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收获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瞬间到令人欣喜的丰收季节。在皇庄的土地上,李景天带领众人辛勤耕种的高产粮食,已经成熟,即将迎来丰收的时刻。
这些高产粮食可非同小可,它们关乎着北辰国千千万万老百姓能否填饱肚子、过上安稳日子。正因如此,这一丰收场景备受瞩目。
天还未亮透,晨曦微露之际,皇帝迫不及待地率领着一众大臣浩浩荡荡地赶来皇庄,只为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丰收时刻。他们满怀期待与兴奋之情,急切地想要看到那堆积如山的粮食。
一路上,皇帝不时向身边的大臣们,询问有关此次高产粮食种植的情况,对其寄予厚望。而大臣们都纷纷信心满满,相信这次的丰收,必定会给北辰国带来巨大的福祉。
不远处八匹汗血宝马齐驱而出,它们身躯矫健,红鬃飞扬,蹄声如雷,拉拽着嵌金镶玉,壮士以龙凤呈祥之纹,其辕木精雕细琢,仿若蛟龙盘旋的龙撵,龙撵上坐着面色威严的北辰国皇帝。
皇帝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早就听闻李景天所种植的高产粮食,更是长势惊人、喜获丰收。这些都是耳闻而已,并未亲眼得见。如今,皇帝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这传说中的高产粮食,究竟是否名副其实。
与此同时,皇帝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自己的大儿子。那可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啊!不仅生得面如冠玉、英俊潇洒,而且还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时不时地捣鼓出一些新奇有趣的玩意儿来,常常给众人带来惊喜与欢乐。想到此处,皇帝脸上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对这个优秀的大儿子越发喜爱起来。
此时,李景天正与太子殿下一同骑着两匹威风凛凛的汗血宝马,紧紧跟随着皇帝的队伍,负责沿途的护卫。倘若李景天知晓此时此刻父皇正在心中默默地夸赞着自己的种种好处,恐怕他都乐开了花。
突然,只见李景天扬起手中的马鞭,狠狠地抽打了一下身下的汗血宝马。那马儿吃痛之下,撒开四蹄,如风一般疾驰而出,转眼间便冲到皇帝坐的龙辇旁边。李景天眼疾手快,猛地一拉缰绳,那骏马长嘶一声,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
紧接着,李景天朝着紧跟在龙撵旁伺候的温公公高声喊道:“温公公,请您代我向皇上传话,就说咱们已经抵达皇庄的田地!”
稍作停顿后,他又补充道:“为了避免践踏毁坏田地里的庄稼,还请皇上和诸位大臣暂且在此处稍候片刻,容我先带人前去查看一番。”
言罢,也不等温公公回话,李景天再次挥动马鞭,调转马头,带着一群随从风驰电掣般地向着前方的田地奔去。
皇帝面色凝重地挥了挥手,示意整个庞大的车队立刻停止前进。随后,他从龙辇上缓缓走下,身姿挺拔而威严。只见他转身对着身后的几位大臣微微颔首,他亲自带着他们一同朝着那六亩田地走去了。
跟随着皇帝一同前去的有上官宇、上官涛、严大人,数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紧跟在皇帝身后,步伐稳健而庄重。
此时,李景天正恭敬地站在前方,等待着皇帝与诸位大臣的到来。待众人走近后,他连忙躬身行礼,然后开始引导着大家继续向前行进。
没过多长时间,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众人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两亩红薯地,翠绿的藤蔓肆意蔓延开来,仿佛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宛如一把把撑开的大伞,将土地遮盖得严严实实。单从这繁茂的枝叶便可推测出,深埋于地下的红薯,必定个个体型饱满,丰硕无比。
紧接着,目光移向旁边的两亩土豆田。只见那些土豆苗株株都长得茁壮挺立,犹如一排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地站立着。植株上开满白色或紫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看着这些繁花似锦的土豆苗,不难想象埋在土里的果实,一定是圆润瓷实,令人垂涎欲滴。
最后,视线落在另外两亩玉米地上。一根根修长粗壮的玉米秸秆高耸入云,微风拂过,穗须轻轻飘动,像是在向人们招手致意。而那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子稳稳地挂在秸秆上,棒子上的玉米粒紧密排列,颗颗充盈饱满,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宛如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并非那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人。他面对如此长势喜人的玉米,他还是不禁瞪大眼睛,满脸惊讶之色。一时间,竟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只见旁边那位大臣突然情绪崩溃,泪水如决堤之洪般奔涌而出,他一边抽泣着,一边声音颤抖地说道:“这世间怎会有如此高产的粮食,若是微臣年幼之时,如果有这般高产的粮食,我娘亲又何至于被活活饿死啊!”
其余大臣们皆瞠目结舌,呆呆地望着眼前这片长势惊人的玉米地,他们生平从未见过如此繁茂旺盛、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尤其是那些尚未挖出的红薯和土豆,究竟产量几何,实在难以想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皇帝亲自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掰下一个玉米穗。当他定睛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只见那一颗颗玉米粒紧紧相依,粒粒皆圆润饱满,宛如珍珠般,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皇帝心中已然乐开了花,暗自思忖道:有这神奇的玉米,北辰国的百姓们从此能够填饱肚子,不必再受忍饥挨饿之苦。
而站在一旁的李景天,静静地看着他们兴奋不已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心中暗想:这些古人若知晓,红薯每亩可产出高达两千五百斤,土豆每亩亦能收获两千斤,就连玉米每亩都能达到一千斤的惊人产量时,真不知他们将会作何反应?想必那时的场景,定会比此刻更为精彩吧!
就在此时,那些随行的大臣们仍然在较远的地方耐心等待着。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臣们开始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和好奇,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其中一部分大臣暗自思忖着,皇帝贵为一国之尊,竟然对高产粮食如此重视,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区区一些粮种罢了,怎么能够劳动皇帝亲自下地劳作,这简直不成体统!
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则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而这高产粮食正是老百姓活命的根基所在。如今皇帝愿意亲力亲为地下田,这可是老百姓的福祉啊!
更有不少大臣心怀叵测,一心想要看着李景天出丑。毕竟,此次皇帝亲自前往田地视察,如果李景天最终无法成功种植出高产粮食,那么毫无疑问,他将犯下欺君大罪。届时,这些大臣必然会毫不犹豫地上书弹劾他。
正当诸位大臣心中各自打着算盘的时候,只听得温公公突然提高嗓音大声喊道:“皇帝有旨,传所有大臣速速前来田地这边。”
这一声呼喊犹如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响,原本喧闹不已的大臣们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他们便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跟随着温公公一同朝着田地的方向快步走去。
不一会儿功夫,大臣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当他们亲眼目睹到田地里那一片片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的玉米时,所有人都不禁大吃一惊。
这些玉米植株高大挺拔,叶片翠绿欲滴,每一株上都挂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子,看上去丰收在望。正在大臣们惊叹于眼前这番景象之时,他们忽然发现远处正站着皇帝。大臣们赶忙双膝跪地,毕恭毕敬地向皇帝行起参拜大礼。
皇帝完全无视那些急切想要进言的大臣们,他微微抬手,示意身边的护卫们行动起来。只见一群训练有素的护卫迅速走向两亩的玉米地,开始熟练而有序地掰起玉米棒子。
此时,大臣们全都不知所措地站立在原地,一个个面色凝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说话,心中暗自揣测着皇帝此举究竟意欲何为。整个场面陷入一片令人压抑的沉寂之中。
过了一会儿,皇帝终于打破了这片沉默,他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大臣,然后用一种不怒自威的语气说道:“诸位爱卿,想必你们刚才都已经亲眼目睹李景天所种下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今日,朕要当着你们的面,当场称量一下这六亩田地所收获的全部粮食,计算出具体能产出多少斤来。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知晓高产的粮食是否真如传闻那般神奇,到底值不值得朕亲自前来查看,又是否值得让广大百姓去大规模种植,并加以推广。”
听到皇帝这番话,大臣们纷纷齐声高呼:“皇上圣明!”
他们的声音整齐划一,回荡在空旷的皇庄之上。
紧接着,皇帝转头吩咐道:“李景天,此次收获的粮食相关事宜。就全权交由你来安排。朕与各位大臣就在此处看着你们收割、称重,也好亲眼见识一下这玉米、红薯,还有土豆的实际产量究竟如何。”
李景天连忙恭敬地应道:“微臣谨遵圣旨。”
说完便转身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众人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秋收当中。
李景天组织人手开始把掰好的玉米拉到旁边修整好的场地,一群人围坐在玉米堆旁,他们双手熟练的握住玉米棒子,用力的拧搓,饱满的玉米粒,如欢快的精灵跳跃而下,纷纷落入袋子中,清脆的声响,好似在奏着丰收的乐章。
李景天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人手去挖土豆和红薯,这两亩红薯田地里,一群人用铁锹小心的插入土中,轻轻一撬,一窝窝红薯被翻了出来,红薯表皮光滑,色泽鲜亮,宛如一个个红彤彤的小宝藏,红薯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圆滚滚的煞是可爱。
再看种土豆的田地里,一群人也在俯身挖着,一铁锹下去,泥土中露出一个个圆乎乎的土豆,这些土豆大小不一,都是圆润饱满,带着大地的温度,像是大地孕育出来的精灵,欢快的跳跃到人们的眼前。
待那金灿灿的玉米粒、红彤彤的红薯,以及圆滚滚的土豆被逐一装进袋子里后,负责称重之人开始忙碌起来。经过一番仔细称量,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两亩玉米地竟然产出了整整两千斤玉米,两亩红薯地更是惊人地收获五千斤红薯,而同样面积的土豆地也毫不逊色,足足出产四千斤土豆。
当这一袋袋堆积如山的粮食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皇帝和大臣们眼前时,所有人都惊得合不拢嘴。只见李景天站出来,详细地向大家禀报着每亩田地的产量,以及六亩田地的总产量。
听到这些数字,在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横流,高声呼喊着:“如此高产的粮食,简直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神奇之物!这必定是老天保佑咱们北辰国啊!”
其余的大臣们见状,纷纷围拢过来,交头接耳地议论开了。有的大臣手扶胡须,连连惊叹道:“这般高产的粮食,实在是世间罕见的珍宝啊!瞧瞧这丰硕的模样,必然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充盈北辰国的粮仓。”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面露疑虑之色,担忧地说:“虽然一直听闻这种粮食高产,但不知其他地方的土壤和气候,是否合适?”
还有性子急躁些的大臣迫不及待地叫嚷起来:“应当尽快安排试种,并加以推广,万万不可错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啊!此事关系到咱们北辰国的根本,更关乎百姓们的生存大计呐!”
一时间,众大臣们各持己见,争论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每个人都对这批高产粮食高度关注,忧心忡忡,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仿佛一锅煮沸的水一般沸腾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