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越闽归朝(二)
在杭州呆了并没有太久,曹用行便将朝廷礼部使者一行,派兵护送向福州而去。为首的正是礼部郎中、兼管天下邸报司的黄珦,随行的有秘书省令史兼国子监直讲徐寅、以及起居郎翁承颖。
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闽人,而且还都是泉州莆田人氏。黄珦正是黄滔之子,黄滔是当世大儒,当年李弘益征辟温宪等人至凉州,黄滔也跟了去,出任凉州州学祭酒兼凉州大学副祭酒,但是因为他与李弘益理念不合,所以告辞而去,返回了家中。
而黄珦时任《河西周报》主编,不愿随父亲一起归乡,所以就一直留在了李弘益的身边。这些年他很是低调,但明白人却都知道,黄珦可谓是李弘益手下最厉害的一支笔,是代表了李弘益、或者说河西集团舆论权的第一人。
所以他的官职从表面看不大,也不过是礼部一个郎中而已,但却兼管着天下邸报司,也就是说整个大唐若要发行报纸,其报纸行文风格、规模等,都是黄珦说了算,实际权力也是相当大了,若是用后世官职类比,就类似于宣传部一把手。
而徐寅善诗文,文名传播四海,甚至渤海国的商人将他的诗文带回国内,渤海国的读书人,都用金粉书写,列在屏风上。但徐寅空有才华,却一直科举不顺。当年他周游中原,想回到长安,刚好遇到朱温劫持昭宗皇帝入洛阳,于是也跟着留在了洛阳。
但是他的科举之途依旧不顺,直到朱温弑君篡位,徐寅犹豫了很久,一方面他极度厌恶朱温不臣的举动,一方面如同有科举制度以来,众多文采飞扬但科举不顺的文人一样,徐寅在心里也有了执念,只想在科举一途为自己正名。
他稀里糊涂地打算前往开封参加伪梁举办的科举考试,好在洛阳的一个朋友劝阻,于是一直留在洛阳城内以教书为业。等到李弘益反攻收复洛阳,徐寅详细了解了大唐新的科举制度之后,参加了吏部组织的考试。
李弘益对科举制度的改革,首先根据官吏缺口,由各部门、地方汇报,确定人数,然后由各部组织考试。一般来说,要做官,还是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而其余诸部、各道,组织的基本都是吏员的考试。
徐寅这一次也算是运气来了,一举夺得第一名,而吏部的考试,一向最受民间看重,故而他也成了朝廷科举改革之后的又一名状元。
然后徐寅便被分配到了秘书省,秘书省原本是掌管国家典籍图书的部门,但李弘益的改革,将秘书省变为了内阁的下属部门,类似于内阁诸大学士们的秘书,地位摇摇一变,提升了许多。同时徐寅还兼任着国子监直讲,类似于后世科学院的导师。
至于翁承颖,则是翁承赞的三弟。翁承赞四十余岁就入内阁,现如今也不过五十岁出头,可以说是大唐官场飞速升官的一个典型了。但是所有见过翁承赞本人的官员或者百姓,都觉得他是名位皆副其实的。
翁承赞是跟随李弘益从地方,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作为探花郎,他自然有这个才能,也符合大唐一贯以来“宰相必历州县”的潜规则。
翁承颖原本在泉州读书,后来听闻大哥在河西混得很不错,于是就千里来投,想要谋个出身。并非是他没有真才实学,而是大唐的科举在昭宗时期,就已经沦为各大藩镇实力派的争抢之中了。
但翁承赞一直让自己这个弟弟安心读书,不肯让他出来参加科举,后来韦庄劝说,翁承赞觉得自己当年都高中第三,自己的弟弟聪明十倍,理应那个状元来。
但他最后还是松动了,于是翁承颖参加了吏部组织的官员考试,只进了前二十,然后被委派入殿中监,跟着李琪做了一名起居郎,负责天子的起居记录。翁承颖此时才明白,自己的哥哥并非是要压制自己,而是因为自己与河西、关内甚至剑南的学子比起来,确实有些不如了。
这三个人为代表,虽然表面看上去官职不高,但黄珦背后站着李弘益,翁承颖背后站着翁承赞以及李琪,而徐寅则是苏检的秘书之一,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两个内阁大学士,还有一个天子最为信任的殿中丞,阵容已经可以说是相当豪华了。
他们三个人带队前往福州,目的自然是要与王审知谈判关于闽地归向朝廷的事务。这些年中原混战,波及整个天下,唯独闽地相对较为平静,王审知过于低调,甚至有许多人都快将他忘记了。
中和年间,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因为黄巢起义波及中原,天下大乱,寿州屠户王绪聚集乡民,组建一军,打入河南道,占据了光州。他听说王氏三兄弟勇猛有才,在乡间颇有声望,于是召至军中为小校。
王审知是秦朝名将王翦后人,其五代祖曾任光州固始县令,于是举家迁徙。他兄弟三人,大兄王审潮,二兄王审邽,三人少年因家学渊源,喜爱读书,名闻乡里,时人称之为“三龙”。
但是不久蔡州节度使秦宗权便发兵讨王绪,为了自保,王绪便强行将队伍南下,裹挟光州百姓五千余人,经江南西道入江南东道,进入了福州。但王绪为人多疑,况且他带兵远离故土,生怕有才能的部将造反,于是找借口一一杀死。
王审潮不愿坐以待毙,于是被前军诸将推举,生擒王绪并囚禁军中,不久王绪自杀,于是王审潮被推举为首领。
王审潮带兵投入福建等州观察使陈岩部下,被派往泉州。但他们是外来户,被泉州刺史廖彦若所排挤,于是在本地土人张延鲁等的支持下,诛杀了廖彦若,陈岩于是上书朝廷表王审潮为泉州刺史。
等到李弘益出任玉门关守将那一年,陈岩病重,欲召王审潮前来,授以军政,但王审潮未至,陈岩即病逝。于是他的妻弟福州护军使范晖,被推举为留后。
陈岩旧将多与王审潮有交情,于是纷纷来投,劝说王审潮反攻。于是王审潮发兵,攻克福州,驱逐了范晖,并顺势占据了闽地五州,并一统闽地。
当时朝廷无力对付地方,于是昭宗皇帝便升福建等州为威武军,任命王审潮为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开启了闽地王氏当权的局面。
十一年前,王审潮病逝,决定舍弃自己的儿子,委任三弟王审知接任威武军大权。王审知欲让给二哥王审邽,但王审邽拒绝了。于是自此王审知开始掌握闽地军政大权。
王审知对大哥的几个儿子极好,善待四个堂侄,皆高官厚禄,虽无实权,但生活无忧。然后他选贤任能,减刑免徭,降低税收,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商业,而且从不滥杀,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作为外来户,王审知面对的最大的矛盾,就是他们三兄弟带来的中原士卒以及百姓与闽地土人之间的矛盾。闽地多崇山峻岭,少平原,所以可耕种的土地就很少,而且闽地山岭之中的土族,自东吴以来就与汉人多有矛盾,时常起争端。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统治,也为了保护跟随自己而来的中原百姓,王审知其实是最希望天下太平的。所以一直以来,他都尽量避免战争,并且与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
当年昭宗皇帝为了笼络地方藩镇,于是封王审知为琅琊郡王,显然就是官方认同了他出身琅琊王氏的身份。朱温篡位后,为了积极得到地方实权派的认同,又先后派人加封赏赐,因为与长安消息不通,于是王审知接受了册封,成为了伪梁的中书令、闽王。
等到李弘益出兵潼关,消灭伪梁,王审知也立刻自去伪梁封号,但并未立即与朝廷接触。等到马殷、卢光稠归顺长安,李存勖灭卢龙,王审知立刻派出了杨沂入朝。
杨沂是杨凝式的叔父,于是半年前王审知才第一次与朝廷真正接触。事实上王审知与钱镠的关系还算不错,暗地里也一直支持着卢光稠,却与杨行密、刘隐的关系很是一般。
当初刘隐势力最大的时候,甚至一度想要攻入闽地,王审知战败,好在卢光稠命谭全播出兵攻其侧翼,解了闽地之围。也正是因为卢光稠对朝廷的忠诚态度,对王审知的影响很大。
王审知迫切希望天下安定,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得到朝廷更多的支持。要知道当初王绪带兵入闽,光州的百姓数量实在太少,为了平衡外来百姓与本地土人的冲突,也为了保全王氏一族,王审知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因此现如今的情况便是,朝廷希望闽地和平回归,而往审知也希望在保证自己未来地位的前提下,归顺朝廷。这个大的方向既然确定了,于是李弘益与内阁商议之后,确定了人选,前来与王审知谈判。
九月下旬,黄珦一行人,艰难地翻过山地,自括州经建州,进入了福州。