个坑道也被炸塌,20余名志愿军牺牲。
106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奋战。该团边打边抢修坑道工事,改善作战和生活条件,并采取以少数兵力坚守,发扬火力控制阵地等灵活手段给敌大量杀伤,巩固了阵地。
在火力准备结束后,志愿军与韩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6号阵地坑道已经毁坏,此时志愿军也已无躲避之处,只能拼命向韩军那边靠近,争取双方能够接触上,然后进行白刃战,让美军远程炮火和空中掩护无法敌我识别,投鼠忌器。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打法,到11月19日夜,6号阵地丢失。
之前说过,李德生并没有要求攻下7、8号阵地,但是6号阵地是万万不能丢的。因为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后方纵深的448高地。
11月20日4:00,106团组织其所辖1连1排1班向6号阵地发起进攻,在夜幕掩护下,1班攻击时潜伏了很长距离,在5:00攻入阵地,与韩军队进行了激烈的白刃战。战斗过后,该班只剩下高守余1个人,他后面的表现,堪称战神级别。
天亮后,韩军队随即开始反攻,试图夺回阵地。
由于通讯设备被损坏,高守余无法同大部队联系,所以他只能1个人坚守阵地。高守余利用6号阵地的岩缝和弹坑带伤而战用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独自击退了敌人的六次进攻,歼敌120人,坚持了8个小时。
下午时分,后续部队终于冲破韩军队层层阻拦,赶到了阵地上,总算守住了!
战后,高守余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
合众社记者肯尼德站在537.7高地东侧沟底的阳地村前隔着不到200米距离,目睹了对面6号阵地上的这一战斗奇迹,随后大洋彼岸的报纸上便出现了一则显目的头条新闻:
“杀人魔王高守余!”
此后,虽然双方互有攻击,但是规模较小。
1952年11月25日,106团将537.7高地的6个阵地移交给29师。
我军战史把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惊天动地的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上甘岭战役,由战斗发展成战役规模,敌我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反复争夺达43天之久,其激烈程度是罕见的。特别是炮火密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任何战役。
此役,敌投入的兵力有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第9师及其他部队共11个步兵团(战役期间补充新兵9000余人),炮兵18个营,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参战兵力有15军45师、29师、12军31师和34师1个团,炮兵第2师、第7师各一部,火箭炮兵第209团及其他部队共约12个多营133门火炮,总兵力4万余人。双方参战兵力合计10万余人。
战役中,敌军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3.7平方公里面积内一片焦土,山上的岩石被炸成粉末,虚尘达1米多深。
长久以来,上甘岭战役都被认定为是我军的胜利,很多人提起朝鲜战争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上甘岭”。这里我试着客观描述一下这场战争。
从战役目的来看,这场战争是我军的一次防御作战,美军的战役目标是拿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最后只是局部占领了1/3个537.7高地,也就是之前讲过的7、8号阵地和537.7高地主峰,也就是整个山头的南边儿。
美军计划攻占土地面积3.7平方公里,实际攻占0.6平方公里,也算是部分完成了战役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确实是失去了部分阵地。
而从双方伤亡来看,我军共伤亡1.573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统计“伤亡”,但这次战役我军阵亡人数高的可怕。
虽然不同资料给出的数据有出入,但大致都在7000-8000人之间。
原因很简单,伤员在坑道里一呆就是十几天,没有酒精、没有绷带、没有医生,全靠自己硬挺着,很多伤员就这样牺牲了。还有阵地被反复易手,很多伤员根本没机会后撤,多数战死在了阵地上。
我方给出的联合国军、韩军的伤亡人数是人,联合国军自己认为的数字是1.5万人,其中联合国军9000人,韩军队6000人。
根据美军每日死亡统计,在战役期间美军阵亡2889人。可以肯定的是,韩军队不会小于这个数字,因为在中后期担任肉体消耗任务的都是他们。所以韩军队阵亡人数基本在4000-5000人之间。
跟志愿军类似,这次战役美韩军队的死亡/负伤比,肯定要大于之前战役,因为双方不分日夜的反复争夺阵地,美韩军队的医疗保障根本无法跟进,他们跟志愿军差不多,也有大量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综上,美韩军队伤亡人数在2万人左右是可信的。
美国新闻界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的‘凡尔登’,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从志愿军任务完成情况来看,丢了一部分阵地,跟对方的伤亡人数相差不大,从这个角度看,算是打平了。那究竟为什么,不管中美,都认为上甘岭是我们赢了呢?
答案是: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威!
看到这里,有人会认为仅为此很不值,其实不然。
现在很多影视片描写志愿军的形象都是惨烈、吃苦、抗揍等等,认识太片面了,说法太不负责任了。我们的军队是正规的、高素质、战争后期实现现代化的军队,战法用的也是西方近、现代战争中的大迂回、侧翼包抄、纵深防御、围歼有生力量。
跟当时的美军战法相比,我们一点也不落后,只是当时没有海军登陆舰罢了。而这些打法,在美军看起来就像是下棋博弈,是常规战役。虽然他们输了很多盘,但是也赢了不少,所以仍然不甘心,仍然要接着打。
但是上甘岭战役就很不同了,这不是下棋,而是真实的肉搏。这就像两个被关在八角笼里的人进行格斗,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结束的唯一途径就是有一方受不了了主动喊停。很明显,先喊停的,是美国人。
所以,我们确实赢了。
实践证明,我军以坑道工事保存力量同以野战工事打击敌人紧密结合,就能抵挡敌人空、炮优势,实现“寸土必争”、“持久坚守”的目的,直到最后胜利。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甘岭战役,彻底粉碎“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证明了中朝军队阵地的日益巩固,极大地增强了我方坚守防御的信心,敌人凭借现有兵力和手段,已不能突破中朝军队的正面战线。
自此之后至整个朝鲜战争结束,联合国军再也没有主动向志愿军发起过营级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场的战线终于稳定在了38线附近。
成功的坑道防御,是志愿军此役胜利的基础。依托上甘岭地区的山地环境,我军在巩固表面阵地工事的同时,修筑坑道工事,打消耗战,最大程度地抵消美军“超级火力”的优势。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已经完全转入坑道战的形式。
而强有力的后勤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坑道作战的可持续性。
战役期间,我方在炮兵、通信、侦察、工程、后勤等方面全力支援、保障上甘岭地区作战,特别是炮兵,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军在上甘岭的伤亡,70%是被我炮火杀伤。
朝鲜人民对上甘岭作战的大力支援也是不容忽视,金化、淮阳两郡动员了8237人参加支前,保证了从前线救护所到师医院大部分伤员的转运。另外,志愿军活跃有效的政治工作,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上甘岭战役的我方主角是志愿军第15军,这支年轻的部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处变不惊,反应迅速果断,在惊天大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特别是45师,朝气蓬勃,不畏强敌,敢打敢拼,付出重大伤亡,立下殊勋,获得“联司”通令嘉奖。我们也看到,12军31师等部队投入战斗,对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5军44师、29师在当面美军第7师防御的西线不断进行反击,也有力地配合了上甘岭作战。
70多年前的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早已成为不朽的丰碑,“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精神的代名词,志愿军将士前仆后继、无比英勇的壮举依旧鲜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长久以来,国人一提起抗美援朝,必会想到上甘岭,一说起上甘岭,脱口而出的就是15军!以前15军在我军序列中表现并不出众,但经过此役,举世瞩目,威名天下扬。
也正是此战,让美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军人,见识了什么叫在血与火的淬炼下诞生的钢铁战士。
上甘岭战役中的第15军,立功受奖官兵多达名,其中特等功、一级英雄2名,二级英雄26名,特等功15名,一等功137名,二等功671名,三等功名,英雄集体200多个。
黄继光是幸运的,因为他被写入了教科书,万世流芳。但其实在这43天的战斗中,据不完全统计,舍身堵枪眼或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就有38位。值得一提的是孙占元烈士,他和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杨连弟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
秦基伟感慨地说:“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电影《上甘岭》,这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片,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激烈残酷景象,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指战员坚守坑道,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与敌人奋力拼搏、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电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15军回国后,于1961年6月被中央军委挑中改建为我军唯一的一支空降兵军,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已整建制列入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具备了随时能飞、到处可降、降之能打、打之能胜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作战能力,成为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一支令人生畏的快速突击力量。
198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秦基伟再度踏上朝鲜的土地,这是他离开朝鲜多年后首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国度。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热情接待了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将军。
在交谈中,金日成问道:“秦将军,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吗?”听到这话,秦基伟默默沉思了一会儿,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记忆。片刻后,他答道:“我想去五圣山上的上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